勇者無畏,絲路極限 世界最難之山路自行車賽

全球高手從高山雪原到青草綠地,穿梭騎乘。

澳洲選手正推車往這場絲路山地自行車賽中排名第三高的山峰卡拉科爾(Karakol)登山口。
澳洲選手正推車往這場絲路山地自行車賽中排名第三高的山峰卡拉科爾(Karakol)登山口。

種疼痛,就像被橡皮圈繃緊,」絲路自行車選手奧佳說:「持續不斷加劇的痛苦,只有在你完成賽程或半途放棄時才會結束。」在絲路自行車山地賽中騎了八百公里後,飽受高山症與肺炎發作的折騰,奧佳不得不選擇提前棄權。

此次賽程是自助式攀越全程一千八百六十公里的吉爾吉斯(Kyrgyzstan)山脈峰群,從冰封的高山雪原,到青草綠地,偶爾還需經過炙熱山谷,忽高忽低、忽冷忽熱地穿梭騎乘。除了外在嚴苛的條件,遊戲規則也很殘酷——主辦單位不提供騎手任何飲食、醫療與技術支援,千山獨行不相送,沒有朋友家人一旁加油打氣;騎手只能靠自行準備或採買食物裹腹,或由當地陌生人施予。一如過去吉爾吉斯的放牧民族,每一位騎手把單車當馬,把隨身攜帶的帳篷視為蒙古包,有為者亦若是,身上裝備最少的食物與飲水,歷盡風霜雨露、冰雪酷暑,直到抵達目的地。

「單靠好體能或運動員的堅毅與超強技能,不會讓你贏得比賽。」主辦單位負責人崔立(Nelson Tree)一語道盡其中關鍵。確實,光是穿梭吉爾吉斯山脈總攀升高度達到三萬零五百公尺的漫長陡坡,已是險阻重重、膽小勿試的體能極限賽事,難怪各界都認定這是一場全球最艱難的山路自行車比賽——不脛而走的名聲,讓各路頂尖騎手躍躍欲試,齊聚吉爾吉斯。

雅各與傑在吉爾吉斯民族英雄瑪納斯雕像前留影,其中高舉單車的傑曾是三年前絲路賽的冠軍得主。吉爾吉斯山脈地圖

體力與轉念之間

今年賽前,騎手們預先體驗吉爾吉斯山脈峰群的變幻莫測。運載自行車的卡車在下坡路段時發生意外,比賽被迫延期。大夥兒壓力倍增,主辦單位緊急協調唯一一間足以容納九十五位騎手的餐廳,地點就位於吉爾吉斯兩座山脈之間的小城鎮塔拉斯(Talas)。許多騎手對此住宿心懷感激,因為知道選項不多,只能耐心留宿等候。

對吉爾吉斯人而言,塔拉斯是個意義不凡的重要城鎮,因為那是當地民族英雄瑪納斯(Manas)的出生地。瑪納斯在傳統神話中是個英勇豪傑,保護土地與子民免受外人侵襲。彷若古時的騎兵戰士,騎手們卯足了力,謹慎檢驗設備、盤點確認,做好萬全準備,準備躍馬揚鞭、衝刺作戰。清晨四點二十三分,寒風瑟瑟中,比賽開始,九十五位騎手在黑夜中出發。迎面的首個挑戰,是阿賴山脈的特雷克(Terek)山口,馬可波羅當年曾循此進入中國,這山口也是當年成吉思汗前進中亞之地——山高三千七百一十公尺,是絲路的主要經商之途。數個世紀以前,這條古道承載過無數商人與軍人,他們在此餐風露宿、人困馬乏;新時代的騎手越過山口時,也彷若穿越時空,體驗古人的心路歷程,卻也發現,現代配備似乎無助於減輕旅途的顛簸難行。這是賽程第一天,才剛開始呢!

因山路事故而延誤了六小時才將選手的單車送抵啟程點,迫不及待的選手摸黑起早,清晨時分便聚集吉爾吉斯的小鎮塔拉斯,蓄勢待發。

來自法國的謝亦利(Sofiane Sehili),勇奪冠軍,以八天又十四小時三十五分鐘,完成賽程。縮短睡眠時間,是謝亦利面對大部分類似比賽的策略。之前在摩洛哥舉辦的「阿特拉斯山脈自行車比賽」(Atlas Mountain Race)中,謝亦利在四天內僅睡兩小時,「不眠不休」的能力意味著他比其他選手多出許多時間,騎得更遠更快,一天下來比旗鼓相當的對手多騎了十至二十公里。儘管體力過人,但絲路比賽的條件過於嚴苛,他還是得睡足三、四小時才能支撐下去。

謝亦利抵達終點站時,四十四位選手已於更早之前丟盔棄甲,但後方仍有五十一位騎手頂著嚴酷天候,埋頭前進。我一路上與幾位選手相遇,縱使他們體力耗盡、身心潰堤,卻以過人的毅力完成比賽。我與唯一的女性參賽者塔潔妮見面前一天,她才受困於一場暴雨中,受盡病痛折磨地七死八活,令她驚嚇有餘,所幸最終仍堅持到下一個補給城貝多夫(Baetov),並完成賽程。值得一提的是,往貝多夫的下坡路段是賽程中的亮點,許多騎手總忍不住駐足山口制高點,壯闊迷人的連綿峽谷盡收眼底,令人驚豔;那是少數讓騎手心情放鬆、享受馳騁快意的絕美路段,頃刻間,所受的苦,都值回票價了。

兩位美國選手雅各與傑奪得今年雙騎組亞軍。

有時候,無知是福;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可能讓騎手虐心糾結而影響表現。來自捷克的選手雅各,在賽事進行第八天遇見保姆車司機約翰時,倏地崩潰,放聲大哭。「連續兩天沒見個人影,滿腦子想著我的單車軸承快脫落了,那負面念頭揮之不去,不曉得何時要放棄。」雅各邊說邊擦拭淚水。早在懷疑車軸脫落前,單車已爆胎過一次,設備毀損的想法令他惶惶不可終日。後來經一位德國騎手協助檢查,才發現他的車軸其實完好無損。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本文出自

功名與利祿

【本期封面】攝影/安培淂
台北大龍峒樹人書院文昌祠裡,考生持香,祈求文昌帝君庇佑應試順利,手裡緊緊拿著准考證影本與祈福卡,冀望把握一個好的未來。台灣民間信仰重視生命循環,不忘對於人生價值的戮力追求,無論「功名」逐步實現,還是「利祿」逐層晉升,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看見奮鬥、掙扎與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