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伯格去世與標準模型世代

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物理科學發展歷史中,二○二一年七月底去世的溫伯格(Steven Weinberg)無疑是一個 […]

二十世紀下半葉的物理科學發展歷史中,二○二一年七月底去世的溫伯格(Steven Weinberg)無疑是一個重要人物,其原因不只是他以相當重要的物理工作得到了諾貝爾獎,更因為他對於科學在特別像美國那樣文化中所顯現意義的信念,因此,他去世的影響不止於科學層面,可以說也喻示著美國科學文化的一個轉捩。

一百年前左右,隨著近代科學探究物質微觀結構帶來的新視野,以及二十世紀最受到稱頌量子力學的發展,物理學家漸漸形成了認知,認為在我們生存的宇宙中,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有像電子等的「輕子」,以及構成質子、中子的「夸克」兩大類,作用其間的則有四種力量,除了上幾個世紀所知道的引力和電磁力,又加上了與原子分裂相關的弱作用力,以及與原子聚合相關的強作用力。簡單來說,物理學家就是藉著這些基本粒子與作用力,試圖來解釋我們所經驗到的宇宙物質現象。

近代科學意圖用化約的精簡理論,描述繁複多變的大千世界,有其淵源久遠的歷史傳承,也一直遭遇著諸多的困境。上世紀發展出能美妙解釋微小粒子行為的量子力學,也不例外,這其中的一個問題在物理科學裡叫做「重整化問題」,也就是量子理論在計算中會碰到的無窮大發散問題。

一九五七年由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畢業後進入物理科學研究的溫伯格,正是在「重整化問題」上做出了關鍵的貢獻。溫伯格可以說是美國二戰後,科學樂觀主義氛圍下成長的科學才俊代表,他中學畢業的紐約地區布朗克斯科學高中,也還培養了一九七九年與他一起得到諾貝爾獎的葛拉蕭(Sheldon Glashow),以及更早幾年因超導理論獲獎的庫珀(Leon Copper)。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江才健,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曾任《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帶給你每月一則富有人文的科學資訊。
本文出自

阿富汗與我

【本期封面】攝影/王志宏
二○二一年八月,阿富汗風雲變色,塔利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該國政權,《經典》總編輯王志宏二十年前曾親臨阿富汗與伊朗邊境沙漠中的馬卡基難民營,進行採訪以及協助慈濟基金會的物資發放,彼時現實雖困窘,但仍有微弱希望可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