魟魚家族 高顏值的魚界學霸

被視為鯊魚族譜中的突變基因,魟魚最大天敵為人類,為免過度捕撈而開發的「人魚共游」成了另類生態保育。

鬼蝠魟與潛水員在墨西哥西北角的太平洋海域悠游,兩隻短鮣不知何時跑來躲在魟魚之下湊熱鬧。(攝影/Brandon Cole)
鬼蝠魟與潛水員在墨西哥西北角的太平洋海域悠游,兩隻短鮣不知何時跑來躲在魟魚之下湊熱鬧。(攝影/Brandon Cole)

對於令人又愛又怕、萬眾矚目的親戚鯊魚,魟魚與鰩魚低調得多,少有人認識這群卵生軟骨魚類。

魟魚的前身,可追溯自兩億兩千萬年前的化石,那是從鯊魚族譜中忽然冒出一隻基因突變的「類似魟魚」開始。自那時起,魟魚種類日益繁多,數量甚至超越鯊魚,根據目前逾一千兩百五十種包含鯊魚、魟魚等軟骨魚綱的分類紀錄中,單單魟魚便高達六百三十多種。所謂軟骨魚類,分四大主要魚群:第一類是鰈鮫魟(shovelnose)、楔形魟與鋸鮫魟,第二類是鰩魚;第三是電鰩魟,最後一類是俗稱黃貂魚的刺魟。科學家至今仍在努力針對多元繁複的軟骨魚進行分類,並找出魟魚家族的新成員。

特殊生理結構與高智商

一群夜遊蝠魟被水面上點點發亮的浮游生物吸引,邊游邊張口把美味宵夜橫掃入肚。

從很多方面看來,說魟魚是被壓扁的鯊魚,其實也不為過;有些生物學家真的把魟魚稱為「扁鯊」。其實,軟骨魚目與鯊魚科之間的最大差別,只在於魟魚與生俱來一副連於頭部的加長版胸鰭——呈菱形狀可踡曲的胸鰭。在許多軟骨魚的綱目裡,幾乎找不到任何胸鰭,頂多只有退化的背鰭痕跡,以及看起來像鞭子的魚尾。和鯊魚同屬軟骨魚的魟魚,身上長有鋸齒狀尾椎,這尾刺是牠們防禦外敵的武器。人們在雄性魟魚身上發現與鯊魚一樣的鰭足,這個經過時間演化與越來越長的「鰭媾器」,是牠們用於繁殖與交配的器官。

魟魚的體型大小各異其趣,差別甚大,迷你若睡魟,長度只有二十五公分,而最大的海洋鬼蝠魟的魚鰭,伸展開來可達七米之寬。魟魚的身體形狀與游動方式,與牠的生活形態與身體結構息息相關。

魟魚一般有五對鰓裂,位於頭部的腹側,在咽部開列成裂縫或孔洞,能直接與體外相通,不但可以開闔,還能讓水流出而不逆回流。身為底棲型魚類,又要避免吸入海底泥中汙物,魟魚的眼睛後方有個噴水孔,藉此從外在環境中吸進富含氧氣的水分,並經由鰓部進行氧氣交換;這個有助於呼吸的孔,讓魟魚即便隱身於水底沙層中仍可獲得氧氣。

魟魚身段柔軟,頭腦發達;論聰明智商,以享有「魚界學霸」美譽的蝠魟為例,其腦袋瓜比其他哺乳生物還要大,端腦與小腦發育完整,能管理較複雜的行為,而且周遭環繞的血管網絡發揮類似溫度調節器功能,保護器官不失溫。一顆「暖腦」意味著潛入冰涼的深海底層時,牠們仍可活動自如。許多曾經與魟魚打過交道的潛水玩家一致認為,魟魚的行為舉止顯然比其他魚類更具高級的社交智商,尤其當牠們被餵食或與其他同類互動時所表現的行為,戲劇性十足,令人驚豔。

澳洲海域的刺魟將同夥深埋於三十米深海底,有趣的社會行為令人費解。

魟魚大多棲息於高溫的淺海或赤道海洋,少數魚種為了躲避天敵,喜歡躲在如紅樹林區的砂層海灣。而海島型與大陸斜坡水域,則是同屬魟魚家族的鰩魚藏身處,有些鰩魚也被發現棲身於四千米深的海底平原,少部分鰩魚甚至可以在含氧量不足的低溫深海區悠遊自在。

魟魚家族裡的鰩魚,一如近親鯊魚,擁有絕佳第六感直覺。這些魟魚家族身上擁有電感應器官,能發電也能感受電,電感應器官還能檢測微弱的電場,幫助牠們覓食、求偶,甚至導航。

說到求偶與繁殖,屬卵胎生的魟魚,交配過程幾近「暴力相向」,公魟脅迫,母魟挑剔;當公魟狠咬母魟鰭部試圖制伏對方時,母魟總是不肯乖乖就範,猛力揮拍飛起,抵死不從,不讓公魟得逞。有些母魟甚至情急之下甩出毒刺,攻擊來勢洶洶的發情公魟;而鬼蝠魟則會組成多達三十隻公魟的求偶團,對著一隻母魟死纏爛打,歷經數小時不屈不撓地窮追不捨後,最終往往留下被真情打動的一隻母魟與出奇制勝的追求者,成功將繁殖用的交尾器注入母魟體內,大約三十秒便可完成交配。

一隻母魟可以在繁殖高峰期間同時與好幾隻公魟交配,對於十一歲才達性成熟的魟魚而言,晚熟加上每次生產後得相隔七年才會再受孕,因此,「一妻多夫」並懷上一窩「同母異父」寶寶,不失為雷厲風行的高效率孕育法。母魟一次可以帶上多達二十顆受精卵,妊娠期從兩個月到一年、甚至更長。

這些軟骨魚家族較特殊的生命成長史,受到人類過度捕撈與人為問題衝擊,顯得異常脆弱,無論在交配區或孕育區,牠們都比其他魚種更不堪一擊。

生長於太平洋加州水域的巨藻海帶群中,發現電鰩魟;電鰩魟只有在捕捉獵物或自我防衛時才會「發電」。
一群牛鼻棲息於加拉巴哥群島的紅樹林淺灘裡。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阿富汗與我

【本期封面】攝影/王志宏
二○二一年八月,阿富汗風雲變色,塔利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該國政權,《經典》總編輯王志宏二十年前曾親臨阿富汗與伊朗邊境沙漠中的馬卡基難民營,進行採訪以及協助慈濟基金會的物資發放,彼時現實雖困窘,但仍有微弱希望可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