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海萎縮 世界最大內陸湖泊的生態災難

肇因於氣候變遷與人為因素,位於內陸的裏海水位正以驚人速度退縮中,水位退縮造成土地乾涸現象,預估在本世紀末將更趨嚴重。

廢棄漁船擱淺的所在,原本是汪洋一片的裏海水面。(攝影/Julien Pebrel/Myop/Jouralismfund Europe)
廢棄漁船擱淺的所在,原本是汪洋一片的裏海水面。(攝影/Julien Pebrel/Myop/Jouralismfund Europe)

海(Caspian sea)正以史無前例的驟降幅度,敲響生態危機的警鐘。

位於歐亞交界的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湖泊,同時也是周遭國家,如俄羅斯、伊朗、亞塞拜然、哈薩克、土庫曼等國的重要經濟命脈。作為與伊朗的交界,對俄國而言,裏海在能源與貿易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在俄烏衝突升溫即將屆滿三周年的今天,裏海對俄羅斯的重要性格外顯著。

裏海地圖。

迫在眉睫的生態危機

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封閉內陸水體,雖然名字裡有個「海」,但裏海看起來更像是個巨大的湖泊。事實上,裏海同時具有海洋和湖泊的特徵:位於內陸、不與海洋直接聯繫這點符合湖泊的定義,但裏海的水是鹹水而非淡水,因此稱它為海也沒有錯。

裏海獨特的地理位置與環境性質,使其擁有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然而氣候變遷、環境汙染,以及水資源的利用不善,使它的面積以驚人的速度萎縮、水位急遽下降,對生態、經濟,甚至是區域穩定都造成嚴重影響。今年十一月,第二十九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將於亞塞拜然首都巴庫(Baku)舉辦,裏海相關議題被預期將會是本次會議的重點之一。

自一九九○年代中期以來,裏海的水位已經下降了兩公尺。專家預估,影響最深的北部淺水區極有可能在本世紀末全面乾涸。此外,部分地區的海岸線甚至移動了五十公里。種種現象嚴重影響當地的日常生活與包括石油能源業的經濟活動。環繞裏海的五個國家中,以哈薩克(Kazakhstan)受到的衝擊最為劇烈。

「氣候變遷造成的問題相當棘手。雨量不足、強風不斷,生活日形困頓。」家住裏海北岸、哈薩克小鎮展貝(Zhanbay)的安曼佳.伊巴圖爾(Amanjai Ibatulo)說道。二十年前,伊巴圖爾的房子距離裏海僅兩公里遠,如今卻遙隔二十多公里。今日的裏海北部已成乾涸的礫石地帶,水位退縮的速度令人錯愕、甚至恐慌。

裏海水位退縮後,剩下乾涸的礫石地與早已奄奄一息的魚隻。

直接面對的漁業衝擊

這位七十歲的退休體育老師,對蘇聯時期的日子有著濃厚情懷。當時的社會,老有所終、壯有所用,經濟一片欣榮。那時的裏海不論在海底或沿岸更是充滿了豐富的自然資源。提到了年輕時與朋友一起在裏海捕魚的過往,這位七十歲的老翁情不自禁地暢談起來,歡喜之情溢於言表。「自一九八○年代至二○○○年代,我們只要準備好一個排球網,在岸邊將網撒下水中,將另一端固定好,然後離開去做別的事。半小時後回來原地,將網拉起,大概都能發現兩到三隻鱘魚在你布好的網內。」伊巴圖爾回憶道。

魚身圓滑潤澤的鱘魚是展貝鎮的特產,有著鎮魚的封號,而該鎮中心就立有一尊鱘魚的雕像。「別什巴爾馬克」(beshbarmak)是哈薩克國民美食,正統的別什巴爾馬克是由麵條、馬鈴薯、洋蔥、水煮馬肉與羊排組成;改版後的別什巴爾馬克,因為有了鱘魚這個食材,名稱則改為「費雪巴爾馬克」(fishbarmak) 。

被稱為白鯨(beluga)的大型鱘魚,體型最大可長至七公尺,常被用來作成魚子醬,每公斤售價可達數千英鎊。關於捕捉鱘魚的諸多趣聞軼事,就像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般,展貝鎮民可是說也說不完。

安曼佳的家中存放著一塊蘇聯漁業公會的看板,作為重要的漁場,展貝於三○年代因漁業而崛起,歷經輝煌與沒落,在漁場正式於九○年代關閉後,一切成為追憶,只留下這塊斑駁的看板。以往想吃魚時,往海中一撈便是,但現在一切都變了,未經許可的捕撈被視為違法行為,開放捕撈的魚種與時期均有明文規定,違反者將面臨高額罰金,以往俯拾即是的美食漸漸變得高不可攀,然而為了維持生計,許多居民仍偷偷地在官方的眼皮下捕撈著鱘魚。

位於單巴的一座小型鱘魚養殖場。昔日唾手可得的鱘魚,如今已成瀕危魚種,只能靠人工養殖延續物種。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的數據顯示,目前裏海有六種野生鱘魚即將消失於地球表面。鱘魚是現存最古老的魚類之一,然而過度與非法捕撈、海水汙染與棲息地喪失等因素,造成該魚種瀕臨滅絕。

造成棲地喪失的原因,鮮少被提及討論的是裏海水位下降問題。這個問題導致裏海海岸與海洋生態系統陷入險境,受影響的生物包括魚類、候鳥、裏海特有種海豹(Caspian seals)。俄羅斯境內的鯿魚(bream)數量,遠較八十五年前整整減少了將近十倍,而斜齒鯿(roach)的數量也正以驚人的百倍速度消失中。在哈薩克,鯰魚(catfish)與白斑狗魚(pike)亦正面臨滅絕危機,情況之危急,迫使有關單位迅速宣布臨時禁釣令,保護境內僅存魚隻。

近年來,裏海海平面下降,魚類數量銳減,有關單位祭出禁釣令,以求保護尚存的魚隻。無視於禁釣令的頒布,村民依舊在附近的三角洲地區進行垂釣。

氣候變遷與窩瓦河效應

展貝附近的裏海水位每年以二十到三十公分的速度下降,造成海岸線倒退二至三公里,這個現象讓當地政府猝不及防、驚慌失措。「我們曾試圖挖掘新航道供漁船得以行駛,然而這水位下降的速度太驚人,實有招架不住之感。」鎮長葉穆罕諾夫說道。

哈薩克總理卡西姆-若瑪律特.托卡耶夫(Kassym-Jomart Tokayev)在二○二二年的一場演講中,稱此為一項國家級災難,並計畫組成一所研究機構,專門針對裏海問題進行全面性的深入探討,以期找出解決方案。裏海專案在去年一月正式獲得核准,然而研究機構的成立,至今卻僅止於「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懸宕狀態。

科學家們對於裏海的現狀持悲觀態度。二○二○年,兩名德國學者與一名荷蘭學者於《通訊-地球與環境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共同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出警告,裏海水位下降的嚴重程度還會更趨惡化,預測到本世紀末,水位將下降九到十八公尺,屆時北部水域可能全面消失。內文指出,氣候變遷是主要禍首,海水蒸發再加上零降雨和高地水流未能適量灌注,都將促使裏海危機益形加劇。

歐洲最長河流的窩瓦河(Volga River)全長三千六百九十公里,是俄羅斯的命脈,包括莫斯科等俄羅斯的許多城市,在灌溉與水力發電等各方面仰賴甚深。這條對俄羅斯在國防民生上均扮演重要角色的河流,也是裏海的主要水量來源。然而在蘇聯時期,建築在窩瓦河上的諸多水壩阻斷其對裏海的水流供應。時至今日,當年的水壩建設對裏海造成的負面效應,如今一一浮現檯面。

「窩瓦河本身早已問題重重,水質汙染、水流淤塞與外來種入侵等問題,不斷加諸在這條堪稱為俄羅斯命脈的河流上。目前窩瓦河上有八座大型水庫,與水庫建造前相比,今日窩瓦河水流速幾乎是降低了將近十倍。」刊登於二○二○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中的文章,作者俄羅斯科學記者奧爾加.多布羅維多娃(Olga Dobrovidova)描述了當前窩瓦河因工業與農業活動造成的河流與生態汙染。

裏海高達80%的水源來自窩瓦河。根據負責裏海地區水文氣象的跨國委員會「卡斯康」(CASPCOM)的數據,每年從窩瓦河注入裏海的海水量為兩百三十八立方公里,與烏拉爾河貢獻的十立方公里,兩相對照,判若天淵。二○二四年五月的最新報告顯示,窩瓦河流入裏海的水源在二○二二年為兩百一十二立方公里,二○二三年則降為兩百○七立方公里。從逐年衰退的數字,明顯得知裏海水位下降的主要肇因。

孩子們在伊薩泰區的沙丘上嬉戲著,伊薩泰區隸屬哈薩克阿特勞州管轄,阿特勞市的沙塵暴時常讓居民睜不開眼,沙塵暴之後,留下前所未見的沙丘景觀。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植物園考古揭密

【本期封面】封面繪圖/蔡小咪
植物園遺址最大特色是發掘出多個不同年代的遺留,文化豐富。插畫家參考地理地質與人類文化史,甚至嘗試以AI還原場景,一再推敲考證古台北湖週遭何以自史前時代就是個宜居好所在:人們打樹皮製衣,耕作稻米芋頭為主食,手捏陶罐顯現審美觀……,在大家熟悉的植物園延伸更多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