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底漫遊 本州洋流下的奇妙物種世界

數十條皺唇鯊聚集在餵食站,這是日本本州海底的有趣景觀,鯊魚牆後的女人輕鬆愜意。多達數百種的海洋生物在這條海岸線上悠游,潛入又浮起,生物多樣性一覽無遺。

數十條皺唇鯊聚集在餵食站,這是日本本州海底的有趣景觀,鯊魚牆後的女人輕鬆愜意。(攝影/Brandon Cole)
數十條皺唇鯊聚集在餵食站,這是日本本州海底的有趣景觀,鯊魚牆後的女人輕鬆愜意。(攝影/Brandon Cole)

於日本中部人口最多的本州島,沿著南端的崎嶇海岸可以發現海洋裡五彩斑斕的魚類,外觀奇特的熱帶鳥類在搖曳生姿的軟珊瑚與人工造礁之間盤旋滑行。獨特的深海生物從幽暗的海底深處往上遷移至休閒水肺潛水員活動的淺水區。日本海域獨有的無害鯊魚、鰩魚和魟魚在巨石間悠游或在海底沙地歇息。變化多樣的海洋棲息地分布在壯闊的海岸線,涼爽的溫帶和溫暖的亞熱帶交會,讓水域聚集多樣又獨特的海洋物種。

伊豆半島西側崎嶇海岸線上的小鎮雲見(Kumomi) 是水肺潛水的熱門地點。乘船前往岩礁時,可以看見軟珊瑚和海蛞蝓等亮點生物。

生態豐富的伊豆半島

從壯麗的富士山山麓向南延伸突出的伊豆半島,伴隨南方溫暖的洋流,季風和海浪衝擊著氣派雄渾的鋸齒狀海岸線。伊豆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光是位在半島西北角的小海灣——大瀨崎,科學家就記錄了共六百多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

色彩繽紛的軟珊瑚在營養豐富、洋流混合的溫帶至亞熱帶海水中繁衍生息。

布滿鵝卵石的岩石底部從大瀨崎的海角向下傾斜,色澤鮮豔的霓虹雀鯛充滿活力地在淺水區捕食浮游生物和流入海灣的微生物。往海底下二十公尺探索,一隻長有突出犬齒的藍豬齒魚遊過小丑魚和海葵。再潛入深處一探究竟,黃綠色的珊瑚在伴隨茂密綠藻的七彩軟珊瑚叢中向上生長。在13℃的海水中,硬質珊瑚呈現令人驚豔的絢麗外觀。富含養分的上升流海水幫助珊瑚和其他濾食性動物能夠在海平面下三十五公尺處繁衍,珊瑚利用外層組織上數百個星狀具黏性的觸手來捕捉食物。這裡的八放珊瑚身長最大超過兩米長,不同種類的魚類生長在這片充滿生命力的珊瑚叢中,包括紋路精美的尖鰭花鮨和深海魚櫻花寶石。花鮨屬先雌後雄型的雌雄同體物種,意指出生時為雌性,並在其生命的一個時間點轉換性別為雄性的生物。從淺海區慢慢往深海處潛行,原本的岩石坡逐漸被鬆軟的基質取代,專業資深的潛水員可以在這裡發現蝦虎、花鮨和穴居生物。

底棲的深海甲殼類動物隱巧戎,會襲擊紐鰓樽科或海鞘類的生物,吃掉內部器官後將外部作為巢穴,雌性會在裡頭產卵,卵也因此在深海中得到保護。

因鄰近深海帶,大瀨崎呈現高度的生物多樣性。大瀨崎前端海域的駿河灣是日本最深的海灣,最深處達二千五百公尺深的海溝,是太陽無法穿透照射,一片永恆黑暗和極度高壓的深海帶。冬季時,平常生長在一百至一千公尺處的部分生物會向上遷移至三十公尺處的海灣水層頂部。

日語為「kiankou」的鮟鱇魚又名琵琶魚。棲息在沙質和泥質深海底層的黃鮟鱇身長約一.五米,當冬季海水溫度降低時,牠們會往海平面遷移。鮟鱇魚屬肉食性魚類,外觀最大特徵是有一支由白色背鰭末端演化而成的發光釣竿,釣竿頂端上百萬隻狀似小魚的發光菌會發出亮光,用來誘捕獵食。口內有鋒利長牙和巨大嘴巴的鮟鱇魚,常以靜止潛伏方式突襲經過的獵物,能夠吞下比自己身形還要大的生物。鮟鱇魚是經常出現在人類餐桌上的佳餚,也做為傳統中藥藥材,隨著人類需求逐漸增加,鮟鱇魚面臨過度捕撈而導致數量遽減。

鮟鱇魚有大嘴和鋒利的牙齒,牠們偽裝、停在水底,能夠突擊、吞下和自己一樣大的獵物。

海洋生物學家和專業水肺潛水員定期在大瀨崎進行特別的夜間導覽,他們漂浮在中層水域,記錄了許多珍稀的深海物種,包括幼帶魚、雨印鯛、龍魚和皇帶魚,這些神祕海底物種的成魚身型可超過十公尺。除了稀有的中上層海域魚類外,還可以看到浮游生物世界中數百種無脊椎動物,包括頭足綱動物(魷魚、章魚、鸚鵡螺)、甲殼類動物(龍蝦、螃蟹),以及各種蝸牛、海蟲等。

靜岡縣的大瀨崎是展現伊豆半島迷人海洋生物的著名景點之一。伊豆海洋公園位在半島向東眺望的相模灣,於一九六五年被指定為日本第一個官方潛水地點,並在該水域成立海洋保護區,有助於保護海洋環境的完整性。

蠕紋裸胸鯙在岩石上的軟珊瑚間滑行。

海洋公園側面的廣闊沙灘上堆滿從水線滑落的巨石,另一側則是四千年前熔岩流形成的指狀礁石和陡峭岩壁。多樣的水下地形為許多物種提供庇護和覓食地。成群的海鰻、石斑魚和大比目魚棲息在巨石斜坡上。沿著火山脊共同生長的無脊椎動物不勝枚舉,如海綿、海扇和黑珊瑚、海膽、鬼石狗公、神仙魚、鷹魚和河豚等。沙灘是許多底棲軟骨魚的棲息地,包括褐黃扁魟以及能夠製造三十至八十伏特電壓來電擊獵物的日本電鰩。受風力驅動的上升流和向南流動的親潮寒流影響,當海水溫度下降至攝氏15℃(含)以下時,即可看到季節性訪客日本扁鯊的蹤影。日本人稱其為「kasu-zame」 的日本扁鯊屬伏擊掠食者,牠們經常將自己埋於海床上的沙子中靜止不動,直到獵物出現時以不到十分之一秒閃電般的速度捕食。

日本天使鯊生活在沙質環境。

雙髻鯊的體型是日本扁鯊的兩倍大,經過二千萬年的進化,可以輕易地在廣闊的水域中悠然游動。牠們會聚集在距離伊豆半島東南岸約十一公里處被水流沖刷的神子原島(Mikomoto Island)附近海域。夏季時,向北流動的黑潮帶來熱帶海水,使水域變得清澈溫暖(約20至25℃),雙髻鯊的聚集數量通常會在這個時候達到高峰。

一隻蝦虎停棲在被扔到海底的空瓶中。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本文出自

領角鴞

【本期封面】攝影/吳志典
兩隻二〇〇九年五月在台中新社國小內巢箱孵化的領角鴞,剛離巢時白色絨毛還很明顯,因飛行能力欠佳,也還沒能力獨立打獵,白天常擠在一起休息,親鳥夜裡還得辛苦捕食來餵飽牠們。幼鴞約需兩個月時間慢慢脫離親鳥照顧,而天敵鳳頭蒼鷹的捕食,或親鳥出意外無法餵食,都會增加幼鴞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