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陽光從地平線緩緩升起。位於柬埔寨洞里薩湖的奧科爾村(Oakol)傳來一陣帶有節奏感的划槳聲交織著孩子們的嬉鬧聲。學校即將開學,一支由六歲孩子掌舵的木船隊正駛近村中央,漂浮在油桶上的兩間教室。
孩子們的家庭世世代代依湖而居,混濁的湖水已成為他們身分緊密相連的一部份。然而過去十年來,受到氣候變遷、非法捕撈和湄公河與其支流大壩蓄水等因素影響,在洞里薩湖上謀生的居民生活危在旦夕。
「這裡曾經是宜居的地方。以前經常有重達二、三公斤的魚類直接躍上各戶人家門廊,但近年來這種場景已不復見。」從小住在水上浮村,今年三十七歲的女性Keng Srey Mom說道。
奧科爾村曾經最多有八十多戶人家定居於此,居民因漁獲捕撈量下降導致債台高築、紛紛離開,目前僅剩三十三戶人家。有些人移往鄰近的泰國農園謀生,或是到柬埔寨首都金邊的成衣血汗工廠做苦工。
「很多人負債累累就必須賣掉設備,被迫搬離。現在每天日復一日的工作只是勉強度日。我希望自己能離開這裡,但實在無處可去。」經營一家小型水上商店,兜售咖啡和零食來貼補家用的Keng Srey Mom無奈地說。
作為湄公河的重要支流,洞里薩湖擁有世界上最獨特的洪水脈衝系統。湄公河在雨季時水面高漲,洞里薩湖匯流,造成河流回流,使湖泊面積增加至一萬五千平方公里,是旱季面積的六倍,同時為洞里薩湖帶來豐富的沉積物和養分。為了因應水位的巨大變化,湖邊的居民發展出一套特別的居住方式。這裡的房舍全都是高腳屋或是完全漂浮在湖上的「水上人家」,逐水草而居的浮村成了洞里薩湖的特殊景致。
獨特的洪水脈衝週期促使洞里薩湖生態圈極具生物多樣性,因此當地人將該水文比喻為「柬埔寨的心跳」。文獻記載,早期家家戶戶能輕易地從門廊上的桶子撈捕到豐富魚類。洞里薩湖的富庶造就吳哥窟著名寺廟的帝國之崛起,也為當地數百萬居民提供一個魚米之鄉。
然而,支撐湖泊的心跳逐漸變得孱弱。由於水壩興建限制湄公河的流量,加上不穩定的天氣模式嚴重破壞每年雨季,導致洪水脈衝週期不規律。二○一九年,河川回流時間從典型的五個月縮短至數週。翌年,河川幾乎沒有回流,且湖面水位持續下降,魚類數量隨之遞減。同時,非法捕撈猖獗,自然資源相對減少。此外,曾為魚苗提供庇護的大片洪泛森林地因野火和砍伐而遭受破壞,湖邊的自然生態每況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