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古吉拉特(Gujarat)邦公路旁的一間酒吧,啜飲著一杯咖啡的我,無意間抬頭一看,突然發現前方路中央似乎有什麼東西搖搖晃晃的往前行進著。
定睛一看,原來是由五到六隻駱駝組成的駱駝商隊,每隻駱駝由一名女人牽著向前行走。猶如漫步在草地或沙灘,這群女人以極其優雅的姿態行走於高速公路的路肩。這副景象令我震懾,本著人類學家的天性,我決定採取著名的波蘭人類學家布朗尼斯勞.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的田野調查研究方式,融入這群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近身觀察了解拉巴里(Rabari)人的生活方式。
拉巴里人的游牧基因
在深入古吉拉特邦轄縣喀奇縣(Kutch),與當地居民生活了一年後,對於這個鄰近巴基斯坦邊境的區域,我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過去,這裡是落後與偏遠的代名詞,二○○一年的大地震,幾乎摧毀了古吉拉特邦,為了拯救當地居民的生活,振興經濟,政府對有意投資該區域的企業實施了減稅政策,該地域因此成為印度最重要的經濟引擎。今日,工業化的古吉拉特邦,到處可見鐵公路以及下水道等公共建設,高度都市化已讓此地全面脫胎換骨。
拉巴里人向來就是游牧民族,據傳他們的祖先很可能是從巴基斯坦一路遷徙來到印度。早先他們專司拉傑普特(Rajput)貴族的駱駝飼養,但隨著公路網絡的發展、拉傑普特家族內戰的結束,以及商隊路線的減少,放牧駱駝不再盛行,他們開始改以放牧羊群以取得羊奶和羊毛。如今雖仍有部分人豢養駱駝,但也多用於族人遷徙時裝載家當。
拉巴里人由瓦加迪亞(Vagadyia)、喀奇(Kutchi)、德巴里亞(Debaryia)三個不同的族群組成,其中只有瓦加迪亞仍沿襲傳統過著游牧生活。在夏天、結婚季、生病及年邁時,這個游牧民族會待在喀奇縣的小屋,尋找綠地與水源。九月底雨季結束後,族人們會牽著畜養的牲畜,展開一場長達八個月的游牧遷徙,並趕在下一場雨季來臨前折返。雨水充沛的夏季,待在家中的族人會帶著他們飼養的牲畜,來到喀奇縣班尼區(Banni)進行放牧。
拉巴里游牧團隊通常由兩個社會單位構成:一個是由父母與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加上數名臨時工;另一個則是在一名首領帶頭下,由家族構成的遷徙小組。遷徙小組每晚宿營在同個帳棚。規模較大的小組,通常由不同的族群或村落組合而成。規模較小的小組,則由具親戚關係的男性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