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藜麥之利與害 安地斯山脈的黃金穀物

玻利維亞農戶把藜麥視為種籽之母,從自給自足的盤中飧,到世人趨之若鶩的超級穀物,藜麥身價逐年翻漲,供不應求,隨之而來的,是農民生計、國家利益與土地過度使用的議題。

玻利維亞農戶把藜麥視為種籽之母,從自給自足的盤中飧,到世人趨之若鶩的超級穀物,藜麥身價逐年翻漲,供不應求。(攝影/Karl Mancini)
玻利維亞農戶把藜麥視為種籽之母,從自給自足的盤中飧,到世人趨之若鶩的超級穀物,藜麥身價逐年翻漲,供不應求。(攝影/Karl Mancini)

兩年來,攝影記者曼齊尼(Karl Mancini)與華盛頓普立茲中心(Pulitzer Center of Washington)合作,近距離記錄拉丁美洲超級食物藜麥的成長故事。過去數年來,世界對藜麥的需求持續增加,進而推動西方投資人想方設法擴大開發。大規模的發展終將對這些區域造成不可逆的破壞,甚至犧牲整個地球的環境平衡。

藜麥在印加高原的生產歷史可追溯自七千多年前,在如此高海拔的區域,很少有農作物能像藜麥扎根生長,一枝獨秀。藜麥因為高營養價值而聞名於世,至今已被公認為世上最受歡迎的超級食物之一;它不含麩質,且富含蛋白質、纖維、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如磷、鎂、鐵、鋅;藜麥更是少數幾種完整具備九種氨基酸的養生好物。

世界海拔最高的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以藜麥等農作物為科研與食品研究目標,成為加速藜麥備受全球矚目的重要推手。

超級食物的代價

從七○年代以來,所謂高營養價值的「黃金穀物」已引起北美與歐洲消費者的高度興趣,大家紛紛把藜麥視為一種來自異國的健康食品,全球的需求量逐年提升,市場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單單二○○○年到二○○八年之間,藜麥價格便急遽上升了600%且居高不下,持續到糧農組織(FAO)訂定二○一三年為「國際藜麥年」時,全球藜麥價格與受歡迎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今天,由於西方國家日益嚴重的健康與營養問題,藜麥的價值更顯突出,尤其它還可以搭配其他飲食混合食用,對純素者、素食者與乳糖不耐症者的營養補充至關重要;也因此,把藜麥進階至近乎穀物中的「聖杯」等級,似乎也實至名歸。玻利維亞生產的藜麥,三分之二出口全球,其中54%出口到美國,其餘包括歐洲與加拿大。

傳統上,藜麥幾乎只適合生長於安地斯山的坡地上,而周遭的平原則以其他農耕為主。這些農業活動與作物不僅餵飽玻利維亞的人口,也保障國家的經濟收入。近幾年,藜麥勢不可擋,種植的農地面積從一萬公頃擴大至五萬公頃。急速增長的農務勞動力,使農民不得不放棄傳統種植法,犧牲了對環境與農地友善的多元種植,而以密集型耕作取而代之。於是,這些土地很快就成了藜麥的單一種植區。

不過,身價不凡的藜麥,卻在二○一八年,下滑至每公斤一.二美元,其中一個主因是全球藜麥產量大增。一窩蜂的種植,頃刻間的暴跌,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是玻利維亞的農民。

許多農民對此經濟危機措手不及,不得不另覓工作,或搬到城市尋找旅遊或餐飲相關的工作機會。但大部分人卻想辦法「逢低」加碼擴大生產區域,只為能在藜麥市場持續保有一席之地。過去無人問津的土地,現在都搖身一變成藜麥農地,這些土地因過度使用而承受沉重的壓力。

當地農戶以拖拉機整地,準備種植藜麥,但大量使用農業機械導致土壤活力大幅下降。

種種問題加劇了土壤劣化與養分流失,當農作物與生物之間逐漸失衡,外加化肥的使用,不但破壞了野生植被,也造成土壤侵蝕與蟲害增加,環環相扣的全面性傷害接踵而至。曾經畜養大群駱馬的農民,開始把駱馬遷移他處,好騰出更多空間種植藜麥。少了動物的土地,意味著少了動物糞便的滋養,也剝奪了保護土壤的天然肥料。

過去,無論播種或收割都靠人力;但現在,大量使用農業機械已導致土壤活力大幅下降;機械運作時,低層土壤被徹底翻攪而讓寄生蟲找到繁殖的空間,但這對土地的健康大不利。出動拖拉機是啟動農耕的過程,馬不停蹄的生產活動使農地幾乎全年都在「農忙中」;一般來說,三月開始整地鬆土,九月開始播種。

畢馬克的家族是藜麥農,同時也畜養駱馬,他侃侃談起自家的務農實況:「我們不用拖拉機,所有工作都靠人力進行。我爸爸和叔叔等一夥超過十人,搭上叔叔的卡車到我們的農地收割藜麥。我們都睡在卡車上的帳篷,隔天早上吃飽後,繼續在田裡工作一整天。」

不過,拖拉機在農田上頻繁出現,已從本質上改變了藜麥生產的傳統習俗。很多農民不得不舉債購買設備昂貴的機械,其他人則付錢買服務,請拖拉機司機協助耕田。小型農戶往往是藜麥市場波動下影響最大的人,因為他們必須向社區支付固定的一筆錢,但他們的藜麥收穫並不穩定,有時候受氣候變遷衝擊而售價低落時,根本不足以支付成本,甚至血本無歸。

反觀傳統農耕除了以人力檢查寄生蟲(左圖),也同時畜養駱馬,善用牲畜糞便做有機肥料(右圖),兼顧生計與生態。

天然條件與後製過程

因此,若要結構性改善這些問題,首先要正視的是「為了提高藜麥產量而衝擊環境的問題」,當務之急是改變生產的方式。這些問題在當地屢見不鮮——少數人的獲利,其實是建立在「犧牲多數人的利益」為代價。

位於玻利維亞西南方的西部首府奧魯羅(Oruro)與南部城市波托西(Potosi)之間,是最初種植藜麥的原鄉。這個區域以烏尤尼(Uyuni)鹽沼名聞遐邇;這個世界最大鹽盤因潟湖反射的色彩斑斕、變幻莫測的風貌與無邊無際的地平線,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鹽沼北方的小鎮薩利納斯德加西門多薩(Salinas de Garci Mendoza),還有個世界級的稱謂——「世界皇家藜麥之都」。環顧小鎮,舉目可見一大片「多姿多采」的藜麥田,中間橫躺著生產鋰礦的白色鹽湖。今天,小鎮的麥農仍以種植「特級有機藜麥」(Quinua Real)自豪,只有在玻利維亞的高海拔地區與特殊氣候條件下,才能長出這種特級藜麥。多年來,許多國家的生產商紛紛為此特殊品種前來取經,想複製到其他地方,但都無功而返。

高空俯瞰世界最大鹽沼烏尤尼,絢爛迷人的潟湖不僅吸引遊客,也因雨少、有風、溫差大且空氣中帶鹽等得天獨厚條件,而成世界皇家藜麥之都。

不過,那些在烏尤尼鹽沼附近種植藜麥的農民,就得天獨厚了;這區域雨水少、溫差大又風不止,空氣中夾帶著鹽,使藜麥的味道帶有苦澀;而火山土壤的養分是另一個加分,讓藜麥長得頭好壯壯,高度甚至超過兩公尺。一旦適應了極端的氣候條件,藜麥便能生出抵抗不利環境的優良「抗逆性」品質。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黃裳鳳蝶

【本期封面】攝影/林柏昌
黃裳鳳蝶是台灣特有亞種,以屏東墾丁,尤其港口溪村以南到鵝鑾鼻為主要棲地。牠很美、是全台灣島最大的蝶,飛得特別高,最愛訪花海檬果、火筒樹、龍船花等紅紫色蜜源植物,但黃裳鳳蝶不好拍攝,自由生態工作者林柏昌由成功高中生物社啟蒙,即投入生態觀察教育三十年,能拍到這幀雄蝶高飛畫面誠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