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基希訥烏(Chisinau)南部崎嶇不平的道路,幾乎不讓人抱有太大期待,這兒的景色十分單調,觸目所及皆是風吹拂而過的田野、後蘇聯時代破敗的工業建設,以及有著不時從搖搖欲墜的公寓大樓冒出鋁皮屋商店的古怪城鎮。不可否認,對於欲尋找明信片景點和購物清單上熱門紀念品的一般遊客來說,這個小而鮮為人知的摩爾多瓦共和國(Republic of Moldova)幾乎沒什麼看點可言。即使是在基希訥烏這座樸實無華的該國首都兼最大城,也不見歐洲各城市群常見的傳統老城區。在這個位處歐洲東南部偏遠內陸一望無際的平坦角落,既沒有陽光明媚的海灘,也沒有可讓人徒步旅行的山區,當地人時常一臉不解地看著那些手持相機拍攝周遭景物的外國遊客。
儘管缺乏吸引人的旅遊看點,摩爾多瓦在過去十年卻愈來愈受到全球關注,只是它的魅力與觀光產業完全搆不上邊。實際上,這個夾在烏克蘭和羅馬尼亞兩國之間的前蘇聯共和國,面臨長久以來的地緣政治和歷史難題,在俄羅斯聯邦持續對其前衛星國發動各式各樣衝突的脈絡之下,摩爾多瓦的內在矛盾顯得格外切合現狀。摩爾多瓦前身是俄羅斯帝國轄內古老的比薩拉比亞省(Bessarabia Governorate),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俄羅斯慘敗後,與羅馬尼亞王國合而為一,一九四○年代初期又重新被蘇聯吞併。目前摩爾多瓦雖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實體國家,但在國內外許多人士眼中,此點依然充滿爭議。
事實上,摩爾多瓦的獨立現狀是所謂的聯合主義派和親俄派之間的一種外交妥協。前者由說羅馬尼亞語的民族主義知識分子所領導,他們曾遭受蘇聯政府的迫害和鎮壓,首先發難,呼籲摩爾多瓦脫離蘇聯並完全獨立。蘇聯政權垮台後,相關人士對摩爾多瓦作為獨立國家的主體權提出質疑,希望使其領土重新融入羅馬尼亞這個被迫分離數十年的兄弟國。
另一方面,那些最初非常不願意脫離蘇聯祖國的親俄派人士則成為摩爾多瓦主權的最堅定捍衛者,他們擔心與羅馬尼亞合併將無可避免地導致對一些族群的政治和文化歧視,包括講俄語的摩爾多瓦人、境內許多少數民族,以及所有不認同大羅馬尼亞民族主義學說的人,該學說將摩爾多瓦的民族身分視為蘇聯虛構的無形建設之一,認為「摩爾多瓦是羅馬尼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沒有摩爾多瓦語這回事,摩爾多瓦人說的是羅馬尼亞語」。
儘管存在分歧的歷史觀點和意識形態,國內外所有觀察家似乎普遍認同,摩爾多瓦的國家政體確實相當脆弱。雖然目前針對該國的語言問題已達成幾乎一致的學術共識,即當地使用的語言實際上只不過是略微俄羅斯化的羅馬尼亞語變體,但在意識形態和地理方面,摩爾多瓦共和國仍然是一個分裂的國家。
從意識延伸至現實世界之戰
然而,為了大局利益而做出的獨立妥協,卻未能阻止一場短暫且充滿戲劇性的內戰。一九九○至一九九二年間,在德涅斯特(Dniester)沿岸沙地爆發了一連串武裝衝突事件,稱為「德涅斯特河沿岸戰爭」(Transnistria War)。德涅斯特河是一條由北向南流經摩爾多瓦的跨邊界河流,最終穿過烏克蘭領土匯入黑海。德涅斯特分離主義分子在俄羅斯第十四軍和各種斯拉夫準軍事組織的支持下,占領了德涅斯特河東岸,與僅有羅馬尼亞若干志願兵作後援的摩爾多瓦武裝部隊展開對抗。親俄派叛亂分子最終取得上風,雙方於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一日宣布停火。
儘管後續小規模戰事層出不窮,休戰協議大致上仍然有效。叛變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Republic of Transnistria,正式名稱為Pridnestrovian Moldavian Republic),目前是一個在法律上未被國際承認,但實際上卻得到俄羅斯聯邦支持的自治小國。
多年下來,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逐漸消失在世人的記憶裡,僅偶爾出現在一些內容關於「不存在的國家」的聳動新聞報導中,然而它現在再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這個擁有克里姆林宮(Kremlin,即俄羅斯聯邦政府)作靠山的小俄語國家,夾在日益與歐盟靠攏的摩爾多瓦以及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支持的烏克蘭之間,在政治和軍事方面都具有戰略意義。許多時事評論家認為,在這個被遺忘已久的準國家將開闢一條新戰線,甚至可能為俄羅斯與「西方國家集體」(collective West)間更廣泛的歐洲衝突敞開大門。
禍不單行,德涅斯特的棘手問題並不是基希訥烏唯一需要處理的領土議題。在崎嶇道路蔓延和野草翻湧的南方鄉間,夾藏著一個鮮為人知但幾乎同樣麻煩的地區,這裡與莫斯科有著牢固的連結,而莫斯科自稱在時事紛亂的全球舞台上扮演主要的權力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