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盜獵與人象衝突 難逃滅絕套路的蘇門答臘象

蘇門答臘象數十年來因象牙盜獵和棲地流失,族群數量大幅減少,瀕臨滅絕,除了制定更嚴格的法令以遏止盜獵,當地國家公園培養馴象員兼巡邏員,巡邏守備之餘,亦照顧失依大象。

當地國家公園培養馴象員兼巡邏員,巡邏守備之餘,亦照顧失依大象。(攝影/Garry Andrew Lotulung)
當地國家公園培養馴象員兼巡邏員,巡邏守備之餘,亦照顧失依大象。(攝影/Garry Andrew Lotulung)

門答臘島是印尼群島的主要島嶼之一,以其眾多的活火山和崎嶇的熱帶地形聞名,也是除了印度和斯里蘭卡以外,亞洲象分布族群數量最多的地方。

然而,蘇門答臘島上的森林遭到快速砍伐,在過去二十五年內失去了超過三分之二的天然低地森林。農業開墾擴張造成的非法伐木和火災,持續加劇了森林的破壞,此現象也使得國家公園周邊的人象衝突變得愈來愈頻繁,農民因此展開對象群的大規模獵捕行動,甚至直接殺害大象。島上的國家公園需要制定有效的保護措施,否則這裡的大象將無可避免地走向滅絕命運。

韋卡巴斯國家公園地圖。

二○一二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鑒於棲地喪失和人象衝突已導致蘇門答臘象族群數量在僅僅一個世代減少了一半,將其保育狀態從「瀕危」(EN,endangered)升級到「極危」(CR,critically endangered)。根據IUCN二○二一年的報告,蘇門答臘象的數量已從二○○七年的兩千八百至四千八百頭減少到九百二十四至一千三百五十九頭。

老掉「牙」的盜獵戲碼

位於楠榜省(Lampung)東部的韋卡巴斯國家公園(Way Kambas National Park),被列為蘇門答臘象第二優先保育區域。該國家公園負責人庫斯旺多諾(Kuswandono)表示,過去十年有二十二頭蘇門答臘象遭盜獵而死。之所以懷疑這些大象遭到盜獵,是因為陸續發現了被拔除象牙的大象屍體;不管是公象的長象牙或母象短小的象牙,都在黑市上賣得很好。此外,二○二一年上半年發現的狩獵裝置,如霧網、尼龍、吊索、陷阱籠和其他狩獵跡象,也進一步證實了這項懷疑。

韋卡巴斯國家公園雇用馴象員,專門照顧和訓練當地的蘇門答臘象;層出不窮的盜獵和人象衝突事件,使野生象陷入生存危機。

「這些發現告訴我們,必須想辦法阻止在韋卡巴斯國家公園的盜獵活動,因為盜獵不僅威脅到野生動物族群,也影響了森林生態系的平衡。」庫斯旺多諾說。他解釋,盜獵者為了尋找大象,經常會焚燒森林,這種行為也引發了其他生態災難。

大象盜獵和非法象牙交易情形不只發生於楠榜省,在占碑省(Jambi)、東爪哇省(East Java)和中爪哇省(Central Java),象牙交易屢見不鮮,而在亞齊(Aceh)特區,盜獵亦甚為猖狂。二○二○年初,有十一人因涉嫌殺害並販賣象牙和扇貝而被捕,這一幫人以設置電子圍欄的殘忍方式獵捕大象。

像這樣層出不窮的案例是導致大象數量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過去十年,共有七百頭蘇門答臘象因盜獵而死。倘若政府不對此嚴陣以待,大象滅絕的威脅將繼續存在。

餵食和清潔大象是馴象員的工作日常,工作看似單純卻亟需耐心。幾名馴象員正引領象群涉水入河,浸泡在水中有助其龐大的身軀降溫。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草鴞

【本期封面】攝影/曾翌碩
草鴞萌樣迷人,但生存空間隱密、活動範圍大,一般人難以看見,更別說認識、了解牠們,而在這當下,牠們已瀕臨在台灣「鴞」失。保育野外瀕危物種,總是從一些人的一腔熱血啟動,再透過科學進步與教育推廣,邀集更多人站在同一陣線努力。國際鳥盟推估草鴞平均壽命為6.1年,但台灣因數量稀少、監測不易,目前仍難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