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北極地 挪威斯瓦巴群島

探險隊前往全球最北小鎮斯瓦巴群島東岸的月亮灣,嚮導駐足冰川下,細心檢視北極熊的腳印以推測其行蹤。在一個北極熊數量比人口還多的極度寒凍之地,如何兼顧生態與生存,是當地人每天要面對的日常考驗。

探險隊前往全球最北小鎮斯瓦巴群島東岸的月亮灣,嚮導駐足冰川下,細心檢視北極熊的腳印以推測其行蹤。(攝影/Laura Marchini/PARALLELOZERO)
探險隊前往全球最北小鎮斯瓦巴群島東岸的月亮灣,嚮導駐足冰川下,細心檢視北極熊的腳印以推測其行蹤。(攝影/Laura Marchini/PARALLELOZERO)

開地圖,往北極方向望去,橫跨北緯74度到81度的平行線之間,懸掛著零星幾座樸質、原始與魔幻的島嶼,島嶼上的每一天與每一瞥,都是超自然的極地境界——全世界最接近北方的斯瓦巴群島(Svalbard)。

這個群島是挪威最北屬地,在古挪威語的意思是「寒冷海岸」,全年60%的島嶼總面積都被冰塊覆蓋,是名副其實的酷寒之地。島上為數已不多的道路幾乎每一天都被極端氣候一點一點地改變,甚至面目全非。群島上兩千六百位居民遠遠不及北極熊的數量,所以,手無寸鐵時沒有人敢走出城鎮。這樣一個世界邊陲小鎮,是少數一群人選擇定居的家,他們來這裡學習、工作或純粹追求他們的夢想。這地方也是全球最先進雷達站進駐之地,這些雷達站的任務以分析磁層現象為主,蒐集統計的數據報告有助人類深入了解我們的地球。另外,在一座地下大教堂裡,至今仍保存世界各地的種籽樣本,這是種籽可以永遠完好生存之地。

當地人身穿傳統服飾參加假日遊行。

可生活,不可生死

群島上80%的人口定居於最大島「斯匹茲卑爾根」(Spitsbergen)島上,其中以人口最多的北端小鎮:隆雅市(Longyearbyen)為主。這群人來自世界各地,至少有五十個不同國籍的人在這裡安居樂業,這裡歡迎外人來,但很抱歉,不能讓你在此生寶寶、也不讓你死在這裡。隆雅市一如其他許多城鎮,為居民提供各種服務,雖然服務對象不多,但掌政單位卻絲毫不鬆懈,就連人生起滅的生死課題也得嚴格把關。按法令規定,孕婦得在分娩前三週被送往挪威大陸,因為島上唯一的醫院裡,只設了小小的急診間,醫療設備太簡陋,而最近的醫院則遠在一千公里外的特羅姆瑟(Tromsø),搭飛機要一小時。因此,許多女性居民乾脆選擇在挪威大陸完成整個孕期,好好接受例行產檢。

島上最古老的煤礦不僅供居民用電也供出口;但唯一的七號油井也即將終止營運,未來的能源需求將以再生能源取代。

關於生死的人生課題,島上普遍存在的價值觀是,人人都得把自己打點好,包括應該灰飛煙滅的死亡——因此,在這塊「萬物皆不腐朽」的雪地島嶼上,嚴禁死亡。死不得的主要原因是島嶼的永久凍土層,早期曾發現無法腐爛的屍體,「冰凍多尺」的土質沒辦法挖掘墳墓,也埋不下棺木,更不用說腐蝕不了屍體。

這些特殊的狀況,使這群選擇在人生某個階段定居於此的居民,因為在這塊土地上「生不得又死不得」的規範,而與社區之間少了幾分歸屬感。他們與土地之間關係,類似斯瓦巴群島所謂的「糖雪」——冰層之下的白雪,純淨而毫無玷汙,就像白糖,由無限晶體組合而成,但因極度乾燥的寒凍而「粒粒皆分明」,無法冰雪交融。

這趟遊歷到地球最北端的路徑,是視覺與靈性之旅;你的選項不多,只能把自己推向生活的極端,等你熬過了極致又難忍的酷寒之後,春天就不遠了,於是人人開始期待回暖,等待靈魂重新發光發熱。這是在嚴苛環境下應對生活不易的心態與故事——不斷循環的歷史與故事。

愛上極地島嶼的異鄉客

二十二歲的梅利莎,來自德國。她一直以來對地球上遺世獨立的島嶼充滿好奇。年少時她學習裁縫,畢業後決定離開從小居住的城鎮,因為對她來說,那裡貧乏無趣。梅利莎在網路上搜尋各個漂浮大海上的自治島嶼,列下一張清單,寫在卡紙上,把卡紙放進箱子裡,然後再抽出卡紙,抽到哪就到那。於是,她就這樣飛到斯瓦巴島。

斯瓦巴藝廊邀請年輕藝術家進駐,德國籍裁縫師梅利莎在此完成剪裁的藝術夢想。

這是個非比尋常的決定,但梅利莎喜歡挑戰未知。過去,她一直不喜歡為富人縫製衣服,這下可好,這裡因為沒有富人而讓梅利莎得以為她的縫紉創意找到自由表達與落實的地方,她對當地的原始手工藝愈來愈著迷。今天,梅利莎是隆雅市唯一的裁縫師,她的工作包括修補露營帳篷、槍枝與子彈盒、行李袋與防水登山背包,此外,也設計與縫製直升機或適合極地巡邏的履帶式越野車的隔熱內襯,那是島上用來執行每日安全巡檢與維繫公共安全的設備。

來自捷克的傑安因嚮往與世無爭的生活而毅然放棄朝九晚五的工作,定居島嶼當嚮導,並管理超過三百隻格陵蘭哈士奇犬。

三十三歲的傑安,來自捷克共和國。幾年前他還是一名朝九晚五坐辦公室的上班族。有一次出差到紐西蘭,他在當地結識了現任女友,當時,女友在馬廄裡工作,天天與馬為伍,傑安一邊觀察女友單純而簡樸的生活,一邊羨慕這份與自然界如此親近的工作。後來,傑安到加拿大旅行時,開始迷上雪橇犬。他毅然決定離開現有的工作,出發前往北歐,顯然那地方更容易找到雪橇手的工作,也更接近他追尋夢想的地方。今天,傑安和女友已在斯瓦巴島定居兩年。傑安是「綠狗」(GreenDog)旅行社的主要嚮導,手下管理超過三百隻格陵蘭哈士奇犬。這些雪橇犬的體型和力氣,從四歲到七歲是牠們的巔峰期。雪橇犬需要保持高密度、和每天大量奔跑的訓練。當然,在斯瓦巴群島上遠足或出遊,為免熊出沒時大家相見不歡又擔心被攻擊,最安全無慮的方法是身邊帶一隻或多幾隻狗隨行;此外,也可讓機智靈敏的哈士奇來預測可能出現的雪地裂縫或雪崩,提早掌控前行的路徑。

三十二歲的米爾克,來自義大利。他在斯瓦巴群島生活了七年,和女友一起搬到當地定居,是當地的北極嚮導,而女友則在「北極探險博物館」工作。每一年五月,米爾克需要返回義大利老家「為下一個季節的情緒好好整頓一下」。由於嚮導工作是要陪同觀光客體驗新事物,米爾克已累積不少經驗,對島嶼上的冰山與雪地如數家珍,唯獨不熟悉的是每一天來體驗極地風光的遊客。米爾克覺得自己的能力是把知識的正能量留給遊客,再從遊客身上吸取他們驚喜讚嘆的正能量。

亨里克森觀測站與誒斯卡雷達站,是研究北極光、電離層與磁層的重要據點。

誒斯卡(Eiscat)雷達站、亨里克森(Kjell Henriksen)觀測站與斯瓦薩(Ksat Svalsat NASA)美國航太總署是位於隆雅市邊界區域的三個重要定點,執行電離層與磁層的研究工作,也包括北極光研究、氣象預報與互聯網的連接。這些雷達與觀測站在世界各地有好幾個連接點,也有幾家企業在這些據點執行研究工作,其中包括斯瓦巴大學的北極技術科系。研究站的存在是島上其中一個反差的對比——它們在全球最邊陲的荒涼之地,提供全球最先進的關鍵數據。

玻璃罩下是記錄天空的裝置,全球最邊陲之地提供世界最先進的關鍵數據。

在這些據點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為數不多,他們經常被迫在辛苦的環境下工作。那些荒蕪的工地是邊陲的邊陲,沒有自來水,冬季積雪太多時,工作人員進退兩難,到不了車站就可能回不了家,受困在室內建築物裡的風險又很高,因此,這些觀測站開始為工作人員打造基本的生存環境與設施,包括一個備有瓦斯鋼瓶的廚房,簡單床鋪的小房間,還有一間備有儲水箱的浴室。

今年六十三歲的挪威人陶蘭,深入了解島上的靈性生活。她是隆雅市一間路德宗派的教會執事,那是教會領導階級的職稱。和陶蘭一起的,還有另外兩名執事與一名神職人員一同經營教會,但卻經常與斯瓦巴群島自治政府的決策發生衝突,糾紛不少。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法身無相

【本期封面】攝影/安培淂
位於巴基斯坦拉合爾博物館的佛陀苦行像,屬於印度犍陀羅時期的造像藝術風格,融合了印度、希臘與波斯文化,將佛教徒內心對佛陀的深切思慕和佛典中對於佛陀法相的描述,以人體比例和姿態呈現出來。從佛像發展史中,可感受到古人苦心造像的弘化慈悲,也觀察佛法流傳到各地的世俗性適應、諸系佛教對圖像詮釋的差異,需要更多元的思考和斟酌,凸顯佛法在人間的現實性,掌握慈悲與智慧的佛陀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