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先「蜂」 追查汙染源頭的小幫手

蜜蜂,不僅是農業授粉的大功臣,穿梭於花花草草間的牠們,在環境保育的研究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評估汙染的方式百百種,以生物為本的生物指標漸成趨勢。(攝影/Giuseppe Nucci)
評估汙染的方式百百種,以生物為本的生物指標漸成趨勢。(攝影/Giuseppe Nucci)

球正面臨著氣候變遷、人口爆炸等重重威脅。為了拯救我們生活的星球,人類勢必得改變,大部分專家預期生態轉型將在二○五○年完成,但生態保育的腳步刻不容緩,追本溯源,應該從加強管控、減少汙染做起。

同時,多年來被認為是生態哨兵的蜜蜂,每當牠們數量下降,往往被視為是來自環境的一大警訊。蜜蜂何德何能,能承擔此一要角?從牠們身上我們能知道什麼有用的資訊?

你我身邊的汙染源比想像中要來得「豐富」,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可能製造汙染,其中最常見的便是車輛、工廠,以及空調所排出的廢氣。而在乾燥且無風的地區,由於空氣中的汙染粒子容易懸浮於其中,則令汙染情形雪上加霜。

然而隨著天降甘霖,或是一陣清風拂過,將這些粒子帶走,隨著空氣中的汙染再次回到標準值,人們對汙染的意識也有如這些粒子一般,一去不復返。鮮少有人會去想:這些汙染源從哪兒來?會去哪兒?我們要怎麼杜絕它們?

義大利聖維托雷德拉齊奧的垃圾焚化爐,同時也是火力發電廠。

想更了解汙染,首先我們得先認識傳統的環境監測系統是如何運作,以及檢測的標準。這些感應器藉由儀器對空氣進行採樣,並得到汙染量的即時數據。而對於每種汙染源,歐盟與世界各地各有各的標準,當它們的含量超標,便會對相應的設施或活動採取限制措施。工業排放以及城市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汙染源,都是以此種方式監測。

空氣品質計量單位(Air quality detection units)也被稱為化學物理控制單位(Chemical-physical control units),能準確地檢測出大氣中特定元素的性質與含量,而隨著人類對環境汙染,以及其所帶來的影響愈發重視,這些計量單位也日益精密化。

自然住民的問卷調查

但這些單位跟指數,真的能夠量化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嗎?由人類創建的系統去控管人類所產生的汙染,又是否有球員兼裁判的嫌疑?上述的這些監測系統固然堅若磐石,且有科學根據,但它是否足以確實評估錯綜複雜的生態系?

垃圾發電工廠燃料儲存設施,讓廢氣與汙染的問題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決。

將現實環境數位化的物聯網(IOT)的問世,確實成為觀測環境的一大助力,然而大自然比一般常見的物聯網要來得複雜千百倍,其可能發生的狀況也難以預測,因此即使現代網路、科技發達,但人類還是不得不承認,我們所認識的大自然,僅不過是它的冰山一角,而或許對大自然的未知,就是監測技術畫地自限的原因。

此時不妨另闢蹊徑,若監測不到環境的狀況,就直接問問大自然的居民們如何?而這種方式,便稱作生物監測(Biomonitoring)。

不同於一般監測方式所使用的數據等指標,生物監測所得到的是生物指標(Bioindicator),意即由監測動物、植物,甚至真菌的生存情形、變化來推斷環境的汙染程度,從目標區域中生物的健康狀況,便可判斷環境的品質好壞,換句話說,這些指標生物可說是環境生態系統的試金石。

舉例來說,當我們愈來愈少看見螢火蟲,這就象徵著環境被破壞的情形日益嚴重。任何生物都可能被當作指標生物,蝴蝶、鳥類、魚蝦、珊瑚、地衣、苔蘚,甚至是人類。在義大利曾進行過一場實驗,實驗者們採檢當地居民指甲附近的皮屑,以研究當地混凝土工廠等工業排放的重金屬含量是否超標。而在偵辦罪案時,皮屑也能提供犯人的行蹤等重要資訊。

對於授粉,蜜蜂相當有原則,每隻蜜蜂都會固定造訪相同種類的植物。

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往往會在生物體內累積,且無法代謝排出,這種情形稱作生物累積(Bioaccumulation)。生物累積在汙染源的研究中相當重要,而生物監測便是研究它的絕佳方式,因此研究者往往會在小範圍內對生物進行活體檢查,以測量當地的汙染源是否合乎標準。而這個角色現在便落到了蜜蜂身上。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本期封面】攝影/林韋言
漫遊.安平港外放水燈。每一次空拍機的升空,都是一場無可預期的冒險,有時在上空盤旋半天,景色卻在眼下不著半點痕跡;然而有時,在遠方的溪州上遇見採收農作的農人們,他們便成為一幅幅的風景寫作盡收眼底。藉由空中視角看見曾文溪流域人們生活的軌跡,我不停地在空中飛行,等速遇見想像中的他們,漫遊曾文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