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象與犀牛的夢魘 鏡頭承載的敘事力量

加蘭巴國家公園,這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剛果國家公園,盜獵之猖獗,舉世聞名即便來自全球的禁令與壓力,盜獵與非法交易問題仍層出不窮。

加蘭巴國家公園總經理馬拉立與山林巡護員尋獲被盜獵的象牙。(攝影/Guillaume Bonn/INSTITUTE)
加蘭巴國家公園總經理馬拉立與山林巡護員尋獲被盜獵的象牙。(攝影/Guillaume Bonn/INSTITUTE)

去幾年,攝影師柏恩(Guillaume Bonn)不斷掙扎與思索,何為「紀實攝影師」?他娓娓道出心中困惑:「我覺得很多人喜歡將我們框在箱子裡,然後再貼上某種標籤,你該怎麼做,都被設定好了。但其實讓我真正感興趣的,是一切與美學相關的事物,尤其是時尚,令我深深著迷。」

柏恩與著名的美國藝術家彼得‧比爾德(Peter Beard)共事多年,比爾德除了藝術家身分,同時也是攝影師與專欄作家,大部分時間定居於紐約、長島的蒙托克(Montauk)以及他一生熱愛的非洲肯亞。比爾德鏡頭下的非洲,結合非洲動物的日誌等圖文並茂的作品,自六○年代開始便被印刷出版,風靡全球。

柏恩除了拍攝自然界的影像,同時也為獨領風騷的時尚界主流雜誌如《美麗佳人》(Marie Claire)、《時尚》(Vogue)與《浮華世界》(Vanity Fair)等擔任攝影工作。許多家喻戶曉的超級名模經常在柏恩的鏡頭下,出現於非洲原野上,或與遊走肯亞和坦尚尼亞的遊牧民族馬賽人合影,或在野地水坑上戲水。想要拍出這些「比爾德式」的唯美影像,融合人物與自然界,又難又危險;不過,要說真正冒險的人,其實是攝影者本人。

「你一輩子恐怕沒多少機會可以認識一個像比爾德這樣的人。他花很多時間投入自己熱愛的事,但他心中最嚮往的摯愛,是非洲的盡頭,非洲的原野、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那是他最想談論的內容,也是他永遠興致盎然、樂此不疲的主題。他深感非洲是地球上最終極的一幕影像,讓你從非常古老的源頭中,去探索非常新奇的最後一塊土地。」比爾德與柏恩相處共事的那段時間,為兩人留下深長而久遠的記憶,畢生難忘;兩人一直維持好友關係,一直到比爾德去年離世。

加蘭巴國家公園是全球最後一個野生北白犀種群的棲息地,這個以珍稀野生動物聞名之地,其野象的數量,四十年來從兩萬頭降至大約一千頭,令人憂心。

肯亞當地,則是陸續傳來壞消息。為了取下黑市交易中價值連城的象牙與犀牛角,幾乎每一個月都有好幾頭大象與犀牛被殺。象牙交易雖然違法,卻是公開的祕密,走私交易已高度商業化。犧牲一隻龐然大象,只為兩根象牙,荒謬至極。人們爭相擁有與購買的行徑,代價是殺死一隻地球上最神祕與尊貴的動物。縱使聽來慘無人道,時至今日,人們仍可輕易在非洲與亞洲市場上找到象牙,甚至美國與歐洲黑市也可以找到。

這是不爭的事實。非洲大象的數量,因為日益猖獗的盜獵與象牙的非法交易,在七○至八○年代時期急速銳減;於是,國際貿易組織在一九八九年明文禁止盜獵。亡羊補牢的政策效應,大象數量逐漸恢復,雖然至今象牙仍被禁止入境美國,但盜獵狀況仍在許多地區時有所聞,禁令永遠趕不上黑市交易場的供不應求。遊走各地的觀光客經常在不同場合發現象牙販售,他們毫無戒心也未細究,總誤以為這些象牙是合法取得的寶物。也有人天真提問:大象都死了,買下牠們身上的象牙,有何不可?錯!如果大家爭相搶購象牙,走私與非法交易自然緊隨而來,而盜獵者便會不顧一切,大開殺戒。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邏輯與經濟學理——市場供需的問題!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印度大壺節

【本期封面】圖片/Anushree Fadnavis/達志影像
萬頭鑽動,是新冠疫情蔓延以來少見的畫面。十二年舉辦一次的印度大壺節,在病毒肆虐下,仍盛大舉辦。今年一到四月,近千萬人湧向哈里德瓦。在這場全球最大群聚,多數信徒未戴口罩,也未保持社交距離,確診數從二十一萬人快速飆升至三百七十萬人以上,印度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嚴重國家。求取身心淨化的聖河,成了滋長病毒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