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晚上來到淡水河畔的按摩館,按摩館玻璃門上貼滿「肩頸按摩」、「肩頸按摩+腳底按摩」各式按摩組合的價目表,店內坐在椅子上的一個師傅幫沙發上的客人按腳底按摩,另外兩個師傅站在按摩床旁,半彎著身,用肘、用掌在幫客人推。
台式、泰式、腳底按摩、指壓、經絡調理……流行於台灣市場的按摩手法百花齊放,早期按摩一詞壟罩情色色彩,現在卻是許多現代人消除疲勞的方式。
每逢母親節、父親節,強力放送的按摩椅廣告,與近年開始風行的筋膜槍,或是按摩滾筒、按摩球等各式工具的流行,更反映了大眾對於按摩的需求。
藉由定期按摩,不只放鬆緊繃的肌肉、流通氣血,其實還有助改善循環系統,變得神清氣爽。
每當身體僵硬痠痛時,手常會不自覺地想捏一捏、揉一揉,或直接預約按摩館「保養」一番。為什麼肌肉會痠痛,按摩又為什麼可以舒緩呢?
「抓龍」一下,改善身體循環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調理保健技術系代理主任、助理教授傅士豪解釋,過度頻繁或過少運動時,筋膜的排列較雜亂(沾黏、氣結)、調控能力變弱。當筋膜張力異常,不利於循環代謝,神經會受刺激,並產生痠痛感。
「身體是活的有機物體,透過活動或徒手的物理性外力,可以讓身體裡的纖維網絡重新調整工作型態,變得有彈性,讓排列比較規則,滑動可以順暢。」傅士豪說明。
坊間常見的肩頸、腳底、背部等身體不同部位的按摩,有助於改善局部的微循環,進而加速身體的系統性循環。「改變了微環境,調節神經訊號,讓神經跟肌肉的訊號正確,並與大腦對話,就會讓身體舒服。」傅士豪表示。
按摩不只有助一般人,對追求運動表現的運動員也是。「其實來找我按摩的,從身體較差的手術後病患,到身體素質好的運動員都有。」不到四十歲,卻已經有二十年以上徒手按摩經歷的師資培訓老師鄭旭輝說明。
鄭旭輝在高雄市經營璞實生活按摩學院,其中一名按摩師百川是名業餘馬拉松好手,透過按摩,達到更高強度、穩定的運動表現,受惠於按摩的他跟著鄭旭輝深入鑽研,幫自己也幫別人。
桃園市龜山區的國立體育大學,一名準備前往全國大學運動會比賽的舉重選手平躺在研究室床上,因為強度訓練,不慎拉傷大腿肌肉。一旁的運動保健系副教授張曉昀,輕按選手大腿不同淋巴、協助引流,並順著肌理貼上專用貼布。十來分鐘,選手即感覺好多了。張曉昀向我說明,這稱為淋巴按摩,也常用於腳容易水腫的孕婦與術後患者。
兼具物理治療與運動防護背景的張曉昀解說,中西方的按摩手法其實都大同小異,都是讓組織液流動,傳送養分、代謝廢物,同時活化副交感神經,也讓睡眠品質變好。各項元素到位時,自然也提升了身體自癒力。
Tia四年前踏入社會時,即保持定期按摩調理身體,有效改善因設計工作長時間久坐的疲勞,「當身體感到痠、水腫、無力時,我就會去給師傅按摩,很像身體疲累的物質被釋放出來。隔天通常都滿有精神,身體像脫胎換骨。」
幫自己按摩
縱使知道按摩有助身體,但大多數人礙於按摩費用,而無法頻繁地請人按。若懂得如何幫自己按,也是一種更即時的方式。無論是徒手,或是單價較高的按摩椅、近年平價化的筋膜槍,或是按摩滾筒、按摩球,都是工具之一。
出版《當自己的按摩師》一書,並開設「自我按摩課程」培育上千名學員的鄭旭輝說,「當我第一次接觸滾筒時,真的覺得是神器呀!」但因為市面上的按摩滾筒只有一種硬度,且體積偏大,他設計包覆雙層可拆卸泡棉的小型滾筒,可依據身體不同部位調整硬度需求,模擬徒手按摩中「指壓」、「掌壓」的不同力道。
從小看父親三、四十年來幫無數人按摩,舒緩疼痛的他,希望透過推廣自我按摩,讓更多人可以享受按摩的好處,「自己按可以增加按摩頻率,按不到的部位再請按摩師按摩。許多勞力工作者,常痛到不能工作,按一按,又有力氣繼續工作了。」鄭旭輝表示。
按摩椅是許多人家中的必備家電,「坦白說,還滿舒服的,有氣壓、手穿進去那種,按起來應該贏過很多師傅。」鄭旭輝直言,「但是夠有效的要價二十幾萬以上。」
較平價的筋膜槍推出後,評價不一。國立體育大學副教授張曉昀則認為,市面上的筋膜槍常只有振幅與分段式調整,未標明赫茲。但若有赫茲,能依據肌肉(50-60赫茲)、肌腱(70赫茲)調整,並懂得照不同需求改變使用方式,筋膜槍也是好用工具,且機動性優於只能按身體背面的按摩椅,身體各部位幾乎都可以按。
專長全身調理手法學的傅士豪強調,工具本身無好壞,一根小鎚子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兩萬元的筋膜槍也可能把自己弄受傷,端看如何使用,「有時請別人按容易按過頭,自己按比較不會受傷,另外專心也可以調節疼痛。不過自己按,仍可能會有忽略的緊繃點或按不到的地方。」
工具使用得好壞,仍是要回到對自己身體的感知(body awareness)。愈了解自己身體,愈能降低按摩受傷風險,也愈能清楚為何痠痛,並從源頭改變。
傅士豪表示,徒手外力調節其實是讓人願意改變身體習慣的契機。像是讓動過頭的人有緩衝空間,身體有機會復原;讓不運動的人發現身體舒服的好,更樂於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