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危機中的科學變貌

對於近代醫療體制與效果優勢無所選擇的倚恃,尤其是在高度國際化競爭與對立的氣氛下,主流聲音是科學與政治的簡化對列,隱含著一種價值判斷的標準,而把科學推向一個無限上綱地位的,不是對科學深入的探知,是對於科學效能的一種崇信執念。

一年多的新冠疫情,確實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大危機,其所造成更勝於戰爭的死亡人數,持久延續的經濟衰退和貧富加劇,國與國之間的尖銳對立,人際社會的猜忌不安,也都明顯可見,而在這些社會表象之下,有一個關鍵因素也值得討論,那就是科學形象的改變。

人類面對自然界中的流行疾病挑戰,在歷史紀錄中所在多矣,公認在中國醫學上有重要貢獻的張仲景,正是因為漢代流行疫疾造成大量死亡,乃有潛心戮力寫成《傷寒雜病論》之成就,也一直影響著中國醫學對於疾病的看法。近一、兩百多年來,因為近代科學興起,對於疾病的看法也多有改變,其中突發驟起的流行疫疾,更需要有「立竿見影」功效的科學來界定其徵,緩解其症,這回由新冠病毒的核酸解序比對,到藥物疫苗的開發施用,無一不是由近代生醫科學主導其思,主理其事。

近代生醫科學的基本思維就是科學思維,所謂「信徵驗實」,近年流行的「以證據為基準的醫療」。近三十年來,此種「實證醫學」大行其道,「實證醫學」依據的重要內涵,是許多生醫科學實驗研究的結果,以及因著這些研究思維而來的操作模式、因果關聯和統計設計,自然也創生出許多數據,證明這種醫療方式果然帶來了明顯的效果。

但是看似光鮮的表象之下,「實證醫學」也有其值得省思的盲點。在近代醫學研究上有代表地位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去年刊出一個研究報告,調查一萬名在美國醫院接受「脈搏血氧計」測量的病人,發現非洲裔人的血氧飽和度通常會高估,一些血氧計測定出血氧飽和度在百分之九十二到九十六正常範圍的病人,改用動脈抽血測氧結果,甚至低於百分之八十八,這項研究報告指出,這種錯誤結果發生在黑皮膚人身上,要比白皮膚人高出三倍。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江才健,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曾任《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帶給你每月一則富有人文的科學資訊。
本文出自

印度大壺節

【本期封面】圖片/Anushree Fadnavis/達志影像
萬頭鑽動,是新冠疫情蔓延以來少見的畫面。十二年舉辦一次的印度大壺節,在病毒肆虐下,仍盛大舉辦。今年一到四月,近千萬人湧向哈里德瓦。在這場全球最大群聚,多數信徒未戴口罩,也未保持社交距離,確診數從二十一萬人快速飆升至三百七十萬人以上,印度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嚴重國家。求取身心淨化的聖河,成了滋長病毒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