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赤腳學院

致力提高農村生活水平的赤腳學院,多年來投注心力在教育、太陽能照明培訓等領域。水資源、教育、人權、照明、工作和健康等,這些在許多援助組織裡常提到並致力解決的議題,在赤腳學院裡都像哈努曼經營的花圃一樣,在最不可能的沙漠裡開出最美的花朵。

致力提高農村生活水平的赤腳學院中,婦女正清潔太陽能板。該學院多年來投注心力在教育、太陽能照明培訓等領域。(攝影/Nuria López Torres)
致力提高農村生活水平的赤腳學院中,婦女正清潔太陽能板。該學院多年來投注心力在教育、太陽能照明培訓等領域。(攝影/Nuria López Torres)

度拉賈斯坦邦(Rajasthan)蒂洛尼亞(Tilonia)村民不明白,為什麼像邦克.羅伊(Bunker Roy)這樣的人會願意留在他們的村莊。

以交通來說,蒂洛尼亞到該邦首府齋浦爾(Jaipur),兩地相距長達數百公里之遙。以地形來說,這裡淨是荊棘叢生的沙漠地形,偶見數隻野山羊遊竄其間;若站在高山往下遠眺,則見一條廢棄的火車鐵道貫穿貧脊平原,平原上僅見幾名牧羊人、農夫與幾頭懶洋洋的水牛。人們身上鮮豔色彩的長袍是這個不毛之地上的唯一點綴。對當地人來說,這個化外之地,根本不會有人有興趣來此。

當年羅伊來到了蒂洛尼亞郊區一所荒廢已久、陰森晦暗的舊肺癆療養院,他將破舊的病床墊放在地板上,就這麼定居了下來。這名外來人士不忌諱地與最低階層的人交談的舉動,引起了該地區的騷動,成為眾人的話題。「這個人被逐出家門嗎?還是有什麼隱情?他是通緝犯嗎?還是瘋了?」大家紛紛猜測。

曾在自己的家鄉擔任教職,教授地理、北印度語以及數學的巴格特.南丹(Bhagwat Nandan),聽說了這位神祕陌生客的行徑後,開始對他產生興趣,好奇心使得這名老師在一段不尋常的故事裡,意外地成為其中的角色。這個以羅伊為中心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飽讀詩書的富家子,兩袖清風地來到人生地疏的異地,憑著勇氣與毅力成就了非凡的任務,這項任務證明了只要策略正確,即便是不識之無的人仍能有所成就。

赤腳學院是因為這裡的師生窮到連一雙鞋都買不起而得名。創辦之初,羅伊將自己落腳的廢棄療養院提供給學院作為校地。圖為新校區的廚房、餐廳。

這個四十多年前在蒂洛尼亞展開的行動,迄今已影響了南半球七十七個國家約三百萬人口的生活。在這裡,人們因為接受了基礎教育而改善生活。令人讚歎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女性齊聚在蒂洛尼亞,學習組裝與維修太陽能照明設備,再將這門技能帶回各自家鄉,為將近五十萬戶的家庭帶來了光明。

創辦教育機構

在蒂洛尼亞實行的創新做法很顯然地成功了,觀察家相信這將是未來數十年值得複製的商業模式。而誰也沒想到這個成功模式的發想,是當年教師南丹騎著單車,風塵僕僕地造訪落居在破舊療養院的羅伊時展開。

被蒂洛尼亞村民暱稱「仁慈爸爸」的赤腳學院創辦人邦克.羅伊,曾被外媒選為百大影響力人物。

羅伊家境富裕,畢業於印度首都德里頂尖學院的他,並未照家人期望從事白領工作,而是當起了背包客,行腳全國。當他來到印度西北部,親眼目睹當年因嚴重乾旱飢荒造成民不聊生的慘景,讓他發心起念,決意投入公益。

二○一○年《時代》(Time)雜誌封羅伊為地球上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物之一,而他創立的「赤腳學院」(Barefoot College)也獲得榮銜,成為全球前二十大頂尖非營利組織機構。儘管榮耀不斷,現年七十二歲的他,依舊是那個不改初衷、光著腳、帶著謙沖為懷的笑容,坐在窄小的開放辦公室裡處理著學院事務的羅伊。

多年以來羅伊都會定期來到學院給予後輩指導。在蒂洛尼亞,人們稱呼羅伊 「巴普」(Bapu),意思為仁慈的爸爸,即便年長於羅伊的村民也是如此稱呼他。在印度,都會上班族多穿著西式服裝,而羅伊則習慣在他的長褲上搭配一件kurta(印度男子的無領長襯衫),不僅是實用考量,同時也為了展現印度民俗風。訪談過程中,羅伊不時搖晃著頭,這種堪稱印度國粹的「印度搖」,可能是表示善意,可能是表示不贊同;可能是困惑的表達,也可能是表示理解,抑或僅是無意識的動作,沒有任何意義。臉上展現彌勒佛般親切的笑容,不時透露出莫測高深與智慧兼具表情的羅伊,儘管談話中偶會重複述說自己的故事,但真誠的表情讓人感受到他的友善。

「我有幸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現在是回饋社會的時候了。」羅伊花了多年的時間,視察村莊、造訪鄉民,發現水源匱乏,於是他購買鑽土機,擇地鑿井後,再裝置了抽水機。五年下來,他發現了一件事。「不單是水資源,這裡還缺少電力、醫療資源與教育機會。村裡的人們被遺忘、不受尊重,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被剝奪了應有的基本公民權利,那就是接受教育。」

被為期六個月的太陽能燈組工程師培訓計畫,只培訓女性。
從認識組裝工具、組件,到學習計算相關數值(右圖)。不少婦女從未寫過字,或在群眾面前說話。(左圖)

有了普及教育的想法後,羅伊接著想到一個極佳的點子。「高手在民間。這裡的人們各自有超出尋常的知識技能,與其聘請受過訓練的老師,倒不如讓身懷絕技的鄉民展現與發揮所長。」於是在一九七二年,赤腳學院──全球最獨特的教育機構誕生了。學院命名的發想,來自於這裡的學生或老師窮到連一雙鞋都買不起而得名。羅伊以一個月一盧比的租金,將整個療養院提供給學院作為校地,而學院課程則以教授實用技能為主。

「赤腳學院的目標是讓貧民的想法在這裡變成現實。我聘請了各行各業的專才,像是技工、助產士與具有醫學知識的人員來學院傳授知識。然而在當時,整個計畫並不被看好。」羅伊回憶道。

在實施社會發展政策中,自上而下的方式或是以金錢財物贈與的方式進行,只會削弱接受者的主動性,進而產生依賴性。對羅伊來說,他觀察到當時村民都有各自的生存方式,每個人都具備自給自足的能力。

高手在民間

班瓦爾.拉爾(Bhanwar Lal)的傳記中,記載了羅伊與赤腳學院的故事。「當年十四歲的我是個小牧童,羅伊發現我在偷汲他水井裡的水,逃跑不成的我被他抓個正著。為處罰我的偷竊行為,羅伊開始派遣我一些小任務,慢慢的任務愈來愈重要。某天,他甚至提出一個瘋狂的想法,他要我在距離療養院兩英里外的土地上,協助建蓋另一所新校園,因為舊校園占地太小了。」身形瘦高、臉上布滿風霜的拉爾回憶道。

拉爾也許大字不識幾個,但他與村落裡的其他工匠以該地區的傳統石材,建造了無數棟公寓、會議中心、餐廳與診所。最值得一提的作品,則是可以儲存多年用水的地面貯水槽。

住在蒂洛尼亞村的電腦老師瑪蒂亞在房裡看書,並以太陽能燈照明。

新校園裡的建築周遭種植了榕樹、鼓槌樹和苦楝樹。學校職工與家屬、訪客與學生以及偶爾來訪的羅伊,都可住在校區裡的宿舍,校園裡更可見到小狗、花栗鼠、烏鴉和畫眉鳥等小動物。其中身形同烏鶇的畫眉鳥,齊鳴效應與悅人的鳥鳴聲更是蒂洛尼亞的一大特色。

在蒂洛尼亞,每半小時會有火車鳴笛聲劃過平原,火車行駛過之處塵埃飛揚,與緊挨在平原旁的矮叢荊棘構成了一片滄桑。被稱為「野生垃圾」的沙漠荊棘,毫無經濟作用,但在羅伊的經營下,這片沙漠卻成為全新面目的校園綠地。功不可沒的農夫哈努曼(Hanuman)撫摸著二十八年前種下的榕樹樹幹,露出了心滿意足的微笑。

相信專業的羅伊在當年買下了這塊看似無用的荒涼地,將它交給了具有農耕知識的農夫們管理,哈努曼就是其中一位,他指著農園裏的幼苗,大力地搖晃著腦袋,用這個標準印度搖開心地表示,兩週前園中原有九千株幼苗,如今只剩下六千三百三十株,其他的都已經移植到新園區。

「那些幼苗未來將會在新校園區裡供莘莘學子乘涼遮陽之用。」哈努曼滿懷成就感地說道。「有人問我這些園藝知識從何而來?其實是從我的一位瑜伽老師那裡得來。除了園藝,我還從這位德高望重、享嵩壽一百三十五歲的老師身上學習到了日常生活的一切知識。」他感激地回憶。

一位太陽能培訓計畫的教師,正檢查太陽能燈及太陽能板的運作狀況。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清法戰爭的基隆戰場

【本期封面】圖片提供/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十九世紀末,法國人薩勒以鏡頭記錄清法戰爭下的北台灣戰場,山頭上,法軍主砲轟擊的濃濃白煙,戰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兩方對峙,勝敗未卜。薩勒的攝影目的原本是為了獲得軍事情報,而攝影作為偵察的一種方式,對當時台灣的地形景貌、氣候變化、生活痕跡等做出了清楚的紀錄,卻也意外地為今日留下了難得的歷史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