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地

美學.學美 喚醒校園裡的空間記憶

改造,不僅是美學形式的表達,更是透過將歷史建築重新喚醒,使學生與周遭環境建立更深層次的情感聯繫。

金銀之島 立霧溪流金歲月

自古台灣有條黃金河,立霧溪從太魯閣峽谷沖刷岩金來到「哆囉滿」,大航海時代吸引西、荷東來,日人在溪畔崇德挖出金條金針,近代考古證實,千年前它早已是十三行人南下的囊中物。

鳥瞰合歡越 跟著日本畫家神遊台灣

昭和十年(西元一九三五年)日本畫家吉田初三郎來台寫生,他以帶有浮世繪風的鳥瞰地圖出名,以「大太魯閣交通鳥瞰圖」最具代表,畫出百年前臨海道路、合歡越(今合歡越嶺道)與能高越,尤其貫穿太魯閣峽谷的合歡越,景點標示無誤、建築完善。

玉的物語 尋它千百年緣起支亞干

大南澳變質雜岩是台灣最古老的地層,有複雜的摺皺與斷層,經高溫高壓生成帶有鉻鐵,甚至混以石綿,舉世唯一的台灣玉,在花蓮荖腦山露頭,沖刷至白鮑溪荖溪,支亞干人已懂得玉之不凡,不僅在河裡撿,更上山找礦源。

卑南聚落 一個五千年前的繁盛時代

五千年前的卑南遺址是迄今台灣發掘最大規模的史前聚落,他們就地取材,愛用石器、善於雕刻玉飾,數十人將一個個巨石鑽洞綁繩,下方滾木頭,沿河床拉到平地,他們種植栽培稻、僅拿魚當配菜,住家工整,戶戶相連。

穿山甲 披著盔甲的溫柔奇獸

荷蘭植物學家塞巴一七三一年受委託為其收藏的標本繪製插圖,其中包含來自福爾摩沙、被稱為「大員惡魔」的穿山甲。這種神祕又奇特的生物,吸引了當時來到台灣的各方人士,從圖文紀錄、標本蒐集到豢養觀察,一步步認識牠們,然而,由於華人過去有食用穿山甲肉、將鱗甲入藥的傳統,導致現今多種穿山甲均被列為瀕危物種,急需提高公眾意識。

南科考古進行式 從海洋走向山林

超過十五年,台灣西部最大規模的南科考古發掘還在進行中。三寶埤最新出土生態遺留,獸骨中鹿骸占77%,來自遠古,台灣梅花鹿(特有亞種)與人類共生於山丘平原間,被食肉被謀皮(荷屬時代一年十五萬張),一九六九年曾絕跡……

重新定義鵝鑾鼻 南岬探源四千年

鵝鑾鼻的砂島到龍坑,十五公里珊瑚礁林海岸線,四千多年前一群人在南岬定居,海洋與礁林孕育多樣生態,他們地盡其利物盡其用,懂得住辦分離,有穩定的儀式習俗及嫻熟的貝器加工技術。

清法戰爭 馬公無戰事 薩勒的影像紀錄Ⅱ

法國軍官與澎湖百姓在廟前留下合影,讓人暫忘不久前島上的激烈交戰。清法停戰協商期間,薩勒帶著鏡頭走進澎湖百姓的生活,留下珍貴紀錄。

清法戰爭的基隆戰場 薩勒的攝影偵察

攝影作為偵察的一種方式, 薩勒運用鏡頭, 提供戰爭所需的地形景貌、以及各種敵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