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大格局叫「不常不斷」
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處處都有「無明」的存在。所以,除了要了解「無常性空」的萬物本質之外,也要覺知「因緣所生法」的相因相依的連續性,唯有如此,人生道路上才能走得從容淡定。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處處都有「無明」的存在。所以,除了要了解「無常性空」的萬物本質之外,也要覺知「因緣所生法」的相因相依的連續性,唯有如此,人生道路上才能走得從容淡定。
防震抗災人人有責,讓大地得以休養生息,減少不必要的破壞,否則經濟再好、建設再多,都不如讓人民有追求居住安全和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
社會大多數人都是平庸的,由平庸的大多數決定國家的命運,豈會是最好的制度?但這就是民主,就是普世價值,自古聖賢皆寂寞,難怪在人生路上形孤影單。
科技日新月異的現在,人類的思慮顯得相對脆弱。電訊網路帶來連結的方便,也帶來詐騙的災難。想不受人惑,必須修練自我思辨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涵與外在,因為有內涵與外在,才構成一個完整的人。就如同一杯水,杯子是外在,水是內涵。自己的內涵是自身用歲月釀就而成佳釀,成分包括思想與觀念、品德與學識。自己的外在,也是自己平日修練而成的身形與儀容、態度與行為,兩者互為表裡,密不可分。
每個世代,總有孤獨的身影;每個孤獨身影,總有一個悲壯的人生。每個悲壯人生的背後,總有苟活的原因。屈原、李白、杜甫等不少詩人都有悲壯的人生,悲壯的原因各有不同,就看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各自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定了。
人世間無不是善,也無不是惡。是善是惡全憑一個正念。心正了,念頭對了,是非善惡自然條條分明,待人態度和處事原則自然有分寸。
美麗的晨曦,總出現在黑夜之後;幸福的感覺,產生於苦難的折磨;心靈的洪災退後,會帶來一波波的豐收。只要保有樂觀進取的毅力,擁有知足感恩的心念,霧霾過後總會見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