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才健

江才健,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曾任《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帶給你每月一則富有人文的科學資訊。

江才健 相關的文章

人工智能與關於參數的那些事

在電腦算則中利用參數來完成許多虛擬作為的技術,其實早已經在不計其數的現代科學運算、工程模擬、統計預測計算中,上天下地的滲透入我們如何認知物質宇宙世界,支撐著我們對於現代工程文明可靠性的信心,甚至引領我們去預測一些其實在我們認知能力之外的現象。

科學哲學價值的嬗變

科學哲學在科學進展中發揮何種作用,是一直不易說清楚的事情,然而兩者的相互影響是顯然的。但是科學哲學過往的一種巍然形象,顯然是在改變之中,這與科學本身形象的改變,也是息息相關,不過許多人也許想像不到,當今科學哲學探究的問題會與以往如此大不相同。

基因科學 紅燒獅子頭

以線性化約的方式來處理高度複雜的生命現象,也許在最基本的方法論就有問題。我們可以問,把一隻豬做成紅燒獅子頭,是否可以研究一隻豬,另外我們還應該問,把絕大部分的資源投向如此的一個思維面向,是否恰當。

生醫研究的美麗與隱憂

《經濟學人》長文結尾引用《科學虛構》中的一句話說,為了科學好,科學家彼此信任應少些,對於非科學中人來說,何嘗不也該如此。

科學與戰爭

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延續超過一年,這場戰爭特別不同的,是有許多無人機與載具投入戰爭,這種戰爭無人化的發展,特別是智能武器自主殺人能力的發展,頗引起了一些討論。

數學抽象化何所為

當前現代數學進行巨大的變化,就是抽象化的日益深入,挑戰著數學的一些根本信念。數學抽象化會帶來如何「真實」的一個世界?《紅樓夢》說的好:「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核融合、氫彈、泰勒的人生悲歡

一九四五年由歐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領導的「曼哈頓計畫」成功發展出原子彈後,被稱為「超級炸彈」的「氫彈」已在進行,七年後「氫彈」的試爆成功,一般認為泰勒(Edward Teller)貢獻很大,因此有人稱他是美國的「氫彈之父」。

約之愈益,邏輯實證的黃昏?

一百年前由數學推理而來的邏輯實證科學信念,面臨著出於其本身思維的困境,近代科學「主客分離,二元對立」思維以及「實證」與「化約」作為的前景如何?且待觀之。

「賽先生」在北京

科學家主導思維討論的盲點,是他們被太多強勢的科學本位知識主導,忽略或根本藐視科學知識受到社會條件影響的因素。

科學的殖民主義與思想殖民化

科學是人類智能活動的產物,自然不可避免要受到人類信念與偏見的影響,因此當今的許多科學活動,由概念創生到因果設定,甚至是價值判準,無一不受到來自過往歐洲種族主義,那種唯我獨尊信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