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醫研究的美麗與隱憂

《經濟學人》長文結尾引用《科學虛構》中的一句話說,為了科學好,科學家彼此信任應少些,對於非科學中人來說,何嘗不也該如此。

十世紀物理科學知識的躍進和相關技術的發展,促成了下半世紀中生命科學的革命,也把過往整體性的生命現象探究,一路化約為微觀單元主導生命現象的視野,從而引領出一個生命科學的新時代。有謂新的世紀將會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就如同物理科學在二十世紀的解構物質世界一樣,生命科學也將揭露生命本質的奧秘。

一般都認為,一九五三年華生(James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 大膽猜測出DNA的核酸氫鍵結構,是二十世紀生物科學的歷史革命躍進,猶如早幾十年物理科學的量子力學發展,而利用物理和化學觀點來探究生命現象,正是受到物理科學量子論化約思維成功的影響,生物科學也由主要是描述性的有機體科學,轉變成為了機械性的微觀科學。

半個多世紀以來,生命科學的發展確實一日千里,展現出許多以微觀視野檢視甚至調控生命現象的成效,也造就出一種看似樂觀的景象。然而就是身在生命科學領域內的研究者也深知,生命現象畢竟大不同於物質現象,不止內部因果關聯的複雜多變,尤其是以微觀視野展現的生命現象關係,在整合還原為整體生命現象時,有許多先天性難以超越的困難,而且不止於技術瓶頸,更是本質的困境。因此,隨著生醫研究看似繁花似錦的進展,也出現愈來愈多束手無策的難局,帶來悲觀的預言。

生醫研究半個多世紀的蓬勃發展,有許多客觀的催生因素;人類社會對於生命存續無止境的饜求,生醫產業畫出的美麗大餅,都鼓動著社會要求生命科學研究,能夠解構生命現象,進而克服威脅人類生存的各種疾病,因此與醫療密切相關的臨床醫學研究,更是風起雲湧,不可遏止。

今年二月底,英國知名的新聞週刊《經濟學人》在每期都有的〈科學與技術〉欄目,以四頁篇幅刊出〈科學弊端〉為題的專文,探究近年日益嚴重醫學研究中的不當作為,其中造成嚴重問題的是許多數據造假論文,這些論文由於直接影響醫學治療採行的措施,甚至危及許多病人生命,情況頗堪憂慮。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江才健,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曾任《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帶給你每月一則富有人文的科學資訊。
本文出自

草鴞

【本期封面】攝影/曾翌碩
草鴞萌樣迷人,但生存空間隱密、活動範圍大,一般人難以看見,更別說認識、了解牠們,而在這當下,牠們已瀕臨在台灣「鴞」失。保育野外瀕危物種,總是從一些人的一腔熱血啟動,再透過科學進步與教育推廣,邀集更多人站在同一陣線努力。國際鳥盟推估草鴞平均壽命為6.1年,但台灣因數量稀少、監測不易,目前仍難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