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毋意

《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胡毋意 相關的文章

黃藤 跨越時空生命之橋

靠山吃山,活躍山林的泰雅族人從小被教育要會編藤,野生黃藤取之不盡,九十五歲老頭目堅持編藤八十年,在他口傳下百年未遇藤橋再現。

台灣信史之發軔 鯤鯓起樓四百年

十五世紀科學革命後,歐洲人海上冒險來到台灣大員,除了文字紀錄,航海士與隨船畫家繪製海圖且經常更新,一六三四年的熱蘭遮堡航海圖,成為導引船隻入港的地標。

鴛鴦 台灣山林裡的美麗傳說

鴛鴦是候鳥是留鳥?又棲身何處?經過長期追蹤觀察,原來牠們早就土生土長。懂得鴛鴦習性,你才知道何時何地能與牠們喜相逢

台灣文明進行式 始自四百年前的甜蜜奇蹟

十六世紀草莽台灣尚處史前時代,根據一六○三年最早觀察記述,繪製成各版本的民間采風,呈現早期西拉雅人滿山獵鹿,但趕牛犁田的則是漢人的情景。荷治時期雖僅三十八年,卻帶來全新思維和國家治理方。

南科考古進行式 從海洋走向山林

超過十五年,台灣西部最大規模的南科考古發掘還在進行中。三寶埤最新出土生態遺留,獸骨中鹿骸占77%,來自遠古,台灣梅花鹿(特有亞種)與人類共生於山丘平原間,被食肉被謀皮(荷屬時代一年十五萬張),一九六九年曾絕跡……

減法照顧 還我活著的本事

有時人被照顧得太好,反而倒退了原本會做能做的機能? 失去自主與獨立?

蝙蝠 看守黑夜的精靈們

蝙蝠是最小型、唯一會飛的哺乳類,在暗夜中展翼飛行的是台灣特有亞種葉鼻蝠,看清楚了嗎,牠緊抱著五六月出生、哺乳中的幼蝠,母蝠一年一胎,秋天受孕隔年生育,九月份幼蝠才學單飛。

台版共生的實踐 門裡門外都是家

非親非故,這嬤孫倆在閒置的小學校園相遇,一邊有幼兒園一邊日照據點,用有限的社福加民間資源做混齡共生、青銀共居,乃超高齡社會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