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所呈現的危機

許多醫師只看自己專門的器官,動不動就以各種儀器檢查取代醫師「探問病史」以及「身體診察」的基本功,而台灣社會又迷失於「專家」、「高科技檢查」,趨之若鶩地希冀「名醫」能夠「一眼就看出我的病」、「馬上安排高科技檢查」。

幾天好友黃富源教授打電話與我分享他最近的一場演講。他說台灣目前沒有內科醫師,只有胸腔內科醫師、心臟內科醫師、胃腸內科醫師等專科醫師。病人必須知道自己應該看哪一科,否則有了病,看錯了科,就可能是一場大災難。他舉了兩個真實故事:

「有位親戚是常常爬山、打球的六十七歲老人,因為近來覺得心臟沒力,就去看了心臟內科。這位專科醫師為他安排了整套的檢查之後,告訴他沒有心臟病,然後病人也不知道再下去要看哪一科。我告訴他必須看能問你病史、幫你做全身身體診察,而不是只安排儀器檢查的醫師。最後他找到一位替他做了全身診察的醫師,發現眼結膜蒼白,顯示極度貧血,而原因是一個月來痔瘡一直出血。」

「一位六十八歲男人,兩個月來體重掉了四公斤,看胸腔內科,X光正常,看腸胃內科,作內視鏡檢查正常,後來找上我這小兒科醫師,我說我不會看內科,但他執意說隔壁的太太說我會看,後來我按照基本動作,呼吸心跳先量,結果發現脈搏一分鐘一百四十下,摸他的甲狀腺,有一點大,做了TSH, free T4,發現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就轉給甲狀腺的專家了。」

他語重心長地說,他實在很擔心台灣慢慢地變成沒有看「病人」的醫師,越來越多的內科醫師淪為只看某種器官的「病」之專科醫師。

但問題是許多病人並不知道自己的症狀應該看哪個科……。

黃富源教授是我的學長,畢業後在台大醫院小兒科完成住院醫師暨感染科專科訓練;後來到馬偕醫院當主治醫師,認真投入臨床服務與教學,當過國內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衛生署副署長。我們一起在二○一六年創立電子報「醫病平台」,讓醫病雙方可以平起平坐,彼此發表看法,幫忙互相了解,進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本文出自

水蓮

【本期封面】攝影/陳應欽
曾吃過清炒水蓮等料理的民眾,想必好奇那細長的水蓮菜,到底是蔬菜的哪個部位?又或者好奇水蓮在自然環境中的原來樣貌。市場裡的水蓮,有多達九成來自高雄美濃。採收水蓮得整天泡在水裡,一點都不輕鬆。近年來鄉村農業缺工嚴重,種植水蓮的農家,也面臨缺工的困境。圖為來自越南的新住民正在池中清洗與整理水蓮的細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