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礦窮民 能源轉型下的剛果鈷礦開採

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盧韋齊擁有世界最豐富的鈷礦,因為電動車的流行,鈷礦成為綠色經濟的重要原料,然而,惡劣的採礦條件、跨國財團的無良壟斷,全球能源的轉型,卻由無辜人民付出沉重的代價。

沙巴拉礦場的礦工舉起一塊帶有斑點的藍金色鈷礦石。(攝影/Pascal Maitre/Panos Pictures)
沙巴拉礦場的礦工舉起一塊帶有斑點的藍金色鈷礦石。(攝影/Pascal Maitre/Panos Pictures)

應全球電動車市場崛起與發展趨勢,廣泛用於電動車電池的鈷,成為汽車工業製造的關鍵原料。全球約75%鈷礦來自於剛果民主共和國南部的科盧韋齊(Kolwezi),然而,剛果的礦工並未受惠於這波科技浪潮,反而成為貿易下的受害者。

位於科盧韋齊的杰卡名(Gécamines)國有礦業公司已在住宅區和房屋下方非法開鑿四十至五十個礦井。一位老先生坐在樹蔭下的藍色花園椅子上,注視著腳底下四公尺深的大坑洞。兩個年輕小夥子頂著烈日在坑洞中挖掘,其中一個揮舞著十字鎬,另一名用長柄大錘和鑿子奮力敲擊礦脈,並在敲下的石頭上仔細尋找帶有藍灰色澤的鈷礦。幾周前,大坑洞的位置是這名老先生的住所,現在坑洞旁堆著許多紅磚,老先生的女兒潔娜維芙(Geneviève)解釋:「我父親的房子出現裂縫,搖搖欲墜,現在他必須搬來和我一起住。我們決定拆除房子,挖通地下室來開採鈷礦。」

這個成立於比利時殖民時期的社區,當時為了容納比利時聯合礦業公司 (Union Minière du Haut-Katanga)的礦工而建。剛果獨立後,在蒙博托總統(President Mobutu)領導下,由杰卡名公司接管經營採礦總會。而這位老先生曾經居住的繁華社區,如今因為非法礦坑挖掘而變得殘破不堪。

一名住在科盧韋齊的三十八歲商店老闆克里斯汀.卡塞拉(Christian Kasela)是最早加入非法挖掘的成員之一,他開始成立合作社,集合數十名同樣在自家門外(或房子底下)開挖的業主。「我們都知道法律明文禁止在住宅區鑿井挖礦,但鄰近的小型手工採礦場已經將隧道挖到我們的房子下方,所以我們決定開鑿井道,希望能從中得利。」克里斯汀說。

鎮上的挖礦紀念碑象徵礦業在科盧韋齊的興起,但礦業並沒有為在地居民們帶來生活繁榮,反而加劇了社會不平等。

世界鈷都躍上浪頭

盧阿拉巴(Lualaba)省首都科盧韋齊,有「世界鈷都」之稱,人口約五十八萬。鈷廣泛用於電動車電池,每輛約需使用十公斤的鈷。全球開採的鈷礦有80%用於電動車,其中75%產自科盧韋齊。汽車工業和美國數州推動的「綠能轉型」帶動強勁需求,為科盧韋齊捎來意外之財。

位於姆萬傑吉(Mwangeji)城市圓環的中央保留區,一座礦工雕像矗立在推土機和卡車前的基座上,手握銅十字架,象徵該地區的百年礦業歷史。城市規畫也順應當地需求,周圍區域和村落在眾多外資企業開採的巨大坑洞縫隙間生存。這些外資企業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只要其中一家欲擴增開採範圍,附近居民的房屋即刻被徵收並遭拆除。

查布拉村的非法掏金客,在中資穆索諾伊公司卡車傾倒的廢棄礦堆中撿拾鈷和銅礦石。

距離城西十公里處的查布拉村(Tshabula),七成股份由中國浙江華友鈷業掌控的穆索諾伊(Musonoi)礦業公司,下令要求拆除當地住宅區,數十棟被橘色螢光漆標記的房屋即將面臨拆除。雖然艾絲佩蘭斯.馬森戈村長(Espérance Masengo)強烈譴責居民權利被剝奪,但同時也承認許多房屋是為了申請穆索諾伊提供每戶至少二萬五千美元的補償金而草率搭建的。

針對不滿意補償金方案的居民,穆索諾伊承諾將他們安置在查布拉二村(Tshabula 2)。馬森戈村長表示:「以科盧韋齊的每平方公尺土地價格加上建築成本來換算,賠償金至少要兩倍才足以彌補損失。」然而,這位女村長並不擔心補償金問題,因為她最近落成的偌大寬敞房子,有著兩根堅固柱子支撐的門廊,可望為她帶來可觀的賠償金,這或許能說明為何馬森戈村長對採礦公司強制的拆遷行為採取較緩和的態度。

科盧韋齊另一處露天鈷銅礦開採現場。數十輛推、挖土機不停挖掘,形成一個巨型人造的峽谷景象,多數居民被迫拆遷。

科盧韋齊礦區也蘊藏豐富的銅礦,礦業巨頭公司使用露天開採、炸藥、大型工具等先進技術開採了75%礦量;而小型手工採礦場僅能透過基本又危險的方法開採所剩不多的份額,大都直接以人力從礦井與礦道中,將鐵錘、鑿子、鐵撬、十字鎬和礦石背到地面上。

科盧韋齊的銅礦場,放眼望去滿坑滿谷舊麻袋與堆積如山的礦石袋,呈現一片凌亂。

採礦成為生存之惡

科盧韋齊的銅礦場展現該市的採礦歷史與特色。深壑旁的數塊塑膠帆布鋪在木樁上,礦石袋堆積如山。經過長時間的採礦工作後,礦工們躺在地上稍事歇息。他們大都是十七至二十五歲的男性,臉上沾滿塵土。二十歲的尚(Jean)是科盧韋齊的在地青年,說著流利法語,對文學充滿熱情的他,原本希望成為文學教師,無奈父母無法負擔他繼續升學。「在剛果,教師薪資所得很低且支薪不穩定,所以我必須另謀他就,成為一名礦工。」尚戴上紅色和綠色的頭燈,穿上襪子,往下進入深達八十公尺的礦井中,到達通往鈷礦脈的礦巷。然而礦業法規定,小型手工採礦場的開採深度限制為三十公尺。

一名男子正準備由豎井頂爬進八○公尺深的小型礦道中採礦石。

尚的採礦小隊共有五名成員,他們一個接一個走進暗無天日的深淵,在沒有升降機甚至繩索的輔助下,僅靠支撐牆壁的橫梁進行垂直移動。團隊費時半個多小時才抵達地底部的礦脈,在狹窄的礦巷裡,他們必須來回爬行,並以坐姿或跪姿進行長達六至八個小時的工作,再將一袋袋的礦石搬上地面。各小隊以相同的方法互相協助,形成從地面到地底下的一條龍作業。

小隊平均每日開採一百公斤礦石,買主會根據金屬含量支付小隊約二十五美元,或每位礦工五美元。依照目前科盧韋齊的合作社制度,每支小隊會有一位贊助人來提供團隊伙食和設備,並繳納合作社規費。一般而言,贊助人會收取買方支付的大部分薪資,而在攝氏40℃嚴峻高溫下長時工作,還要承擔曝露在支撐不良的礦巷,隨時面臨崩塌風險的尚,最後也只能賺取微薄收入。

三五成隊的礦工們,在狹窄昏暗、四十度高溫的礦巷中賣命工作,隨時面臨來自礦道崩塌的死亡威脅。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必麒麟

【本期封面】封面設計/秋雨生
十九世紀英國探險家必麒麟,透過探險向西方世界揭露了當時台灣神祕的原住民文化。一八六三年,打狗(高雄)正式對外通商,精通各通商口岸語言的必麒麟在此初試啼聲,之後語言能力的優勢又將他帶向更南端的恆春半島。圖中手持獵槍、身著蘇格蘭裙的青年必麒麟,應該還不知道自己未來將與東方遙遠的福爾摩沙島產生深厚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