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不思議

專業醫療人員看了,發現原來醫學上的所學,有這樣的歷史緣由;一般大眾讀了,理解原來與我們相關的醫療方法與疾病,竟是這樣演變來的。

都喜歡聽故事,卻未必喜歡讀書。這很奇怪,因為所有的書都在說故事,差別只在於說的是什麼故事。這讓我想到,故事由誰來說,還有怎麼說,可能也很重要。

醫學看似一種比較嚴肅的學問,醫師的著作,要不然就是艱深的研究成果發表,要不然就是把專業寫得「老嫗能解」的醫普。這兩類著作當然都有相當的價值,但在學習以至於鑽研醫學時,我發現其實到處都是精采的故事,等著有人來說。這些故事講給醫學的專家或學生來聽,想必別有會心,但就算是外行人聽著,應該也會覺得有益有趣。

我寫這本書,就是希望擔當這麼一個說故事人的角色。

藝術家與他們的病

我們觀賞美術史上那些偉大藝術家的作品,感動於他們生命力的旺盛,創造力之豐富,有時會因此而忘記,藝術家也是血肉之軀,免不了會生病。歷史上許許多多的藝術家們,都曾經為疾病所苦,被疾病影響到他們的人生,甚至被疾病扭曲了他們的感官,因而影響到整個創作的風格。

西班牙的大畫家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1746-1828),是浪漫時期的巨擘,被認為是古典與近代風格轉換的代表性大師。戈雅早年的作品,風格明亮歡快,色彩鮮豔,像是早期的代表作《陽傘》(The Parasal,1776),就表現出一種風和日麗、無憂無慮的嬉戲氛圍。

大約從一七九三年開始,戈雅的畫逐漸地走上晦暗消沉的風格。他的作品,不論在人物、社會,以及政治的層面上,都變得越來越黑暗憂鬱。他的一幅政治批判作品《一八○八年五月三日》(El tres de mayo de 1808 en Madrid,1814),描繪在拿破崙大軍入侵西班牙時,反抗的平民被法軍槍決的場景,血腥的畫面中呈現出非比尋常的驚懼、憤慨,與不可置信的情緒。同期的另外兩張代表作《巨人》(The Colossus,1810)與《克諾斯》(Cronus,1820),也都表現著同樣的陰暗、激憤,與絕望。戈雅的前後畫風轉變非常明顯,以至於後世的藝術學者們,把他在後期的許多畫作,稱為「黑暗繪畫」(Black Paintings)。

戈雅先前在西班牙的事業與聲望一帆風順,如日中天,陸續被任命為皇家學院院長,以及最高階的宮廷畫家,可是卻在一七九三年生了一場大病。疾病的症狀包括腹痛、頭痛、眩暈、耳鳴、聽覺喪失、部分視力喪失,以及右手無力等等。在此之後,戈雅的生活品質大幅衰退,並且逐漸產生憂鬱、間歇的幻覺,以及意識混亂的現象。

對於戈雅的這場災難,史上並無正式的醫學紀錄留存,因此也沒有真正的診斷。但由臨床上的表現看來,必然是神經系統的疾病無疑,它的症狀如此的複雜而多樣化,引起後世醫學家的諸多揣測。其中一種猜測,是當時並不罕見的「神經性梅毒」(neurosyphilis)。戈雅在年輕時,似乎感染過梅毒。梅毒在急性期過後,有可能在看似沉寂一段長時間之後,才侵犯到腦部,成為持續惡化的神經性梅毒,這在病理上是說得通的。

另外一種想法,跟戈雅的職業有關。戈雅是畫師,作畫量極大,自然會接觸到大量的顏料。當時繪畫用的顏料,大部分都含有鉛,每天把玩這些顏料的宮廷畫師戈雅,極有可能得到鉛中毒,鉛中毒會造成廣泛性的中樞與周邊神經傷害。

除了神經性梅毒跟鉛中毒之外,對於戈雅的神祕疾病,後世的醫學家還有其他幾種可能的診斷,例如腦幹部的中風、腦幹腦炎、自體免疫疾病「小柳—原田氏症」(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等等,不一而足。

不管真正的病因為何,戈雅的怪病,對他此後的人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方面是他從此就經常為身體狀況所苦,鬱鬱寡歡,二方面是他的畫風丕變,比起之前的畫作,黑暗深沉得多。

然而,後世對戈雅後期的「黑暗繪畫」的興趣與評價,不僅不遜於、甚至還超過他早期那些歡樂明亮的作品。戈雅的身心折磨,似乎不僅沒有傷害到他的藝術表現,反而增加了作品的深度與廣度,把他在大師之路上又往前推進了一步。

法國大畫家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是法國印象畫派的奠基者。有些人認為,他是最有影響力的印象派大師,並且無可爭議的是史上最有名的畫家之一。莫內喜歡描繪鄉間的自然風光,並且作為一位印象派的大家,他經常把同一個地方的景色,在不同的時間,反覆的畫許多次,以表現出不同季節、不同時刻中,同一景色微妙的光影變化。正是因為這樣,讓我們有機會觀察到莫內畫風的巨大改變。

以莫內的代表作品系列,《日本橋》與《荷花池》來看好了。這兩個風景,是莫內多年以來反覆表現多次、樂此不疲的主題。但在他的早期與後期的畫風之間,卻有著如同出於不同畫家的天壤之別。

在畫於一八九七—一八九九的《日本橋》,以及畫於一九○六的《荷花池》中,莫內表現出的景色、物體,以及顏色,相當自然,在植物水面的光影中,使用了大量的綠色與藍色,與我們觀看實體景物時的視覺感受相當近似,賞心悅目。

然而,時隔十餘年之後,莫內畫於一九二○至一九二二的《日本橋》,以及畫於一九一六至一九一九的《荷花池》中,景色的細節表現幾乎完全消失,只剩下大致的輪廓。原先細緻的線條,被一團團粗糙的色塊,以及隨意的筆刷所取代。這些畫作的用色,也有很大的變化,原本豐富的藍綠色,漸被磚紅、鐵鏽,以及橘紅的色澤所取代。

就好像「形似」已經不再是莫內的考量,他這時候的畫作,幾乎顯現出「大方無隅,大象無形」的抽象風格。莫內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一般不會有人把他跟抽象派扯上什麼關係,但是如果只看他這個時期的畫作的話,稱他為抽象派的先驅,也不為過。

造成莫內這樣的畫風劇變的,也是一種疾病。但是這種疾病,比起戈雅的病要明確普遍得多,就是眼睛的白內障(cataract)。莫內在一九一二年已經被診斷出有兩眼的白內障,事實上,在此之前的幾年,他已經感受到,自己的眼睛對色彩的感受產生了問題。

白內障是因為眼球的水晶體混濁所引起的,由於光線的通過減少以及偏差,患者通常會覺得光線變暗,而看見的色彩會偏向黃褐色。莫內作為一位優異的印象派畫家,也就把他眼見的實際光線以及色澤,忠實的用手描繪下來,成為風味迥異的傑作。

莫內被診斷白內障之後,一直拒絕接受手術,所以視力持續的惡化。十年之後,他的視力只剩下右眼能夠看到些許,於是終於在一九二三年接受了右眼的白內障手術。手術之後,莫內的視力恢復相當緩慢,不過到了一九二五年,他的右眼視力終於完全復原。

在視力恢復之後,莫內的畫,又恢復了原先的細緻畫風,與自然的色澤。完成於一九二六年的《早晨的荷花與垂柳》,風格就近似於莫內在還沒有罹患白內障之前的作品。莫內在此後不久就過世了,之前那種抽象而色澤偏差的畫風,在莫內的視力復原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荷蘭的大畫家文森.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是一位天才藝術家,他沒有受過正規的繪畫訓練,直到二十七歲時,才開始他的繪畫生涯,然而卻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創作了超過兩千幅畫,改寫了整個近代藝術的面貌。他的大師名氣,藝術上的非凡成就,以及大量的作品,常會讓現代人忘記,他其實只活了三十七歲。終其一生,他都為自己異常的精神狀況所苦,最後以自殺的憾事收場。

梵谷最著名的作品,大多是他在生命的最後兩年,旅居法國時所創作的。當時他的精神狀況已經相當的不穩定,著名的「割耳事件」就發生在那時。其後,梵谷就經常前往醫院治療精神問題,最後終於住進了聖雷米的精神病院。名畫《星夜》,就是梵谷在聖雷米的精神病院中,看著夜空所畫下的。

造成梵谷精神異常的真正的病因為何,至今仍然眾說紛紜。畢竟,在梵谷的時代,神經醫學與精神醫學都還不成熟。今天對梵谷的病的猜測,比較流行的包括:思覺失調症、情感性精神病、癲癇、酒精中毒、梅尼爾氏症、梅毒、紫質症等等,不一而足。

在梵谷的時代,醫生們對精神疾患沒有什麼特別有效的藥物治療。大抵上來說,隨手抓藥,抓到就用,看看有沒有效果再說。當時被這樣隨手抓到的藥物之一,是「毛地黃」(digitalis)。毛地黃是一種美麗的草本植物,開著成串的淡紫色鈴鐺狀花朵,在風中搖曳。毛地黃並不罕見,在歐洲與美洲的原野之中或是人家庭園,都可以看到它的芳蹤。毛地黃含有劇毒,毒即是藥,一九三○年代開始,毛地黃的萃取物「地高辛」(digoxin),被廣泛的用來治療包括心臟衰竭在內的種種心臟病。然而早在十九世紀,醫師對毛地黃的化學成分與療效還不清楚時,就已經將它當成草藥,用來治療各種疾病,包括精神疾患與癲癇等等。草藥治療的一大問題,就是劑量難以拿捏,容易造成中毒。

毛地黃中毒的症狀之一, 叫做「黃視症」(xanthopsia)。也就是說,眼睛看到的任何東西,都像戴著黃鏡片一樣,呈現出黃色的光澤。另外,也可能在物體的外圍看到閃光,或是一層層彩色的光暈。這件事讓人產生聯想,梵谷的後期作品,包括《星夜》(The Starry Night,1889),《夜晚的咖啡館》(The Night Caf憿A1888),《向日葵》(Sunflowers,1887),《麥田裡的收割者》(Enclosed Field with Reaper,1889)等等在內的大量畫作,都充斥著快要溢出來的過多黃色,就好像畫家戴著黃色的鏡片,在觀察他周遭的世界。除此之外,在星光與燈光之類的光源周圍,他也經常畫上密密麻麻的光暈。

關於梵谷所接受過的治療,並沒有確切的紀錄,所以我們並不確定他吃過哪些藥物。但是當時毛地黃使用十分的廣泛,而且它所用來治療的精神症狀與癲癇,梵谷剛好都有。

他當時的主治醫師叫做保羅.嘉舍(Paul Gachet,1828-1909),梵谷流傳下來的畫作當中,有兩幅嘉舍的畫像,其中一幅畫像中的嘉舍醫師的左手邊,就赫然擺著一株毛地黃。

有沒有可能,梵谷經由他的醫師,甚至其他管道服用了過量的毛地黃,以致於產生了「黃視症」的副作用?而藝術家忠實地描繪他眼見的景物,因而造成了他生命最後那段時間的「黃色時期」爆發呢?梵谷的畫風與創作力,是否有部分就來自於他的精神異常,或是否跟毛地黃的副作用有關,也許並不是那麼的重要。從他的自畫像上,我們可以看見,梵谷有著一雙炯炯有神,像是燃燒著火焰的雙眼。這位偉大的藝術家,用他的眼與他的心,看透了物像,將他認識的世界,用逼人的美呈現給了世人。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玩字型

【本期封面】攝影/安培淂
當活版印刷成為往昔,它所留下的鑄字、排版技術,依然叫人懷念。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它的書寫工具,活版印刷前,漢字以毛筆寫就,既記錄了日常,也留下許多名帖;電腦誕生後,前兩者皆走進歷史,不再是書寫的主流,然而它們獨一無二的特色,仍是當代字型設計師靈感與創意的來源,豐富字型變化的最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