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特有鳥類手繪圖鑑 收錄36科85種台灣特有鳥類

台灣匯流了豐富的世界鳥類資源。生態繪者蔡錦文精細描繪台灣特有鳥類,讓我們認識這群近在身邊的珍貴生物群。

嶼不但啟發我們對於生命源頭的追尋,也點燃探尋物種演化的狂熱,天擇說、演化論乃至近代許多描繪生命藍圖的學說理論都與島嶼相關,在生物學家眼中,島嶼可說是一個精美而有趣的實驗場。

我們從島嶼生態學引發出意喻式的棲地島嶼,像是高山上的山頭、沙漠中的綠洲、陸地中的水體都是,並以資源永續利用的觀念來設計符合人類福祉及護佑眾生的都市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等,但是,我們真的善待了棲息於島上的物種嗎?

自十七世紀歐洲人航海盛行後,因為人為干擾(戰爭、耕作、伐木、狩獵、引入外來種)而造成的滅絕事件中,高達90%皆發生在島嶼,人類行為加速了島嶼物種滅絕速率,就鳥類而言,島嶼鳥類的滅絕速率更是大陸的四十倍。

上個世紀末,全球已滅絕的鳥類中,有92%皆為島嶼鳥類,許多島嶼特有物種,如今我們只能從化石、文獻或是記憶裡去拼湊!

十四種特有鳥類面臨存亡關鍵

不同於大陸(指大面積陸塊)物種,島嶼物種較為脆弱,對外來干擾的反應較為明顯而劇烈,特別是島嶼鳥類,雖然只占全世界鳥種數10%,然而根據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2017)統計,棲息於島嶼的受威脅鳥類(threatened species)數量卻與大陸不相上下(島嶼五百四十六種,46.9%vs.大陸六百一十七種,53.1%)。

其中,又以孤懸汪洋中,距離大陸遙遠的海洋島嶼更為嚴峻,因為承載了不成比例的受威脅鳥類(海洋島嶼三百九十一種vs.大陸島嶼一百五十五種)。

台灣八十四種特有鳥類中,有五十二種被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或受威脅鳥類紅皮書名錄,換句話說,這五十二種特有鳥類,正面臨著輕重不一的生存脅迫。

其中十四種(特有種五種,特有亞種九種)在二份名錄中均有列名,顯示在當今環境中這些特有鳥類的存亡已是關鍵時刻,再無即時而有效的挽救措施就會滅亡,例如因為天然災害(驟雨、野火)、誤食毒老鼠、受鳥網或捕獸鋏傷害而瀕臨滅絕的草鴞、因為引入種雜交導致族群基因遭受汙染而瀕危的烏頭翁、台灣畫眉、環頸雉等。

以上列舉四種特有鳥類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受人為干擾最為直接,其他特有鳥類則多棲息於中高海拔山區環境,牠們的生存壓力除了天然災害(颱風、森林火災)外,主要還是來自於全球暖化、土地開發所導致的棲地消失、外來種競爭及非法捕捉等脅迫。

全球暖化,鳥類大搬家?

聯合國國際組織「德國監測(Germanwatch)」發表的全球氣候風險指數(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報告中指出,臨海國家因全球暖化而遭受極端氣候災損最為嚴重,而台灣曾被評為氣候風險全球第七,這表示全球暖化之下台灣的異常氣候出現機率將不斷增加。二○○七年聯合國「氣候變遷跨政府小組(IPCC)」研究報告中早指出台灣屬於氣候變遷的高危險群。

全球暖化所造成的異常氣候,同時在世界各地引發不少風暴、水患、乾旱,對島嶼國家之影響尤巨,不僅重創人類生命財產,在在考驗著島嶼物種適應環境的極限。那麼,台灣鳥類如何因應全球暖化趨勢呢?

根據台灣大學李培芬教授的研究團隊在一九九二至二○○六年間,於玉山國家公園的研究發現,調查期間年均溫上升1.25℃,五種特有鳥類平均海拔分布提高了七十五公尺,平均海拔分布上限更提高了一百一十五公尺。

二○一四年同樣在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台灣大學丁宗蘇教授則結合了相距二十二年的現地調查及中華鳥會四十年來的鳥類分布資料進行分析後發現,二十二年來日月潭、阿里山及玉山三個氣象站的春夏氣溫平均上升0.92℃,四十八種鳥類平均海拔分布上升了六十公尺。

然而並非所有鳥類的海拔分布,全然都往更高海拔移動,而是有上升、下降、擴張、不變等多樣變化,但整體而言,海拔分布上升的鳥種數遠多於海拔分布下降的鳥種數,在三千公尺以上高山地區鳥類海拔分布上升趨勢更是明顯,中高海拔鳥類會面臨較大的氣候變遷衝擊。該研究同時針對並篩選出,在海拔分布有明顯變動,易受氣候變遷衝擊之鳥種為持續關注的指標鳥種(如岩鷚、鷦鷯Troglodytes troglodytes taivanus)。

以上兩份國內的研究調查均顯示了平均氣溫上升(全球暖化),台灣鳥類的海拔分布有朝更高海拔移動的現象,因此可以推測,當地球溫度愈來愈高,將造成台灣山區鳥類在海拔分布上重新洗牌,原本分布於中低海拔的鳥類可能往高海拔移動或是擴張,而多數分布於中高海拔的特有鳥類則持續往更高海拔升遷,如此情況下將面臨棲地限縮甚或無地可棲之情形,鳥種間的競爭壓力也會變大,滅絕風險就提高了。

美國史丹佛大學學者以棲地變遷模型推估鳥類所能忍受的海拔變動範圍,最糟的情況下,倘若氣溫上升6.4℃,將有高達30%的陸鳥可能在二一○○年之前絕種;上升2.8℃則可能造成四百至五百五十種陸鳥滅亡,全球暖化使許多物種往高海拔遷徙,棲地在競爭下愈發擁擠,將迫使不少動植物瀕臨滅絕。

除了溫室效應所導致的全球暖化使得山區鳥類適宜棲地大幅縮減,另一個直接造成鳥類棲地消失的原因即是伐木和農業活動所造成的森林破壞。

例如,印尼自二○○○年以來,已經失去了40%的森林覆蓋率,原因是需要木材產品和種植新作物的土地,如生質燃料;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估計,巴西亞馬遜雨林在二○○一至二○一二年間,已有超過一千七百萬公頃的森林消失,亞馬遜雨林已經瀕臨生態危機的臨界點。

致使大陸物種走向滅亡的原因已經非常清楚,就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森林破壞,科學家估計此將成為下一個物種大量滅絕的主因,近十年間,已有八種鳥類走入滅絕(或近乎滅絕),即是最明顯的警訊。

雖然國內森林已很少有伐木作業,但人為活動對島嶼鳥類生存造成的干擾卻也不容小覷,就特有鳥類來說,外來種(exotic species/alien species/introduced species)是另一大頭痛問題。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植物肉

【本期封面】攝影/安培淂
因應全球的節能減碳風,速食界龍頭麥當勞也在台灣推出第一顆植物系漢堡,其實這種模擬成肉食的料理並非新發明,從早期的黃豆,到小麥、豌豆、大米等植物性蛋白質,皆可擬真為各種動物肉的纖維。如果口感、營養都可做到類似葷食,又能不殺生,慢慢減少對肉食的依賴,將不失為另一種飲食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