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打造的幸福醫院 林俊龍實踐慈濟人文醫療之路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將身心奉獻給慈濟醫療志業,帶著團隊讓大林慈濟醫院拔地而起。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堅持,始終如一。

秒鐘雖然短暫,一個念頭卻可以決定一輩子,化作救人的志業,向著目標殷勤精進,剎那即是永恆。

五十六年前,慈濟從慈善救濟起步,過程中發現貧病相依,認知醫療的重要性,也感受到花東地區醫療資源極其匱乏;先在仁愛街開辦義診所,但是發揮的功能有限,必得建設大型的綜合醫院才是根本之計,於是決心募款建院。

儘管過程艱辛,內心也慶幸好在花蓮有這座醫院,可以救治重大傷病患。醫院建設竣工啟業後,體會東部偏鄉求才之難,期待有使命的好醫師願意來此付出救人。

林俊龍執行長在美國事業有成,三十多年前認識慈濟後,就在洛杉磯積極投入慈濟工作,成立海外第一所慈濟義診中心。

有一次,他回精舍短暫停留,聽到我慨嘆慈濟醫院需要人才,弟子卻遠在海外……他聞言便決心捨棄美國安逸舒適的生活,夫妻倆一起回台灣,幫師父承擔重擔。

慈濟醫療志業從花蓮開拓到西部,亦是緣於社會所需。當時雲嘉醫療資源匱乏,重大傷病患者須送往外縣市大醫院救治,花蓮慈濟醫院啟業後,雲嘉地方人士前來請求在西部興建大型醫院。

從決定建院到土地底定、動工興建至完工啟業,歷經難以言喻的艱辛,是當地鄉親與愛心人的真誠護持,讓這座田中央的大醫院矗立在西部平原,二十多年來救人無數。

發心捐獻土地的鄒清山老菩薩一家人,從動工到啟業迄今,日日清晨熬煮青草茶,陪伴醫療團隊、病人和家屬,無私付出。醫院興建期間,亦有一群台北的建築委員審核把關各個細節,即便是偏鄉,在地人同樣可以擁有設備優質的大型醫院。

慈濟人不說「辛苦」而說「幸福」,也是源於大林慈院建設時的工地人文。工地菩薩與慈濟人互動中,體會到辛苦工作來成就救人的醫院是「幸福」,此後慈濟人打招呼問「幸福嗎?」對方必歡喜回答「很美滿!」

回顧過去,感人事多;能夠突破萬難成就這座醫院,原因無他,就是人人一條心,各個縮小自己,互動和睦,人文精神自然充塞於醫院各個空間。

大林慈院尚在建設時,林執行長就承擔起首任院長,帶領簡守信副院長等人,將慈院的「軟體」,亦即最重要的醫療人員招募完成,建立起各科室,讓慈院就地立足,穩定邁步。

他和夫人慈聯以心寬念純的愛,跟同仁打成一片,醫院宿舍竣工前,借宿當地志工的倉庫,「既來之,則安之」,即使面對許多困難與阻礙,也一力承擔,從來沒有埋怨和後悔。

醫院啟業前,諸事紛至沓來,他親力親為,以身作則。曾有同仁前來應徵,看到他在掃廁所,還以為他是工友,向他問路。他更號召醫護同仁投入鋪設連鎖磚、打掃,把醫院當成自家來守護。

師父期許「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林執行長身體力行,凝聚醫療團隊的向心力,實現感恩、尊重、愛,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理念。

才剛啟業,大林慈院就充塞著醫療人文,病患和家屬一進入醫院,內心就被撫平了。我常常說,醫療人文是大林慈院做出來的,在醫界做出典範;而慈濟難以複製的特色,就是合和互協。

醫護同仁不只深入醫療,每年歲末或醫護紀念日,林執行長親自帶領團隊協助照顧戶清掃、沐浴,假日則至偏鄉義診、為無法外出的個案往診,成為慈院日常的一部分;當台灣或世界各地有災難時,他們也主動請纓前往救災、義診。人生最苦莫過於病痛,即便再富有,只要生病,身心都備受折騰。每次聽到個案分享,慈院醫師承擔別人不願承擔的壓力,克服困難挽救寶貴生命,總是由衷尊敬和感恩。

能愛人、也被人愛,是最幸福的人;慈院醫師得人尊重,原因就在於他們先付出愛心去照顧病人。醫療團隊用生命走入生命,搶救生命,成為病人生命中的貴人;看見病人病癒返家,恢復正常生活,露出最美的笑容,也享受別人無法體會的心靈法喜。

醫療是超然、崇高的志業,人人追求生命健康,都要仰賴醫療照顧與守護。在師父的心目中,醫護人員各個都是活佛、活菩薩,因此尊稱醫師為大醫王,護理師是白衣大士。

林執行長守志奉道,視病猶親、用愛管理,也積極推動素食、健康促進等國際交流,莫不是以眾生、地球的平安健康為念,將人文醫療從台灣推向國際。如今,全台慈濟七座醫院共一家,四大志業同一體,感恩各院院長、副院長都以慈濟人文精神帶動醫療,就地發揮「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醫療良能,共同樹立人文典範,成就這片庇護天下人的大菩提林。(文/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釋證嚴)

過關

「嗶……噠噠……」

生理監控儀器的提示聲、葉克膜等維生設備的運轉聲,以及護理師們的對話聲縈繞在他耳際,睡了一覺的他,模模糊糊地睜開雙眼,嘈雜的環境音逐漸清晰立體。

加護病房的場景,他一點也不陌生;行醫五十多年,照顧過無數重症病危的患者,這些監測機器上的每一條折線、每一個數字所代表的意義,他再熟悉不過了。

大半輩子穿著醫師袍的他,總是靠著床沿俯身為病人診察,給惶恐不安的他們一個安定心緒的大微笑。但今天的視角卻很不一樣,他是躺在床上看這一切的,這讓他感到有些困惑。

過不了多久,他就因鎮靜和止痛藥物的作用,再度沉沉地睡去。

再次張開眼睛,兩張熟悉的面孔俯身看著剛睡醒的自己,是大林慈院的賴俊良副院長,和台北萬芳醫院的李明哲副院長。

他嘗試發出聲音,聲帶卻因喉頭插著呼吸管而無法振動,便作勢想要寫字,幫助彼此溝通。

「Where am I?」當旁人取來小白板和筆,他寫下這幾個字,希望能弄清楚現在的狀況。很快地,他知道自己成了一個病人,剛度過生死大關;而現在距離事發當時,已經過了兩天。

從鬼門關硬被拉回

在這場意外前不久,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才因腰椎壓迫的舊疾復發,先後接受了兩次減壓手術,長年維持良好運動習慣的他,活動量雖然銳減,精神仍舊維持得不錯,透過視訊參與各種會議,無有缺席。

只要人在花蓮,每天赴靜思精舍參加早課與志工早會,是他和夫人洪琇美長年以來的習慣。儘管術後行動有些不便,但在復健和休養過後,他仍拄著枴杖進精舍,回歸往常的作息模式,不讓他人牽掛。

二○二二年初的早晨,在精舍走動的他,一個抬腳沒能順利跨過,隨即跌入這場致命的風暴;癱倒在地時,已然呈現休克狀態。

往昔國內外發生急難過後,他常帶著同仁前進傷病所在的位置,提供人們所需的救助資源;這次,他自己成了事故的主角,同樣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援。具有護理師背景的德師父聞訊趕來,立即施以人工CPR急救,並跳上隨後抵達的救護車,在前往慈濟醫院急診室的路上,沿途施救。

精舍與慈院之間的路程,林俊龍往返過成千上萬回,自駕、搭乘公務接駁車之外,也曾步行、慢跑、偕妻子一同騎自行車來回;對於這唯一一次乘坐救護車到醫院的經驗,他一點印象也沒有。

一路上,救護員透過無線電與急診室保持對話。到院時,心臟內科王志鴻副院長和急診部主任陳坤詮,已經帶著醫護人員在現場待命,立即接手。

醫療志業副執行長郭漢崇和院長室團隊也都趕到急診協助。

從他昏倒後的人工CPR急救,到花蓮慈院的緊急治療,救援的手沒有分秒延遲和中斷,讓一度走近鬼門關的他,硬是被拉了回來。

專業更要信任專業

導致林俊龍休克的原因,是致死率極高的急性肺動脈栓塞。靜脈中不知何時形成的血栓,透過循環系統聚積在肺部,阻斷了重要的肺循環,到院時,他的兩側肺部都已塌陷。

考量他年事已高,腰椎術後也還在復原期,在裝上輔助循環與呼吸功能的葉克膜後,醫療團隊竭盡一切可能,避免走上開胸手術一途。

無奈栓塞的範圍太大,血栓溶解劑始終發揮不了明顯作用,經過一番努力之後,心臟內科王志鴻副院長走出心導管室,與洪琇美討論下一步方案:「可能要考慮外科手術,但風險是有可能會大出血。」

聽到這裡,洪琇美腦袋一片空白,不知該作何選擇,轉頭看向身旁的人。

台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與台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與她一起守候在外,趙有誠輕輕地說:「林媽媽,您現在只能交給專業了。」

「好,交給專業做最適合的評估。」正當她心裡這樣想,話還來不及說出口,導管室的技術員便衝出來,語氣急促地喊著:「右心室停了!要趕快動刀。」

「好,動刀!」洪琇美果斷地說。她與團隊都非常清楚,已經沒有其他選擇了,而這是林俊龍自己做出的決定。

從接獲林俊龍昏倒的通知,看著急診醫護人員忙碌搶救,到接受一連串的治療和重大手術,簽署一張又一張的同意書,不論林俊龍的病情起伏如何,洪琇美在外人的眼裡,反應總是淡定。

「大家都覺得我淡定,其實,我是沒有想很多。」事後,她為自己看似平靜的表現做出剖白。

當林俊龍被送進急救室的時候,她什麼事情也做不了,身旁的德師父伸出有力的手,環住她的臂膀,語氣肯定地說:「林媽媽,沒問題的。上人說『沒事了』。」

早先,在靜思精舍的危急關頭,林俊龍在德師父的急救中恢復了呼吸心跳,一旁高度關切的證嚴法師如是說。這句話安住了當時在場人們的焦急不安,也安住了洪琇美的心,自此,不論狀況如何,她都謹記這句祝福。

三十多年前,旅居加州的洪琇美曾跟著一位出家師父學佛、打坐,練習正念觀想;回台灣後,他們追隨證嚴法師,在人群中力行佛法,動中修禪,早已不再胡思亂想。

那時,她透過玻璃窗,遠遠地看著躺在心導管手術檯上的林俊龍,彷彿看到有觀世音菩薩來到他的身邊;旁人的討論,她已經沒有聽進耳裡,而後無數慰問關懷的訊息湧入她的手機裡,她則一一以「感恩」作為回應。

遠離顛倒亂想。三十多年學佛的修養,在癲狂慌亂的時刻,尤其顯現。脫離險境只有感恩一九九五年,林俊龍回應證嚴法師的期許,放下在美國行醫二十五年的成就,來到台灣花蓮貢獻畢生所學。

當時花蓮慈院的營運狀況仍十分艱辛,透過與台大醫院建教合作,挹注年輕醫師人力,也有一些醫師懷抱理想而來後山,但人才留任的狀況,時常在風雨中飄搖不定。

過去,花東地區類似的急重症患者,重生機會渺茫;然而林俊龍和慈濟醫師們數十年來的辛苦耕耘,如今已然開花結果。現在,慈濟醫院能網住這些急重難症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讓他們得到即時、精準且綿密的照護。

這場手術受到靜思精舍師父、醫療同仁和志工們的高度關切與祝福,外科部主任張睿智擔任主刀醫師,在艱難的手術過後,只要不在開刀房和診間,幾乎都守在加護病房的病床旁,疲累時,就坐在椅子上,靠著牆壁小歇。

迷迷糊糊地睡了幾天,林俊龍醒來的時間愈來愈長,意識也愈來愈清晰,身上接了逾十條管線的他,開始與張睿智討論起自己的病情處置。

插管著實辛苦,他希望能儘早移除呼吸管,也確信自己有條件可以拔管,這不單是基於主觀的舒適性考量,更是綜合了自己的生理數值所做出的評估。

心血管保養有方的他,生理功能進步飛快,但醫師仍希望他再忍耐幾天。

林俊龍茹素四十多年,不論工作再忙,都堅持保有運動習慣,心態也十分開朗樂觀;張睿智在進行術前評估時,不由得對他的心血管彈性和和骨骼狀態感到佩服,這位忙忙碌碌的老人家,生理年齡不輸年輕人,是吃素和運動益處的鮮活見證者。

然而年近八十的他,幾天前才經歷了心肺復甦急救和緊急開胸手術,停跳的心臟重新運轉,坍塌的肺部再度擴張,主治醫師謹慎考量,要他一步一步地慢慢來。

看著無法口說,只能拿筆書寫的林俊龍,與主治醫師一來一往地爭論不停,一旁的洪琇美插不上話,卻隱隱感到安慰,因為她至少可以確定,林俊龍的腦袋沒有問題。

對這一路來所有人的搶救、照護和真誠祝禱,她心存感恩,林俊龍也是。

身為心臟科專家,他深知自己經歷的狀況有多危急,若是過程中有任何閃失,他無法重新活過來。術後第二天,他寫下幾句話,請洪琇美代為向證嚴法師轉達:「人生無常 大難不死 必有後福 重業輕報 感恩再感恩」。

病中掛念投稿論文

行動自如時,奔走是林俊龍的日常。劍及履及的他,重視執行力,思緒也切換得快,長年跟在他身邊做事的人,幾乎不曾見他猶豫不決和懊惱的樣子,面對無法改變的事,也總是開朗一笑。

他樂在付出,每個月月初固定從花蓮啟程,前往西部的大林、台中、台北慈院看診,那裡有許多老病人堅持與林俊龍維持醫病關係,而只要病人需要,他就不會放棄。

二○二一年十二月初南下期間,他突然腰疾發作,行動困難,不得不臨時取消赴行程,趕緊回到花蓮慈院接受檢查和治療。術後疼痛消失了,雖然行動仍有不便,但他開口閉口不離感恩,從容自在接受身體的變化。

詎料考驗未了,正當情況邁向好轉之際,他突然被迫完全停下一切,連一個字也說不出口。

好在林俊龍雖然年事高,心血管仍然活力十足,加上到院後醫療團隊搶救即時,讓他的腦部和各個器官不至於因缺氧而損傷,復原狀況可以說是「進度超前」。

「放下欲 放下我 放下空 放下……」

在小小的白板上,他寫下自己的心語和洪琇美分享。

即使正在經歷生死災厄,承受著身體的痛苦,他的起心動念仍在修行。名利地位,他能毅然放下,但身體的感受和思想的執著呢?他也藉境修心,告訴自己能捨。對自己,他沒有什麼好執著的,但對那些他做到一半、關乎眾人的志業,他仍有所牽掛。

「你躺在這裡,想什麼?」洪琇美輕聲問著躺在病床上的林俊龍。

「1.素食、2.花東福祉、3.健康促進、4.資訊。」他條理分明地寫下。

術後第四天,他思緒更加清晰,就請洪琇美幫忙送筆電來加護病房。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是趕緊確認信箱裡的未讀郵件,日前,他投稿國際醫學期刊的素食論文,獲得對方接受刊登,他必須及時配合辦理相關手續。

二十多年來,他投入素食與生理、心理健康相關研究,已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這次的論文,來自一份追蹤長達十年的失智症與素食相關研究,得到頗為豐碩的成果。

投稿後,治學嚴謹的期刊編輯與他一來一回地探討求證,從總結報告到受理刊登,歷時超過兩年,好不容易努力至今,他不願見到因自己生病耽擱作業時程,而功虧一簣的情形。

論文能寫出來的,是理性的科學報告,沒寫出來的,是他對世間的情與愛、對人類的關懷。他親自整理的英文論文,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都出自長期嘔心瀝血的投入和用心。

身為一位七十多歲的白髮老人,領導著七所醫院、一家診所的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從世俗的角度來說,已無汲汲營營於投稿學術論文的必要;沒有升等、學位和獎金等誘因,他孜孜不倦地投入素食研究,透過科學方法向世人勸素,正是出自於真愛與使命的證明。

何況此時,他身上插著三管和點滴,還有血液導管連接著二十四小時運轉的葉克膜,然而他一旦做起事來,精神奕奕就和平時沒有兩樣。

一個生命的奇蹟,來自一群人戮力不歇的奮鬥,更肇啟於一連串因緣的聚合。

在慈濟的〈無量義經終曲〉中,有幾句歌詞,用來呼應他走過的路,格外貼切──

是毅力創造奇蹟
是信仰產生勇氣
恆持剎那
把握大愛的情義
喜捨潤漬蒼生
慧命燈燈相續
慈悲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祕密
心存善念就會有不同結局……

【採訪筆記:莫怪天地,怪自己】

林俊龍身高一米八,看診時久坐且經常得要彎腰聽診,執行心導管手術時,身上得全程穿著鉛衣,以免輻射暴露。

二○一○年,他因腰椎壓迫接受手術;十年後,腰椎舊疾復發,又兩度接受手術。訪談時我請教他,腰椎壓迫是否與工作屬性有關?

聽到這個假設性提問,他似乎覺得我很奇怪,但仍然笑著說,很難追溯特定原因,況且他後來很少執行心導管,也不再穿鉛衣了。

他強調,人老了總是會退化。「不應該怪天怪地,而要怪自己。」簡單的回應中,我體會到他凡事求諸己的態度。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本文出自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本期封面】攝影/林韋言
漫遊.安平港外放水燈。每一次空拍機的升空,都是一場無可預期的冒險,有時在上空盤旋半天,景色卻在眼下不著半點痕跡;然而有時,在遠方的溪州上遇見採收農作的農人們,他們便成為一幅幅的風景寫作盡收眼底。藉由空中視角看見曾文溪流域人們生活的軌跡,我不停地在空中飛行,等速遇見想像中的他們,漫遊曾文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