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紅星之名 保加利亞的共產觀光

保加利亞隨處可見拔地而起的龐然雕像,過去的傷痕歷史,今日已轉化為振興經濟的觀光源。

保加利亞隨處可見拔地而起的龐然雕像,右後方建築為冰峰紀念碑,是已成危樓的前共產黨總部。(攝影/Pascal Meunier、Marine Gautier)
保加利亞隨處可見拔地而起的龐然雕像,右後方建築為冰峰紀念碑,是已成危樓的前共產黨總部。(攝影/Pascal Meunier、Marine Gautier)

群來自地球另一端的旅人,對保加利亞共產主義鮮為人知的神祕面貌,滿懷好奇、近乎心蕩神馳。共產政權倒台三十年後,面對曾經習以為常的建築與生活,倏忽被蜂擁而至的遊客高度讚賞,不得不讓自家主人開始回頭檢視起那些遺風遺緒的價值。

安妮與保羅在保加利亞首都大城索菲亞(Sofia)的國家歷史博物館晃蕩。這對來自比利時的伴侶彷彿在尋找某個目標,他們把樓層解說圖翻來摺去,看來,圖示無法為他們指點迷津。於是,他們詢問導遊,導遊搖搖頭,以一口破英文說:「你在博物館內不會找到共產黨的那段歷史。」然後,乾脆把這對伴侶帶到戶外。導遊指著博物館,意有所指,但這對遊客仍是一臉困惑,導遊挑明了說:「這裡唯一找得到的共產主義線索與紀錄,就是這棟建築物。」

自一九八九年蘇聯政權垮台後,保加利亞恨不得這段不堪的歷史可以隨之煙消雲散,不再被提起。四十五年的共產治國讓新上任的政府有些措手不及。一直到二○○一年,政府才同意開放社會主義藝術博物館。一位保加利亞遊客媽媽說道:「愈來愈多民眾願意擁抱我們的過去,也或許是愈來愈多遊客對我們那段歷史很感興趣,不曉得是哪個理由促使這家博物館開放參觀。」

國家歷史博物館園內,展示七十七座栩栩如生的雕像,吸引各方遊客目光,但館內卻對過去政權與歷史隻字未提。

共產主義的祝福與詛咒

緊鄰停車場的這棟建物,放上曾經高掛共產黨總部頂樓的「紅星」標誌,以最樸實無華的真實面貌,展開雙臂歡迎遊客。博物館內的花園裡,置放了表彰工人階級的七十七座雕像。其中保加利亞共產黨第一任領袖迪米塔爾(Dimitrov),與執政長達三十五年的最後一位獨裁者日夫科夫(Jivkov)的銅像,彷彿日夜緊盯著這座城市看,一座少了他們卻日益繁華的地方。

奔跑的孩子們有模有樣地模仿起雕像的神情,引發丹麥導遊的抱怨:「這裡完全沒有讓我們參考的資訊,每一件東西好像都是隨意擺放,亂無章法的感覺。」隋拉娜義憤填膺指出:「你會覺得彷彿置身蘇聯式的復古花園。這裡對那段共產極權的黑暗史,對反對派的鎮壓、對政治犯的迫害,完全隻字未提,還有那些被迫押在監獄勞動改造營的人呢?通通沒有紀錄!」隋拉娜繼續說:「我十歲的女兒拿著自拍棒和列寧的雕像合影。她完全不曉得列寧是誰。博物館裡沒有任何說明,遑論客觀的評論。他們應該把共產主義的思想放進博物館裡介紹,但他們沒有做到。」這不僅是隋拉娜一人的慨嘆,也是許多遊客與民眾備感遺憾之處。

索菲亞城博物館保留了平民家庭在集權下的日常風貌。

如果,政府的初衷是將博物館打造成索菲亞城最大觀光景點之一,那這樣的政策,看來是失敗了。距離索菲亞幾公里外的另一個中心點,數十位遊客此起彼落地提問,幾乎把導遊丹尼爾淹沒。「幾年前,我和三兩好友開發了『共產主義旅遊』的行程,因為所謂『共產主義』,大家都在高談闊論,卻沒有人能說出個所以然。」

在祕密警察檔案室裡,大夥兒激動的高亢情緒,近乎瘋狂。「對我來說,保加利亞根本是間諜電影的最佳拍攝點,這正是我來此的理由。」法籍遊客湯瑪斯興致高昂地說道。

外國人對保加利亞的想像之一,離不開其間諜與反間諜等情報故事的形象。丹尼爾舉最近一部《007》電影其中一幕對保加利亞「不利」的情節為例,其中編劇的靈感動到保加利亞的雨傘上:「故事的大時代背景是冷戰時期,保加利亞籍政治流亡者在倫敦的住處附近等巴士,忽然有人將一包致命的毒物,從雨傘頂端投到他身上……。」

這是丹尼爾導覽時,切入主題的最佳開場白。那是保加利亞一段獨裁專政、風聲鶴唳的時代,人民的生活,惶惶不可終日。「你可能因為一句批判、無傷大雅的玩笑而被大學拒收,或丟了飯碗。你可能到處碰壁、斷送美好前途而淪為維修工人。」

大型商場內的博物館展示上千件共產遺緒的物件,從肥皂到領袖肖像,無所不包。

在丹尼爾所描繪的社會裡,沒有言論自由,人人自危,明哲保身。只是,掃除自由的同時,也因為公平的教育制度,掃除了文盲;值得一提的另一項優勢是免費的醫療照護。此外,當時也幾乎沒有失業問題,「而且男女平等,同薪同酬,沒有差別,」丹尼爾說。艾麗娜無法想像丹尼爾所描述的情境。三十二歲的艾麗娜,是土生土長的保加利亞人,她開玩笑說:「我早該相信我媽的『想當年』,雖然我曾懷疑她說的都是言過其實的往日情懷。」

丹尼爾補充:「我和你的處境剛好相反。我只要跟我媽提起這些議題,她都憤憤不平。或許因為太敏感了。但我們還是需要對那個時代,有些深入的探討與對話。只要觸及任何『當年好』的懷舊愁緒,我們就要立刻罵一下,開放民主自由後,怎麼失業率與犯罪率反而節節高升了!」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扮將

【本期封面】攝影/安培淂
高雄鼓山地嶽殿吉勝堂八家將團裡,一名老將腳於出軍之際,在鏡前端詳面容。「扮將」作為顯性的台灣文化符碼,卻以相當隱性的理解存在於社會,不僅是信仰的神祕,曲解與誤解更讓「扮將」成為擺盪在正義與罪惡的力量。而近年來,將藝的展演、將學的推廣,似乎逐漸擦亮了看清「扮將」的那面鏡,有了一個認同扮將文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