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靈頓宣言與科學的執念
在自然界的常態,病毒致病過程的演化,總是漸趨和緩地與宿主「和平共生」,因為那才是延生存活之道,因此多數病毒的常演化為與我們共生的狀態,容易傳播,也一再重來,卻傷害不大。
科學的紊亂時代
科學雖說面對如此紛擾紊亂的發展表象,並不代表就會有快速明顯的改變。目前的學術研究體系,一方面因其建制森嚴,規範嚴整,有其客觀可恃的地位,另方面當然難免因此造成對新創視野的窒息作用。
新世紀中如何紀念吳健雄
吳健雄雖說專心致志於實驗研究,沒有較多涉獵科學與文化的思想討論,但她的自發性反思,確實也反映出她對不同文化傳統與自然哲思的想法。
生醫研究的美麗與隱憂
《經濟學人》長文結尾引用《科學虛構》中的一句話說,為了科學好,科學家彼此信任應少些,對於非科學中人來說,何嘗不也該如此。
實證的迷思 認知的局限
一般討論近代科學之所以能由自然哲思躍然而出,最主要一個因素,是近代科學除了與過往自然哲思同樣有觀察、推理、計數,還採用了實驗檢證的辦法,也正是因著這種「實證作為」,讓近代科學「御萬物於方寸之間,識寰宇在咫尺以內」,實徵致用而成其大功。
科學知識傳播神聖化的迷思
二十世紀下半中的科學知識傳播,已意識到將科學知識神聖化的趨勢,認為無論是由國家社會支持的超大型科學技術計畫,到私營企業過度無羈的創意,相對於當前人類所面對的,如疾疫飢荒和貧富差距的緊迫性,都應該由道德層面嚴予批判。
楊振寧的百年科學往事
月前因為一個機緣,得到北京一位朋友寄來了一本《百年科學往事》這本書,對於楊振寧先生此次的訪談錄出現的一些話題,十分的好奇。「科學會有世俗的成功,但永遠追不上自然的複雜」,正是他對科學限度的評價,也是他對過分高舉科學的一種反思。
基因科學 紅燒獅子頭
以線性化約的方式來處理高度複雜的生命現象,也許在最基本的方法論就有問題。我們可以問,把一隻豬做成紅燒獅子頭,是否可以研究一隻豬,另外我們還應該問,把絕大部分的資源投向如此的一個思維面向,是否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