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善用人生唯一擁有的當下
修行不需遁入空門,不需隱入深山,大隱隱於市,修行就在日常的生活裡,就在尋常的待人處事上,在日常生活中應善盡的本分事。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修行不需遁入空門,不需隱入深山,大隱隱於市,修行就在日常的生活裡,就在尋常的待人處事上,在日常生活中應善盡的本分事。
失智是一種疾病,沒有治療,病情會愈來愈嚴重。所以不要把「健忘」當「失智」嚇唬自己,也不要把「失智」當「健忘」輕忽了治療。
人生有得必有失,得失相抵,又回歸到零。不如意的事忘掉它,做錯的事改正它,痛苦的事放下它,煩惱的事丟掉它,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回歸到零,一切最後都是空,認識一切事物的究竟實相,認識自己的真如本性,放下不能挽回的過去,把握可以妙用的現在,人生有起有落,不要為過去的憾事哭泣,放手過去,把握現在,人生可以活得更精采、更自在。
生活的轉角處有各種複雜的選擇,每個細微選擇,都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世事多變,我們無法掌控瞬息萬變的全局,但我們能掌控自己的生活習慣與行為。要讓世界變得更好,讓疫情早日成為過眼雲煙,就從清淨在源頭的蔬食開始吧!
培養不受人惑的正思維能力很重要,養成不受人惑的獨立思維更重要。人類是否能永續發展,取決於人類的思想領域是否正向,而不是在於物質文明是否發達。
上人五大弟子,每位都是一本可以傳諸後世的好書。大師兄德慈師父的「德」;二師兄德昭師父的「勤」;三師兄德融師父的「穩」;四師兄德恩師父的「恭」;五師兄德仰師父的「巧」;都足為典範。本書出版在即,特為推薦。
許多「如果」的假設性問題,只能推論或臆想,難有一致答案。時間如流水,往者已矣,逝者如斯,已發生的現實,已回答了所有問題,追究不能挽回的議論,沒有太大意義。流感病毒每年都會來襲,防患之道,應以病為師。
地球是所有生物,包括人類在內,安身立命的唯一家園,何苦彼此殺戮征戰,蠶食生態環境,揮霍家園內的資產?為了地球生態的永續,經濟發展算得了什麼?為了人類的和平相處,權鬥又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