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習慣

世事多變,我們無法掌控瞬息萬變的全局,但我們能掌控自己的生活習慣與行為。要讓世界變得更好,讓疫情早日成為過眼雲煙,就從清淨在源頭的蔬食開始吧!

一兩年,人類的生活與秩序,隨著病毒的旋律舞動;人類的經濟活動與政治恩怨,也隨著病毒的消漲起伏。病毒的浮沉、回眸與轉身,對人類社會都可能演變成驚心動魄,令人震撼的一幕。現在,我們終於明白,在疫情下,人類有多麼脆弱;也終於明白,在病毒面前,人性有多頑強。

如果不是這波疫情,我們還不知道人類的「名來利往,巧取豪奪,與自然為敵」後果的可怕;如果不是這場病毒,我們還不知道,天地萬物,哪怕是極微小到我們肉眼都看不到的物質,我們都卑微得招惹不起。

新冠病毒(COVID-19),這是我們對這個物質的稱呼,稱它為一種「病毒」,那是人類慘遭其害的說法。其實它早就存在於大自然的某處,跟其他動植物一樣,有著屬於它自己的棲息地。

那時它只是一種似乎戴著皇冠的物質,是人類無意間招惹了它,讓它長驅直入,進到人體與細胞黏著,進而擴散蔓延,破壞了人體的組織與正常功能,形成了人類眼中的病毒。

從人類的角度來看,凡是會對我們身體造成傷害、構成威脅、影響生命安全的,都會稱它為「毒」,必須將它殲滅、制伏,或想方設法對它形成免疫,以確保人類身心的安全和健康。

但換個角度來看,人類又何嘗不是大自然的病毒,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又何嘗不是彼此的病毒。

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從高山到深海、從大河到大漠、從草原到峽谷、從雨林到海島、從大地到太空、從動物到植物、從地表到地下,人類何嘗不都是在強取豪奪,何嘗不都是在鯨吞蠶食,何嘗不都是吃乾抹淨。

物種正在快速滅絕,礦產正在快速流失,山河正在快速變色,空氣正在快速汙染,天空布滿塑膠懸浮微粒,色彩繽紛的地球正在變得黯然失色,人類對這顆美麗地球的危害不可謂不深,對與地球共生息的萬物造成之傷害,不可謂不巨大。

但人類何嘗承認過自己是地球上最恐怖的病毒,與最變態的侵略者?萬物總是無言,又有誰能為大自然的受害伸冤?既然不能,大自然只好靠自己的力量反彈。

對於這種大自然的反彈,我們實在不應汗顏苛責,但畢竟我們都是人類。

因疫情而嘈雜的社會

所有的人都有自私陰暗的一面,以人為本的思想已根深蒂固,想活下去的意志、想活得更好的夢想、想征服自然的野心,過去總是無往不利,讓人類果真認為自己是上帝之子,果真認為大地是上帝給人類的應許之地,人類可以居高臨下,對世界萬物為所欲為,正如貪婪無度的地主,可以頤指氣使地支配著奴隸一樣,肆無忌憚地揮霍大地的資源,就僅為滿足人類的一己之私。

對於人類的予取予求,大自然看似無言,卻會默默反撲。「你對我不仁,我當然對你不義」,氣候變遷是一個例子,新冠病毒肆虐又是另一個例子。只是氣候變遷像是溫水煮青蛙,是一種緩慢式的殲滅;新冠狀病毒則像是一陣猛烈的颱風,呼嘯撻伐而來,讓人措手不及。

因為疫情,人類社會變得安靜了許多,也變得更吵雜了。

安靜的是平民百姓,他們被限制,不准移動,必須關門避禍;爭吵的是政客,他們忙於為這場疫情相互甩鍋,相互指責,相互仇視,相互算計。殊不知這是人類的共業,人人都是這場疫情的加害者,人人也都是受害者,這都要歸因於人類的愚昧無知,自大得難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

或許有人不知道什麼是因緣果報;也或許知道,但不相信因緣果報;或許有更多的人,存在著對因緣果報的鄙視與誤解。但不管你信或不信,事出必有因,天下事絕對不會無中生有。這場疫情,突然席捲而至,專家還在忙於溯源,藥廠正在忙於疫苗,政客還在狂噴口水,但已累壞了醫護人員與防疫專家。人們還弄不懂這正是因緣果報正在循環不息地示現。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因與果相互牽引。可惜不少人錯認了「前世」與「來世」的定義,質疑「前世」與「來世」的存在性與科學的虛無性。其實,「世」是一種概念的存在,是在時空裡,人與人或人與萬物之間的互動,所構成的一個個的「場」,或一個個的「域」。所謂的「場」,就像磁場,看不見,但卻是真實存在,並影響著自然環境與人際關係;而所謂的「域」,是一種人類難以窺測全貌的究竟實相。人類太渺小了,渺小到僅是滄海中的一粟,一粟哪能看得到整個滄海呢?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人類從來就看不見瞬息萬變的「場」與「域」。每一瞬息,都是一個今生;每一個瞬息,都是一個前世;每一個瞬息,也都是一個來世。

日常生活中的「場」與「域」瞬息萬變,前世、今生、來世就是像跑馬燈,從沒停住過,所以佛教說它是「無常」。

而牽動「無常」的法則,正是「因緣」與「果報」。「因緣」成就了「果報」;「果報」又轉變為「因緣」。「因緣果報」就這樣環環相扣,節節相連,過去的因,成為如今當下的果;如今當下的果,又成了下一瞬的因。正如現在全球正被新冠病毒所困一樣,疫情其來必有自,必有前面的因,才會導致現在的果。疫情不會無中生有,但也不會永久存在,因為疫情肆虐,人類開始因應,積極採取行動,修正生活習慣,改變行為模式,研發疫苗與藥物,對新冠病毒深入暸解,調整面對大自然的心態,開始種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好因好緣,疫情必然遲早會煙消雲散,病毒也將會復歸於相對安靜的自然。

清淨從源頭開始

俗話說「牽一髮而動全局」,這次疫情牽動了整個人類的生存,打亂了整個人類的生活。人類的行為模式和生活習慣,在疫情蔓延這段期間,產生了不少的變化,這些變化有可能逐漸變成一種新的常態,形成另一種有別於過去的生活習慣。所以我們或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病毒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

為了避免感染,人與人之間減少接觸,親友面對面的互動方式,轉換為網路互動了。

停課不停學,學校上課從課堂改變成線上教學了。

為了減少交叉感染,上班轉換為異地分流上班,筆電成為上班場所了。

公共場所禁止群聚,公園或觀光景點封閉了,人人只好安靜地「囚禁」在家,盯著手機、電腦或電視搜尋訊息。

餐廳禁止內食,只能外帶,不少餐飲業不是暫停歇業,就是經營餐食外送,於是「外送員」這個行業興起了,印有「Foodpanda」標誌的機車開始穿梭於大街小巷。

鎖國封城,重創旅遊業,國際班機減少或停飛了,以往風光的觀光飯店或旅行社,紛紛不支倒地,偽出國旅遊時有所聞。

影響最大的,是一群靠擺攤維生的庶民,夜市無法營業,攤子不能擺,家庭生計難以為繼,庶民叫苦連天。

這個時候,除了「外送員」成為熱門行業外,網購儼然成為一時風尚。

大型購物場所受疫情制約,人流減少了,網路購物代之興起。這種網購消費行為,是否會衝擊到未來的實體商店,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過去從來不曾、不會、也不習慣用手機購物的人,現在開始駕輕就熟了,消費行為正在改變。

學校停課不停學,線上教學取代了課堂教學,老師的教學習慣必須改變,教材必須調整,受教的另一端,學生必須適應這種在家面對電腦或平面的上課方式。沒有了同學互動的樂趣,沒有老師因材施教的立即回應,效果如何,我們不敢妄下斷言,但不管如何,師生對於線上的教與學不再陌生了,是否會成為未來教育的新形態,我們無從預知,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在疫情的牽動下,老師和學生都會逐漸習慣於線上的教學和溝通。

百業在疫情的衝擊下,顯得黯然無光,唯有3C產品一枝獨秀。疫情養成了人類對3C產品的依賴,而3C產品的逆勢上揚,成就了網路一夕爆紅。

人與人之間可以不必面對面接觸,但不能一刻沒有3C產品,人情變薄了,對3C產品的依賴變厚了,將來是否會影響人際關係的互動,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3C產品在人類日常生活中,已奠下不可或缺的牢固根基。

在疫情的衝擊下,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是否在「後疫情時代」,貧富貴賤階級會變得更加分明,我們不敢多加臆測,但能夠確定的是,疫情肆虐這段期間,疫苗的生產與分配的不公不義,在國際賽局中,加速了優勝劣敗,弱肉強食,利益板塊的移動。將來不論是金融戰,貿易戰,科技戰,縱橫捭闔,實力才是一切。

病毒正悄悄但明顯地改變人類的思想、行為、觀念、生活與習慣。我們必須要冷靜思考、勇於面對,哪些改變是必須的,哪些改變是堪慮的。必要的改變,一定要做好應對;堪慮的改變,一定要做好抵擋洶湧而來的中流砥柱。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有勇無謀,不叫勇敢;有智慧的人,必然懷有一顆仁慈濟世的心。世事多變,我們無法掌控瞬息萬變的全局,但我們能掌控自己的生活習慣與行為。要讓世界變得更好,讓疫情早日成為過眼雲煙,就從清淨在源頭的蔬食開始吧!

作者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本文出自

玩字型

【本期封面】攝影/安培淂
當活版印刷成為往昔,它所留下的鑄字、排版技術,依然叫人懷念。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它的書寫工具,活版印刷前,漢字以毛筆寫就,既記錄了日常,也留下許多名帖;電腦誕生後,前兩者皆走進歷史,不再是書寫的主流,然而它們獨一無二的特色,仍是當代字型設計師靈感與創意的來源,豐富字型變化的最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