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在家 穿過森林便是城堡
作家小野的童年時光圍繞著台北植物園。對他而言,植物園既是給予最多啟蒙和養分的地方,也是他一輩子都走不出來的暗黑森林。
噍吧哖的糖滋味 俗女走讀家鄉日常
《俗女養成記》作者江鵝,老家振春堂中藥行就在玉井街上,久居台北回望故里,草木健壯人心和緩有錢也買不到,兜兜轉轉大半人生,終識體內淌著「偏鄉」血。
生活在他方 我的高雄
年少時的叛逆,迫使作家謝哲青極早便遠離故鄉;直到遊歷多年,驀然回首,才發現成長中的困頓、挫折與失望,都是在教導自己認真生活,甘於接受平凡。
孟買的虛幻與現實 台灣學者印度觀察
孟買是印度的金融、商業和娛樂之都,也是世界十大商業中心之一。一般旅人看不透的孟買,處處充滿各種驚奇的異國色彩與神祕的魅力,比如這對夫妻在自家陽台上放風箏,是傳統風箏節後迎接豐收之神的祝禱。
原鄉澎湖 潮間帶旁的兒時記憶
每次返鄉,作者謝三泰一定會帶著相機到處走走,因為這裡充滿著青少年時期的足跡與回憶。雖然記憶中也曾因生活匱乏困頓,而萌生逃離之念,但在海灘、潮間帶與大海之間成長,故鄉之愛,早已深深定格在他的心中
總是那山海的回聲 洄游花蓮
作家謝旺霖在三峽的書房中,拿著以詩人楊牧照片做的雜誌封面,花蓮讓二人生命之河交集似親人,也領著不同世代的創作文思,細水長流。
古都台南 最在地,也最全球化
在安平古堡旁的巷弄中的文龍殿,興建於一八一七年,資深媒體人楊憲宏站在王船與劍獅的壁飾前,細思古都前世今生的同時,也對它的未來寄予無限期待。
柏林 自在自為的背面
並非刻意規畫,柏林城內一切獨立但同時發生的事件,似是詮釋了黑格爾的哲學詞組:自在與自為。經由苦痛支棱起理性後轉化為歷史,自在的本質因而實現作自為的存在。好比一九八九年秋季殞落的圍牆,和來到這裡的我。然十年一刻,一切純屬意外。
馬祖南竿 難忘那段看海看山看雲的日子
馬祖有了新樣貌。南竿的刺鳥書店裡,原本架設機槍的開口已成了一片蔚藍窗景。曾在馬祖當兵的李偉文再次回到此地,遙望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