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正

《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淡江大學畢,雪城大學藝術攝影創作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為2010年吳舜文新聞獎,2014卓越新聞獎,2016年金鼎獎,以及2010年2016年中國廈門台海新聞獎年度攝影得獎者。

劉子正 相關的文章

追尋海洋能源新航向 台灣複合式海域能源的崛起與挑戰

海洋能源的潛力無限,許多國際研究前仆後繼,台灣四面環海,擁有不同的海岸特性,更令海洋科學家心生嚮往。中研院團隊規畫於今年進行黑潮發電機實海測試,寄託研究團隊的期待。

雨港故鄉 世界島嶼 年輕耆老眼中的基隆

冬季煙雨朦朧,曹銘宗留影於基隆港東岸旅客中心的觀海平台上。基隆本是天然良港,自古就是世界海港,因多雨而稱「雨港」,本文作者則為她發想了雨港神話:「神創造奇妙港灣,眾天使喜極而泣。」

三思而後行 台灣道路設計的沉痾與進化

四輪、兩輪,加上輪椅族、行人,還有電線桿、交通號誌,這是首善之都台北市某個十字路口的人行道與斑馬線上,台灣由於道路設計規畫不完善,路權劃分不清,讓弱勢更弱勢。

儲能設備 再生能源不可或缺的夥伴

在再生能源比例增加的此刻,發電更得仰賴「老天賞臉」,儲能設備因此更為關鍵,在較不穩定的電力供給之下,維持穩定輸出。現在,人人都有機會從過去純粹的電力消費者,轉換為能儲能、供電的生產者。

溪望再現 減法工程尋回流域生命力

溪流乘載生命之川的意涵,不只是人類的,許多物種的生命史,更依賴溪流棲地的豐沛多元。大溪川與種瓜坑溪的流域公民注意到過往工程對生態的阻絕,為生態請命,眾生所求都是安身立命。

地心溫度能發電 地熱能是新希望或假目標?

位處地震帶的台灣,地熱資源豐富,卻因過去地熱電廠的失敗案例,發展足足停滯二十年。直到二○二一年,宜蘭清水地熱園區商轉,地熱能再次被重視,不過,地熱開發仍困難重重,台灣究竟能否抓住這塊地下綠金?

黃藤 跨越時空生命之橋

靠山吃山,活躍山林的泰雅族人從小被教育要會編藤,野生黃藤取之不盡,九十五歲老頭目堅持編藤八十年,在他口傳下百年未遇藤橋再現。

仙草開花 桃竹苗仙草花節

說起仙草,人們首先想起的莫過於各式各樣入口美味,誰能料到田間不起眼的原生草本植物能造就粉紫浪漫地景?從一位品種改良者的美感體驗和倡議,多位懷抱深切地方情懷的人們親手投入、大膽嘗試,終於種出蔓延北台灣的原生仙草紫花奇蹟。

馬祖南竿 難忘那段看海看山看雲的日子

馬祖有了新樣貌。南竿的刺鳥書店裡,原本架設機槍的開口已成了一片蔚藍窗景。曾在馬祖當兵的李偉文再次回到此地,遙望過去。

重新定義鵝鑾鼻 南岬探源四千年

鵝鑾鼻的砂島到龍坑,十五公里珊瑚礁林海岸線,四千多年前一群人在南岬定居,海洋與礁林孕育多樣生態,他們地盡其利物盡其用,懂得住辦分離,有穩定的儀式習俗及嫻熟的貝器加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