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惡習當個性

生活在民主社會裡的庶民,我們當然樂見民主,樂見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但我們不樂見粗暴無禮的言行,把惡習當個性,在網路上任意揮鞭,愚弄人民,藉人多勢眾,將小螞蟻的個人,聚集起來成為網路的巨龍。

,人人會說,但能好好說話,把話說得好的人並不多。

許多人不能把話說好,是因為不肯好好說話。一時性起,情緒性的語言脫口而出,日積月累,成了習慣,漸漸的易怒罵人的習慣就變成了他的個性。

罵人成性的人,總是情緒不穩,容易發怒的人。他們之所以罵人不是因為別人犯錯,而是因為自己格局太小。格局太小,就容不下別人的意見,看不見別人的優點。

一般來說,管不好自己嘴巴的人,也就管不好自己的耳朵,當然更管不好自己的情緒。經常抱怨自己不得意的人,在說話的表現上,通常乏善可陳,要麼就是用責怪別人的語言來掩飾自己的無能;要麼就是拙於語言,不能在適當時機,表達自己的才能。所以人生不能一帆風順,很多時候不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而是表達能力不足,或有很好的表達能力,卻表裡不一,流於空談。

孔子看到學生宰予,口才一流,能言善辯,卻略顯慵懶,不夠認真好學,有時還在白天睡大覺。有一天被孔子看見了,孔子在眾學生的面前奚落說他:「就像一塊沒有辨法精雕的朽木,一面不值得去粉刷的糞牆。」並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觀其行。」意思是說:剛開始,我看人是他說什麼,我就信什麼;現在開始,我看人,除了聽他說什麼,還要看他做什麼。後來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也指出,孔子承認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切莫偏聽與偏信

相信別人的話,並不是一件壞事,但輕易相信別人的話,不去了解真相,也不是一件好事。因為輕信,會錯認一個人,錯認一件事,錯下一個重大的決定。俗話說:「狗不能以善吠為良,人不能以善言為賢。」很會叫的狗,不見得是好狗;很會說話的人,不見得是好人。經常口出傷人的人,我們固然敬而遠之;甜言蜜語,華而不實的人,我們也應心生警惕。

誣衊抹黑的語言像刀劍,一字一刀,像割人肌膚;一句一劍,毀人清白,傷人易癒,傷痕難滅。花言巧語又如誘餌,總在「潤物細無聲」中,滲人心扉,阿諛奉承的話,像極鴉片,讓人聽成癮,易生偏信。因此,在充滿語言遊戲的人類社會裡,想耳聰目明,不被人惑,就必須養成獨立思考,明辨是非黑白,真偽對錯的能力。

人的一生中,大半的時間不是在對人說話,就是在聽人說話。在互動對話,受教學習中,知識成長了,意識形態形成了,而且由淺而深,由淡而濃,由浮動而固化了。為了保護固化的意識形態,人們會不惜代價,用語言行動築起自我防衛的高牆,並對不同意識形態的人進行攻訐,這就是為什麼紅塵總是滾滾,世代總是紛擾,國際總是動盪,人間總是永無寧日的一天。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是古人所說的三達德。意思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被不實的言論所迷惑;具有大愛情懷的仁者,不會因為別人的誹謗而憂心;真正勇於擔當大任的人,不會因為貶抑辱罵而害怕退縮。

古今中外,正人君子,總是心胸坦蕩,仰無愧於天,俯不怍於地,不把語言當武器,不道人之短,不傳人之非。而習慣暗箭傷人的人,總是躲藏在背後,機關算盡,對人蜚短流長,一旦惡習敗露,還義正嚴詞,找出千百個理由來為自己的言行開脫。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社會學會以「言論自由」當盾牌,用毀人名節的語言當武器,對非我族類,毫不留情地給予攻擊與謾罵。那些攻擊性的語言,不少是無中生有,斷章取義,加油添醋,誇大其詞,造謠生事,揭人瘡疤,在別人的傷口上惡意撒鹽。字裡行間,尖酸刻薄,偏見之詞有之,仇恨之意有之,挑釁言論有之,暴戾之氣席捲整個社會。

語言可以作為相互溝通,促進了解的工具;但也可以作為故入人罪、毀人名譽的武器。可以作為穩定人心的定海神針,撥亂反正的靈丹妙藥;但也可以作為蠱惑人心、挑撥離間、製造對立、瓦解社會和諧的鴆毒魔音。語言用得好,可以給人以智慧、希望、熱誠,正向與快樂;但用得不好,則會給人以盲目的衝動與不假思索的愚蠢。

荀子說:「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語言像刀的一體兩刃,可以救人,亦可殺人。

歷史告訴我們:太平盛世,人民溫文爾雅,言有禮,行有節,應對進退,中規中矩,人我往來,和睦相處,祥和無爭,欣欣向榮。

但身處亂世,民風漸變,眾暴寡,強欺弱,言無禮,行無節,社會失序,民風日下,語言的溫暖度急速下滑了,猜忌仇視的話語變多了。

有人為權力而唇槍舌劍,有人為利益而相互撻伐。人與人之間信任的含金量減少了,示威、抗議、對峙、衝突,惡言辱罵,恐嚇威脅,時有所聞。讓一心只求安穩過日子的老百姓,像驚慌失措的羔羊,惶惶不可終日。

語言生殺力量大

所以,荀子才會說:一句讚美的好話,比送給人一件布帛作的衣服還要溫暖;一句傷人的語言,比刀劍矛戟傷人還要可怕。看來,說話雖是個人的尋常小事,卻是社會和諧安定的大事,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豈可不慎。

拜通訊科技發展之賜,現在網路無遠弗屆,也無所不在。智慧型手機人手一機,一機在手,社群交往,親友聯繫,上天下地,天涯已成咫尺,天下已經沒有什麼新鮮事了。

正因為我們的社會擁有如此綿密的通訊網路,人們可以在網路取得想要的知識,享受想要的好處,更重要的是每個人可以在網上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於是,各式各樣的言論應運而生。在享有信息取得方便的同時,許多偽新聞、假消息、煽動仇恨的言論,種族歧視的放話、尖酸刻薄的口舌,謾罵醜化的字眼充斥,顛倒黑白,似是而非的言論,傾巢而出,千奇百怪的偽科學,假知識,層出不窮,潛移默化地左右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行為,打亂我們的生活步調。

為了博得點閱率,網路的語言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用字粗俗,立論怪異,蔚為風尚;標新立異,顛覆傳統價值成為主流。至於那些所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一律被打入冷宮,視為八股老調,而嗤之以鼻。

現在的年輕人勇於創新,敢於嘗試新媒體或自媒體,成了新媒體或自媒體的寵兒,掌握了網路的話語權。年紀大的人固守成規,拙於應變,漸漸被日新月異的科技邊緣化了。年輕人在網路聲量上,神出鬼沒,蜂擁而來,蜂湧而出,展現新媒體語言巨大影響力。

「偏聽令人耳聾,偏視令人眼盲。」偏聽不是真的聽不見,而是只聽片面之詞,聽不進另一種不同的聲音;偏視也不是看不見,而是只看見想看見的那一面,不想看不喜歡的另外一面。

偏聽偏見產生了,容易失之主觀,不易作出理性客觀的判斷。想法一旦先入為主了,意識形態一旦固化了,就容不下另一種不同的想法與聲音,為了死守各自的意識形態,彼此攻防批判,各種污衊栽贓,造謠謾罵的言論越演越烈,形成了所謂的「語言覇凌」、「網路霸凌」和「群體霸凌」,衝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激化了社會的對立。

紛亂的網路世界

現在世界各國警覺到話語權力的重要性,各國政府除了充實海軍、陸軍、空軍、火箭軍的實力外,更紛紛成立了無所不在的網軍,進行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心理戰、宣傳戰和輿論戰。

成立網軍,籠絡網紅,重視網民和酸民,政府如此,民間亦復如此。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社群網站風起雲湧,網路經營各出奇招,互顯神通。誰的聲量大,誰就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影響力大,就能一呼百諾。

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裡,各自言爾志,本來是一種民主的常態。但現在情況不同了,不受約束的網路語言,已經走火入魔,偏了軌道,進入歧途了。最令人擔心的是:網路語言論常常有意「積非成是」,「以假亂真」,訊息中,假中有真,真中有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惑人耳目,亂人心智。訓練有術的正規網軍,有規有矩,較受到約束,而網紅的粉絲成群,自成一格,網民與酸民,散兵游勇,隨時可以帶兵投靠,合縱連橫,捭闔進退,各有勢力。

這些新興的網路勢力,不管叫它網軍也好,網紅也罷;叫它網民也好,網友也罷,一旦選邊站隊,成了側翼,對友軍貼文,不論真假,都會按讚聲援;對敵軍論述,不論對錯,都會酸言冷語。

各式各樣的網路,都充滿算計,為增強能量,百姓成為網路鎖定和獵取的對象,可以為網羅而巧語,為追殺而霸凌。有人誤入網中,有人受到霸凌而抑鬱,有人因遭到鋪天蓋地的抹黑而以死明志。謠言不能止於智者,人間悲劇莫勝於此。

傳統媒體的式微與自媒體的發展,勢不可擋。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一旦新媒體與自媒體放浪形骸,就會演變成驚濤巨浪,船毀人傷。

言論自由固然應該受到保障,但必須建立在負責任的基礎上;民主固然有其普世價值之處,但應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躲在螢幕背後,以傷人為樂的行為應受約束,千萬別把惡習當個性,增加社會動盪不安的變數。

傷人的語言,有時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但絕大多數都是出於偏見與無明。於是造謠抹黑,無中生有,誇大渲染,譁眾取寵,斷章取義,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假話說多了就變成真話。曾參殺人,說了三次,連母親都相信了,何況素不相識的人。所謂眾口鑠金,一犬吠影,萬犬吠聲,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真相往往會被埋沒在謊言中。

「羊群效應」與「破窗理論」告訴我們,社會上大多數的人總是跟著聲量大,有影響力的人走,誰的音量大,誰就可以掌控話語權,就可以操弄民意,掌控收買民心。

生活在民主社會裡的庶民,我們當然樂見民主,樂見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但我們不樂見粗暴無禮的言行,把惡習當個性,在網路上任意揮鞭,愚弄人民,藉人多勢眾,將小螞蟻的個人,聚集起來成為網路的巨龍。巨龍騰空,可以呼風喚雨,撒豆成兵。對非我族類者,發動人海戰術,排山倒海的酸言酸語,進行的網路霸凌,逼人明哲保身,噤若寒蟬。言論自由的社會,頓時又被打回了容不下異己的一言當道。

這其間成就這巨龍的小螞蟻,頓覺從渺小孌成偉大,樂得真以為自己是一條巨龍,而忘記自己僅是渺小得可以隨時隨地被巨龍踩死的小老百姓。

最後,始作俑者目的得逞了,小螞蟻卻還不知道自己成了巨龍的幫兇。這就是網路時代言論自由的吊詭之處,也是有識之士心生膽寒的地方,值得深思與警惕。

作者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本文出自

獨木舟

【本期封面】攝影/張皓然
在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划獨木舟,不僅可以到達平時難以進入的海蝕洞祕境,觀賞水面上海天一色的美景,更能透過「水下翻滾」,看到由紫色鹿角珊瑚形成的水下「薰衣草森林」。在此做獨木舟翻滾,不是翻覆救援,是享受。兼具速度與靈活操控性能的獨木舟,是在澎湖三百二十公里長的海岸線及九十座大小島嶼間探索的最佳載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