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為我們上了一堂課

在疫情面前,人類應該學會謙卑,知道自己的渺小。人生苦短,把握短暫的人生,過著有意義的生活,才是生命的終極目標。有人說:「人人都會死,但不是每個人都活過。」在這裡所說的「活過」,是指活得有價值、有尊嚴、有意義的過程,在經歷這場疫劫之後,但願人人都「活過」,不虛此生。

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類的生活變了調。

生活變得如此反常,人們正處於恐怖與慌亂之中。

事關生死,而且是遍及各地的感染與生死,就像是進行一場全球性的大戰役,人人都在戰場,人人都在最前線,人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看不見敵人的戰役

看不見的敵人,來無影、去無蹤;看得見的周遭每一個人,又像是敵人的附身,隨時虎視眈眈,設法讓我們惹禍上身。於是處處是敵人,又處處不是敵人;明明是親友,又必須保持距離,視同陌生人。是敵是友、是親是疏,人人都滿頭霧水,人人都一臉驚慌。

如常的生活節奏,進退失據了;反常的心理疑懼,杯弓蛇影。「恐懼」在人與人之間築起了警戒的高牆,「封城」與「鎖國」變成自保的「超前布署」和切斷病毒連結的最後手段,「活下去」成為現在人類的短期目標。

這不禁讓我們想起德國十九世紀偉大哲學家叔本華曾經提出的「生存的意志」理論。

他認為世界深處存在著「想要活下去」的根本「意志」,它存在於我們的感覺無法捕捉的地方,但是五官就容易感受出來。例如:「眼睛」是「想看」的意志被現象化後的結果;因為有「想聞」的意志而產生「鼻子」;因為有「想吃」的意志而有了嘴巴;因為有「想走」的意志而有了「腳」。

不僅人類如此,其他一切動植物也都是基於「想要」的意志,具象化地表現出各種組織功能。例如植物張開葉片,是要進行「光合作用」;蜘蛛結網,是為了捕捉獵物;貓的鬍鬚是感應器,能讓牠在狹窄的地方也很安全。

叔本華指出,所有的生命都是有意志的,並且會具象化地形成各自的生命形態,這是為了「求生的盲目意志」。生物只是為了活而活,缺乏任何目的或目標。他說,動物這樣也就算了,偏偏人類也是如此,那就麻煩了。

他更進一步地指出,只為求生而活的人生,一點意義也沒有。這樣的人生只為滿足無限衍生的欲望,當世上的欲望彼此碰撞時,就會發生鬥爭與戰爭。

貪欲增加了痛苦

哲學原本就是一種涉及個人思想的學問。叔本華「生存的意志」理論是對是錯,見仁見智,姑且不論。但他說:「所有的生物個體,都是欲望的意志表現。消除意志,便能從痛苦中解脫。」這論點倒是值得省思。

人的一生離不開痛苦,世界上沒有哪一個人不曾經歷過痛苦。

這裡所指的痛苦,包括各種負面不悅的情緒,如煩惱、焦慮、恐慌、壓抑、憤怒、悲傷等等,這些情緒都是欲望受挫的表現。

想消除這些痛苦,叔本華認為,首先應重視「同情」,目睹素不相識的人痛苦,立刻產生「感同身受」的情感就叫作「同情」,是一種認同他人求生意志的情感,是一種捨棄「利己主義」,轉而採取「利他主義」的思想行為和態度,這樣就可讓人世間的痛苦獲得稍許的緩解。

疫情當前,世界各國人人自危,處處表現驚慌失措,此時此刻人類更應該以「同情」之心互助與自救。

輕忽讓疫情蔓延

遺憾的是,自古以來,人類總是因為自大而輕忽,因為敵視而帶偏見。所以疫情乍起時,不少國家冷漠以對,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心態,不僅隔岸觀火,還幸災樂禍。當疫情迅速蔓延,公權力開始介入,對疫情嚴重災區施行「封城禁足」的嚴厲措施,有西方國家又以妨害自由民主之名,指責別人不顧人道,而加以冷嘲熱諷。等到疫情急轉直上,疫火波及世界各地,西方國家又因文化認知與生活方式的不同,誤判形勢,輕估病毒,對防疫疏於警覺,而顯得漫不經心。直到眼看事態嚴重,染疫人數一夕暴增,因感染病毒而死亡的人數日日攀升,才開始驚覺事態嚴重,心生恐慌。

人類自稱是理性的動物,但面對束手無策的陌生病毒肆虐,也不免驚嚇與恐慌,自鳴得意的所謂「理性」外衣,頓時被赤裸裸地打回原形,消失得無影無蹤。

確實,恐懼會讓人失去理智。平時夸夸而談「民主自由與人道尊嚴」之士,在嚴峻疫情的壓力下,也不得不跟著陸續祭出封城、禁足、停航,甚至鎖國的命令。

平時對疫情漫不經心的民眾,在生死關頭,也都亂了分寸,開始瘋狂搶購口罩、酒精與囤積食品、衛生紙等物資,造成社會更加動盪與不安。

醫療資源與醫護人力的匱乏,疫情嚴重災區的醫療體系幾乎面臨崩潰。原本就已存在的種族歧視,在政治人物的有心操作下,成為防疫不力、推委卸責的替罪羔羊,深化了族群之間更多的仇視與偏見,所謂「自由、平等與博愛」的民主核心價值,因而付出慘重的代價。

這波尚未平息的疫情,正給人類上一堂一向被輕忽的訓誡課,一堂必須嚴肅接受的必修課。它用有形與無形的方式,正為人類講解什麼叫做「敬畏之心」?為什麼人類在大自然面前要「戒慎虔誠」,謙卑以對。

生物有不受干擾的權利

世界本就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共同體,每種生物都享有「各安其位、各居其地,各盡其能」,不受戕害與干擾的權利。

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園,各種生物的存在,都有其本具的重要意義,何況生命與生命之間都是環環相扣,節節相連,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要彼此尊重。惟有這樣,地球的生態才得以保持平衡,一旦平衡狀態出現缺口,生物界不安於分的擾動就開始了。

氣象學裡有一個頗為流行的理論叫「蝴蝶效應」,說明一個地方小小氣流的擾動,可能是另一個地方一場不可收拾暴風雨的來源。可見大自然生態對人類來說,仍然是一個難知難解的場域,對於這樣無常難測的場域,人類仍然相當無知。

要有敬畏與感恩之心

想要「征服」大自然,是人類所犯的最大錯誤。

人類在大自然底下猶如微塵那樣的渺小,渺小的微塵如何能撼動浩瀚的宇宙?所謂的「征服」,往好的方向想,是開拓;往壞的方向想,是破壞。任何事情有一利必有一弊,對大自然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往往是弊大於利。天威實在難測,人類應時時刻刻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與病毒交過手,歷經了這場戰役,人類更應該懂得感恩。感恩無數的人為防疫抗毒做出貢獻,付出犧牲。人性的善惡、人情的冷暖,在病毒面前原形畢露。病毒對人類具有強大的殺傷力,同時也是檢測人類社會「利」與「義」的測試劑。

人類用試劑篩檢是否感染病毒,篩檢的結果會告訴我們是陰性還是陽性,陽性的人就必須接受隔離與治療;病毒本身也在篩檢「人性」的善惡,檢測社會「利」與「義」孰輕孰重之別,「同情」與「冷漠」孰多孰寡之分。從這個角度來看,病毒有如人類社會的照妖鏡,在照妖鏡底下,人性的善良與醜惡幾乎無所遁形。

一般而言,一個祥和平安的社會,必然每個人都懂得感恩。感恩的心是和諧的標記。感恩那些平日肯為「慈悲利他」不斷做出貢獻的人;感恩那些在大難當前,勇於不顧安危,日夜站在搶救生命最前線付出心力的醫護人員。只有懂得感恩,人性的正義與善良才能得以伸張。

「善良」必須得到鼓勵,「付出」應該得到掌聲。可惜現今社會,建設性的正能量正在消失,破壞性的負能量正在增長,如何力挽狂瀾,值得人類省思。想衡量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只要看這個國家的人心是否具足感恩之心就夠了。和諧平安的社會不是上蒼的必然賜予,而是善良人民勇於付出的結果。

除了「敬畏之心」與「感恩之心」是人類必上的課之外,人類還必須上一堂「覺悟」的課。

覺悟才能永續未來

所謂「覺悟」是一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認知,知道什麼事是對、什麼事是錯?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有意義、什麼事無意義?什麼事是善、什麼事是惡?人類正走在光明與黑暗的十字路口,必須用睿智的「覺悟之心」做出正確的抉擇。

或許「權力遊戲」,「網路聲量」、「點閱收視」會讓人成癮以致沉淪,但事關人類世代的前途,我們應該覺悟,這些「成癮」的大患必須戒除,讓正在沉淪中的正氣獲得圖存。

「覺悟」是人生最高境界的修行,要靠慈悲與智慧;「戒癮」是生命中最難的懺悔,要靠毅力與勇氣。平等、感恩、尊重、大愛,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這也可以作為回答兩千多年前孟子所提「人之所以異於動物者幾希」大哉問的關鍵所在。

在疫情面前,人類應該學會謙卑,知道自己的渺小。人生苦短,把握短暫的人生,過著有意義的生活,才是生命的終極目標。有人說:「人人都會死,但不是每個人都活過。」在這裡所說的「活過」,是指活得有價值、有尊嚴、有意義的過程,在經歷這場疫劫之後,但願人人都「活過」,不虛此生。

作者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本文出自

寂靜的春天

【本期封面】攝影/達志影像/Andrew Kelly
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上,粉紅舞者孤寂獨舞,臉上還戴著一個笨重的防毒面具。這個全世界最繁華的大都會,如今也是美國疫情最慘重的災區,淨空的街道,對比昔日的匆忙,落差極大。二○二○年,世界彷彿被新冠病毒點了穴,民生與經濟活動暫時停止,人類平白多出了一段寂靜的春日時光,然而瘟疫過後,人類學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