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熱「腸」古「道」同行

決定地球永續與人類未來命運的關鍵,掌握在人類的一念之間。改變飲食習慣,推動蔬食,減少肉類攝取,重視生態,恢復雨林,回歸簡樸生活,減少資源浪費,讓已經生病的地球有充分的時間修養生息,才是正本清源之策,這也正是考驗著人類智慧。

一、西方飲食文化來襲

播種思想的種子,會收割行為;播種行為的種子,會收割習慣;播種習慣的種子,會收割個性;播種個性的種子,會收割命運。獲得好的命運,其實很簡單,就從撒播一個正確的思想觀念與行為習慣開始。

同樣的道理,身體的健康、人類的未來和地球的命運,也取決於人類正確的一念一行之間。

以飲食為例,隨著社會繁榮,肉食取得容易,過去只有富貴人家可以享用的山珍海味、朱門酒肉,現在的平民百性也有能力且大量的消費。西方速食文化的普遍化,助長了肉食文化的盛行,忽視以蔬食為主的東方飲食習慣。

尤其工業革命後,殖民主義橫行全球,西方列強國家憑藉船堅砲利,哥倫布式的尋獵土地,到處移民。於是,強勢的西方文化壓倒了原生的當地文化,這種強勢移民,挾帶強勢的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宗教信仰等強植人心,而相對弱勢的東方國家與未開發地區的社會組織或部落文化,無法阻擋西化浪潮,被摧枯拉朽的土崩瓦解。以肉食為主的西式飲食文化乘勢崛起,快速地成為飲食主流,千餘年來以蔬食為主的多樣性東方飲食文化,在西化浪潮的席捲下也逐漸式微。

其實,許多醫學界與營養學界專家研究發現:攝取植物來源的複合碳水化合物、植物性脂肪、穀物、天然發酵食品,比攝取大量紅肉、動物性脂肪、精製糖與加工食品,更能增加有益健康腸道菌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可減少腸道通透性,能預防腦部低度發炎,對人體健康更為有利。

二、肉食與蔬食的利弊

美國知名胃腸科醫師艾莫隆·邁爾在他的《腸道‧大腦‧腸道菌》書中寫道:以蔬食為主的傳統亞洲飲食對長壽、心血管與腦部健康的益處早已確立。他以居住在美國的日本人罹患典型西方疾病,如肥胖、代謝症候群、阿茲海默症等的比例大幅增加為例,證明和他們飲食的西化息息相關。

台灣近年的飲食的逐漸西化,對健康是否有負面影響?艾莫隆‧邁爾醫師指出: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數據,台灣肥胖盛行率從一九九三年到一九九六年的11.8%,增加到二○一三年到二○一四年的22%,另外,極端或病態肥胖盛行率的增加比例也差不多。肥胖的增加,毫不意外地,與傳統的飲食習慣轉變為攝取較多紅肉、加工動物製品、含糖飲料,較少攝取新鮮蔬菜、水果、堅果和乳製品,有著密不可切的關聯。

飲食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但一般人不知道在胃腸科醫師的眼中,是一門大學問。食物經過人的咀嚼吞嚥後,經食道到胃裡,胃分泌的胃酸會殺死食物裡的細菌,確保胃與腸道的安全,同時增加胃蛋白酶的活性,幫助消化,然後再將食物送到腸道。

腸道的免疫細胞是身體免疫系統的主力,居住在腸道壁的免疫細胞比血液循環或骨髓中的還多,因為腸道會接觸到我們攝取的食物中可能致命的微生物,當我們不小心吃下受汙染的食物或水時,腸道的免疫防禦系統有能力辨別並摧毀這些入侵的危險菌種。腸道免疫系統是從數以兆計寄居在腸道的其他益菌中,辨認出少數這些可能致命的細菌,完成殲滅任務。

食物在長達五公尺的腸道裡,還要加以蠕動、磨碎、消化、攝取養分,分別送到人體需要的器官,並把殘渣排出體外。研究顯示:人體的消化系統遠比過去所認為的更精密、複雜,而且能力強大許多。腸道與腸內寄生的菌群互動密切,不僅影響我們的基本情緒、疼痛敏感度、社交互動,甚至左右了我們所做的許多決定。

三、腸道神經是第二大腦

腸道有自己的神經系統,這套系統的運作能力甚至跟大腦不相上下,所以常被稱為「第二大腦」,它是由五千萬至上億個神經細胞所組成。腸道也是人體內最大的血清素儲藏庫。身體中95%的血清素都儲藏在這裡,它扮演著在腸腦軸線上傳遞從食物中獲得訊息的角色,能協調腸道收縮,讓食物在消化系統內推進,還能影響睡眠、食慾、疼痛敏感度、心情與整體健康等重大功能。

這個每日二十四小時都在工作的腸道神經系統,我們必須善待它們,不僅要保護它們,減少它們的工作負荷,也是在保護自己的健康。所以友善飲食就變得非常重要。蔬食不僅有利於腸道益菌的產生,也可以減少它們工作時所冒的風險。

肉類,尤其是紅肉,是最不友善的食物,它們本身就帶有成千上萬的病菌,不僅會讓胃腸忙碌工作,病菌會帶給腸道菌嚴重威脅,耗損腸道的功能,降低它們的防禦力量,肉類中不友善、不健康的成分,透過腸腦軸線的傳導,讓身體各種器官的警報器響起,各地烽火連天,產生人體健康的危機,甚至成為死亡的最大因素之一。

四、蔬果是友善的食物

艾莫隆‧邁爾醫師在書中也告訴我們,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是最友善的食物,大量肉食,尤其是紅肉,不僅對胃腸道消化過程的負擔,而且各種肉類中所挾帶的病毒可能帶給人體致命的危機。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飲食看似是日常生活裡的小事,其實卻是事關健康與生死的大事。

不論從生態環保的角度,或從飲食衛生、健康延壽的角度看,多蔬食、少吃肉是最合情合理,也最為合乎自然和諧的生存之道。但肉食主義者會找出千百個理由為自己的嗜慾開脫。

例如喜歡吃肉的人會說:「要吃牛肉就得要殺牛,所以素食的人才不吃肉,對吧!那麼,把香蕉從樹上拔下來,算不算殺香蕉?」

原來肉食主義者就是用這樣的荒謬邏輯,處理不願意面對的事情。他要吃肉,不顧醫學研究的事實,更無視血肉之軀的動物,在被宰殺之前的掙扎、恐懼和痛苦,而去牽扯香蕉。

人最不想面對的事,往往就是他們最需要面對的事。真相不會隨我們承受它的能力而改變。無肉不歡的飲食習慣,不僅只是個人喜不喜歡或健不健康的問題,而是事關生態破壞、空氣汙染、氣候變遷、地球存亡、人類未來前途何去何從的問題,更遑論現代人所提倡的人道與人性了。

五、蔡元培素食故事

民國初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是位素食者,北大教授問他:「為什麼吃素?」他回答:「因為我愛護動物,不忍心吃牠們的肉。」

北大教授說:「你愛護動物的生命,不吃牠們的肉,但植物也有生命呀,為什麼你厚此薄彼,不吃動物的肉,而吃植物呢?」

蔡元培笑笑說:「因為我的感情及於動物,所以我不吃動物的肉,如果哪一天我的感情及於植物,我也就不去吃植物了。」有人難以說之以理,但還可以動之以情吧!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這就是人人具有的同情心。

除了同情心外,智能是人類的另一特質,它會幫助人類作理性思考、客觀分析、正確判斷,是人類演化的重要遺產,也是人類之所以異於其他動物之處。只要啟動一點點人類智能的同理心和慈悲的利他心,就有可能改變正在急速惡化的地球危機和人類的未來。

六、霍金的真情見解

英國劍橋大學知名的物理學家,也是《時間簡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曾說,他自己是樂觀主義者,但面對地球資源的迅速消耗和溫室效應的氣候變遷,他也不得不悲觀地說:「地球目前在各方面所遭受到的威脅,讓我很難樂觀面對。」

因為他認為:「對我們而言,地球正在縮小當中。我們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消耗自然資源。氣候變遷正是我們送給地球的一份災難性的禮物。持續升高的溫度、兩極冰帽面積大量縮減、濫伐森林、人口過剩、疾病、戰爭、饑荒、水源短缺與瀕臨絕種動物等,這些都是可以解決,但卻又都是目前尚未解決的問題。」

他毫不諱言地說,人類工業化,不斷開礦採石、不斷燃燒石油、煤炭、油氣,淘空地球資源,尤其,為滿足人類的嗜肉需求,畜牧業者大量砍伐雨林,破壞生態,而飼養牛、羊、豬、鷄等動物所排放的氣體,加速了溫室效應,讓地球正在崩解。當人類把目光遙望浩瀚的宇宙,運用龐大的精力和經費探索星際和發展殺傷力更強大的軍備時,卻目光短小地忽視了人類因氣候變遷,地球資源的日愈枯竭所帶來的險境。

七、新冠病毒大哉教育

美國CNN超人氣評論員札卡瑞拉亞接受《遠見》雜誌獨家專訪時也表示:
「人類肆意而無序的發展,會付出代價。結果就是自然的反撲。氣候變遷、愈來愈多暴風,美國愈來愈多森林大火。二○二○年,美國燒掉超過五百萬公畝的土地,整個面積相當於麻州的八倍。在澳洲,焚燒面積更相當於美國的十倍大。

過去二十年間,我們遭遇到各類病毒,從愛滋、伊波拉、H1N2、豬流感、SARS、新冠病毒,這正是自然在示警,告訴人類不能再這樣下去了,病毒肆虐,正是因為我們破壞了太多棲地。

美國工廠化農場經營,問題愈來愈大,農場養殖依照特定基因選擇的動物,讓同樣的病毒從一隻雞跳到另外一隻雞,一直到第一萬隻雞,病毒毒性就變得更致命。這就像是在沒路的土地開賽車,而且還沒有保險,一定會出事。」

他又說:「我最擔心的莫過於新冠病毒還不是最糟的病毒,傳染力和致死率更高的病毒還沒有發生。從某個角度來看,新冠病毒帶來的疫情是警告,提醒我們有其他更合理的生活方式,這就是這場疫情最重要的一課。」

八、轉葷為素一念之間

可見得,從飲食的習慣和方式、雨林破壞、許多生物滅絕、氣候變遷、病毒侵襲、人體健康,到地球的永續以及人類的未來,一環扣著一環,一個因產生一個果,一個果又成為一個因,如此因果節節相連,循環不息,人類的前途處境確實令人堪憂。

決定地球永續與人類未來命運的關鍵,掌握在人類的一念之間。改變飲食習慣,推動蔬食,減少肉類攝取,重視生態,恢復雨林,回歸簡樸生活,減少資源浪費,讓已經生病的地球有充分的時間修養生息,才是正本清源之策,這也正是考驗著人類智慧。

作者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本文出自

水蓮

【本期封面】攝影/陳應欽
曾吃過清炒水蓮等料理的民眾,想必好奇那細長的水蓮菜,到底是蔬菜的哪個部位?又或者好奇水蓮在自然環境中的原來樣貌。市場裡的水蓮,有多達九成來自高雄美濃。採收水蓮得整天泡在水裡,一點都不輕鬆。近年來鄉村農業缺工嚴重,種植水蓮的農家,也面臨缺工的困境。圖為來自越南的新住民正在池中清洗與整理水蓮的細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