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月,很悶、很憂、很痛

疫情讓我們很悶,染疫者讓我們很憂,往生者讓我們很痛。醫界大老楊思標教授往生,和慈師父同天捨報,因緣不可思議,或許是約好同行吧!他們善與愛的漣漪正在不斷延伸與擴散,這是人生的價值,也是生命的意義,值得緬懷與景仰。

年五月很悶、很憂、很傷、很痛。

疫情一直籠罩全球,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各國紛紛淪陷,尤以印度、尼泊爾、巴西、墨西哥等國最嚴重,一向自認或被認為防疫模範生的台灣,也在五月中疫情忽然一路告急。

確診人數已逾萬人,因疫病逝人數截至六月二十日時也已五百多人,疫情僵持不下,疫苗爭議不斷,朝野爭論不休。

安逸慣了的百姓,一時之間惶恐不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頓時舉足無措。各縣市政府紛紛傳出確診病例後,開始祭出防疫措施,但疫情仍然不見趨緩。

教育部通令各級學校「停課不停學」,採網路教學,孩子不能再到學校上課嬉戲,上班族的中小學與幼兒園學生家長,蠟燭兩頭燒,慌亂了手腳。機關、公司行號,分流上班或在家上班;餐廳、旅館、賣場、夜市應聲黯然;小攤販、小生意、小商店更是雪上加霜。

政府當機立斷,宣布從疫情最嚴峻的北市與新北市開始,升級為警戒三級,短短幾天後,隨即宣布全國也進入三級警戒,從此台灣二千三百多萬人口人人自危,防疫調度顯得捉襟見肘,醫護人員日夜不休,忙著與病毒搏鬥,工作與心理壓力,千斤重擔,在病房穿梭。

疫情肆虐,死者何辜,家屬悲戚,醫界無奈,將心比心,我們要為逝者致哀,為家屬致意,為守護抗疫前線「與時間爭秒速度,和病毒拔生死河」的醫護人員致敬。希望你們在救人的同時,也能好好保護好自己。畢竟,在疫情告急中,你們才是阻擋病毒、挽救染疫者生命的上帝。

生命的仁者與勇者

疫情讓我們很悶,染疫者讓我們很憂,往生者讓我們很痛。就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五月二十六日這一天,我們永遠難忘的這一天,受慈濟人尊敬的德慈師父捨報往生了。消息傳出,令人震驚與哀傷,是我們心中的痛中之痛。

慈師父因病開刀,多次進出醫院,以八十八歲高齡,承受兩次重大手術,想撐過,確實不易,清楚的人,心裡有數。人世間生老病死,總會走到盡頭,但我們沒有想到慈師父的一生盡頭就是這一天。

在花東疫情風聲鶴唳之際,慈師父毅然辦理出院,讓出病房給更需要的病人,他總是這樣慈悲,這樣貼心,這樣能苦人之苦,用自己的病危,給別人一線生機,這就是生命的仁者與勇者,如果不是人間菩薩,誰能辦到?

轉回精舍的二、三天,病情看似穩定,探視他時,插著鼻胃管,氣色看似不錯,神情恬靜而自在,臉上總帶著一如往常的和藹,跟他閒聊家常,細說往事,講慈濟,雖不能語,眼神卻傳遞著一種無愧無悔的信息,手指輕輕微動,似乎告訴我們「菩薩道上,要精進直前。」

正當慶幸慈師父病情有所起色了,豈知,事隔兩天,噩耗傳來,心中一陣刺痛,雖然難受,但必須接受。這時我恍然大悟,精舍是慈師父永遠的家,師兄弟是他永遠的家人,回到精舍是要和這個家告別,要和所有家人告別,這是慈師父的真情濃意,他用身軀告訴慈濟家人什麼是瀟灑自在來去。疫情已經很憂、很悶、很慌了,慈師父的捨報,讓人痛上加痛、悶上加悶,緬懷與感傷,難以言喻。

讀書醫俗,行善淑世

慈師父是證嚴上人的大弟子,大上人三歲,早年跟隨上人,以佛心為己心、師志為己志,實踐著上人「為佛教,為眾生」的宏願。身為上人的大弟子,不僅自我惕勵要「依教奉行」,而且要身先士卒,矢志作為道場中大師兄的典範。

每天力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靜思精舍道風,他無怨無悔地帶領著當時為數屈指可數的師兄弟們,胼手胝足,出坡耕作,入室做工,自食其力,自力更生;農苦之餘,先後做了二十一種加工品,收到的微薄收入還要捐出部分,濟助貧病、弱勢、孤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叫累,不喊苦,晚間研讀經書,耕讀不輟,自得其樂。

上人對弟子教導一向嚴格,除了為弟子們講經說法、詮釋佛理之外,還要教導他們讀四書、背《論語》,涵融儒釋道,通達諸法,懂得為人處事的正確態度。慈師父雖然沒受過良好的正規教育,但是在佛法與上人的智慧法語薰陶下,養成了「讀書醫俗,行善淑世」的哲人風範。

他言語不多,但句句經典,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他勇於承擔的大丈夫相,看到他嚴謹而不失溫文爾雅的德香,誠正信實而不失通融的道風。慈師父待人誠懇而友善,親切的笑容,和善的身影,無疑是精舍中最美的一道風景線。

慈師父信受上人的教誨,慈濟草創初期,三甲地,四個人,犁地耕田、播種插秧、鋤草灌溉,一鋤一鐮,烈陽天,炙熱地,僧服斗笠,汗滴禾下,溼透衣衫。

收成只夠糊口,入晚夜黑,燭燈前,陋室中,趕早熬晚,針細粗活,只為由衷助人,「甘願做,歡喜受」,不喊苦,笑說福。慈悲的心,務實的行,用實踐品讀著人生的無常,感受著人間的苦寂,細撫著大地的友善,知曉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體會粒粒皆辛苦的珍貴,享受自食其力的美善與幸福。真參實作,修行人的深邃功夫在他身上展現無遺,可敬可佩。

粗茶淡飯,在艱難中,不忘濟貧教富。

為訪查個案,不辭辛勞,跋山涉水,不畏路途坎坷遙遠,跟隨上人一一到個案家訪視,傾聽他們訴說著人生的苦,關注他們朝不保夕的餓,找出貧病相依的因與果,不忍之心油然而生,節衣縮食,為濟貧,再苦也要苦自己,用誠摯的雙手給窮人奉上物資,用溫言暖語膚慰貧病的心靈,用慈悲打開他們的心門,用智慧解開他們深鎖的眉頭,作為上人的大弟子,知道什麼才是任重而道遠。

慈師父與上人的師徒之情,冥冥中自有緣分,互動間恬淡有清味,要求中有分寸,雖沒有太多的言辭,但以心傳心,默契十足。

當一滴燭淚落下

當慈師父捨報圓寂時,上人親自在慈師父的耳邊輕輕地說:「師徒之緣本來就是生生世世,五百年前師度徒,五百年後徒度師,你先走,去開路,師父後面若再去,還是同樣的方向,道路沒有偏差。」

上人還對他說:「千般情,萬般愛,要放下,這是自然法則,去了要快回來。師父也同樣啊,未來你會等我去,我去的時候,你會好好招呼我,我為你祝福。」

是的,上人常常告訴我們:「慈濟的菩薩道是圓的,勇猛精進,跑著跑著,就分不出誰先誰後了。」是不捨,也是期許,是上人對這位大弟子最後的叮嚀,也是最誠摯的祝福。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是孔子對他的學生顏回的讚歎。上人追憶昔時往事,時常提到慈師父像顏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弄,人不堪其憂,而慈師父不改其樂的賢者本色,修行到這種境界,何人能及?

慈濟歌選裡有一首極為感人的歌《當一滴燭淚落下來》,正足以說明慈師父此生付出的因緣。

人生如舞台,凡事心存感恩,愛惜和滿足,一切因緣生,因緣聚,因緣成。

人生如蠟燭,即使有心,也要點燃方能造福。

當一滴燭淚落下來,生又何嘗生,當一滴燭淚落下來,死又何曾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

今生的路,慈師父走完了,還有來生的路要慈師父去披荊斬棘,接引更多人走向慈悲利他的菩薩大道。他曾說過:「作為上人的第一代弟子要徹底犧牲。」這是悲壯的決心,無與倫比的信念,慈濟因上人第一代弟子的犧牲而壯闊,菩薩道上因為有你的親和而莊嚴。

慈師父的往生,是慈濟僧團一位巨星的殞落,也讓「慈師父講古」成了絕響。希望在未來的幾年裡,看見那個善良而笑口常開的孩童就是你,將來在充滿苦難、波濤洶湧的巨河裡,充當船師、大船師,接引苦難眾生,「度生死河,至涅槃岸」的行者。

另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是醫界大老楊思標教授往生了。他和慈師父同天捨報,因緣不可思議,或許是約好同行吧!

緬懷醫者風範

楊思標教授於一九二○年出生,享壽一百零二歲,曾任台大醫院院長、台大醫學院院長、慈濟護專(今慈濟科技大學)首任校長。他是台灣胸腔內科的權威醫師,一九八九年自台大醫學院退休後,隨即應證嚴上人的敦請,擔任甫建校的慈濟護理專科學校首任校長。

當楊思標教授答應上人接下慈濟護專第一任校長時,許多人都感到驚訝。一位台大醫學院院長,怎麼可能屈就接下地處花蓮的小小護理專科學校呢?楊思標教授卻雲淡風輕地微微一笑說,花蓮需要教育,東部原住民女孩需要一技之長,花蓮慈濟醫院需要護士,原鄉需要留住人才,這是證嚴上人的深謀遠慮與悲願,我當然要義無反顧,鼎力相助,世俗的名利不重要,重要的是:「做有意義的事。」

雖然楊思標教授擔任慈濟護專校長時間不長,但植下的深厚根基,已然成長茁壯,現在慈濟護專已卓然有成,改制為享譽海內外的慈濟科技大學了。

完成了上人的托付後,楊教授依然每週背起行囊來回花蓮與台北之間,將他擅長的胸腔內科專業,在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為教學與病患作出貢獻。有時我們會在火車站月台上,或在開往花蓮的列車裡,不期而遇,看到他那年逾九十的身軀,硬朗如昔,猶能背起背包行囊闊步而行的風采,除了羨慕,更多的是由衷的讚歎。

楊思標教授晚年對中醫情有獨鍾,力主中西醫合療,他說:「只要有益於病人,不應分西醫或中醫,各取優點,互補短長,能醫好病人的醫療,就是最好的醫療。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是證嚴法師的慈悲與心願,我們要竭盡所能幫他完成。」

想當年,花蓮慈濟醫院草創伊始,台大三位醫界名醫大老,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思標教授、台大醫院副院長杜思綿教授,以及同為副院長的曾文賓教授,三位醫界菁英匯聚,有志一同,應上人敦聘,用行動相挺。

楊思標教授扛起慈濟護專創校首任校長使命,杜思綿教授成了花蓮慈濟醫院的第一任院長,而曾文賓教授先擔任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後來接任院長,三位一代名醫,引來不少良醫與良護,競相到花蓮服務,翻轉了花蓮原本匱乏的醫護生態,經過數十年的耕耘,花蓮的醫護與教育,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花東已不再是醫療與教育的荒漠了。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名醫不死,只是凋零,他們為花蓮醫療教育所做的貢獻,慈濟人不會忘記,花蓮人不會忘記,受惠於他們的醫護學子不會忘記,歲月不會忘記,歷史也不會忘記。他們善與愛的漣漪正在不斷延伸與擴散,這是人生的價值,也是生命的意義,值得緬懷與景仰。

作者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本文出自

與病毒共存的日子

【本期封面】攝影/劉子正
雲林斗南火車站快篩站,為返鄉遊子篩檢。新冠病毒五月中以失控速度傳播,擴及全台,確診數與死亡數飆升。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一年多來,改變了全世界的日常。被譽為國際防疫模範生的台灣,曾以為可以安然「下莊」,卻在下半場,防疫神話破滅,病毒或威脅或改變了我們的生命、生計,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