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讓世界更美麗

感恩環保志工細膩的回收,讓資源能再循環利用,減輕大地的負擔。希望人人清淨在源頭,能將常識轉為智慧,與天地萬物共生息。若能如此,相信這個世間就是最平安和樂的菩薩清淨國土。

子《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一針見血,說出世道紛擾,人間難寧的根源。

天下人都各自擁有自己的審美標準與善行認知,而於此同時,彼此之間的認知標準又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所以張三認為美的,李四不見得完全同意;李四認為善的,張三不一定會全盤接受,於是有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分歧。

正因為美與善,只有相對的認知,沒有絕對的標準,所以大家在追求美善的同時,又哪裡會去深究「美之所以為美,善之所以為善」的道理呢?

也正因為美與善充滿著主觀認知,所以人與人之間,對於美善更需要彼此理解、尊重與包容。

只要無損別人利益,無害民風雅俗,就應容許「各美其美,各善其善」,不同文化才能蓬勃發展,不同生活方式才能繽紛燦爛。

西施捧心,東施效顰

人類生活離不開美與善,又各自擁有自己所認為的美與善,因此美與善不能強加於人,不論是「強己之美善,為他人之美善」或「強他人之美善,為己之美善」,這種非出於自覺的強加式美善,就不是真正的美善了。

西施是春秋末期越國的美女,患有先天性心絞痛,病發時,捧心顰眉,愈發顯得楚楚動人。同鄉有位名叫東施的女子看見了,覺得西施捧心顰眉的樣子很美,也依樣葫蘆地捧心顰眉,哪知道這種條件不具足的仿效,不僅沒有讓她原本的姿色加分而變得嬌美,反而凸顯她的造作而更顯醜陋,難怪會引來鄉民的一陣嘲諷。

這就是「西施捧心,東施效顰」的故事。說明「美」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但又不是固定而一成不變的條件。「美」,大多時候是率真而樸質的,不是僅靠模仿可以得來的。

邯鄲學步,舉步維艱

同樣,善沒有固定的善,必須因時、因地、因人、因事制宜才能成其為善。

戰國時期,燕國壽陵這地方的人,走路時雙腳八字朝外,像鴨子走路蹣跚搖晃,當地人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好。但卻有個年輕人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很優雅,決定前往邯鄲學步。

經千辛萬苦,他到了趙國邯鄲,在繁華的都城裡,看見邯鄲人走路的姿態,確實高貴優雅,於是開始模仿起邯鄲人走路的樣子。

儘管他一再的仔細地推敲邯鄲人走路時的擺手扭腰,用心地研究著每一步伐的細節動作,卻因為不斷地模仿著他們的走路方式,逐漸把自己外八字的走路姿態給忘了,而邯鄲人的走路樣子又學不來。

終究他是燕國的壽陵人,不是趙國的邯鄲人,新的走路姿態沒有學到,舊的走路方式卻已失去,變得舉步維艱,不知所措,連怎麼邁開步伐走路都無所適從了,最後只好四肢落地,爬著回燕國去了。這就是「邯鄲學步」的故事。

其實燕國壽陵人外八字的走路姿態,沒有什麼不好,當地人或許認為這樣才大氣、穩重,才顯得燕國壽陵人的豪邁本色;趙國邯鄲人認為走路衣袖微擺,慢步輕移,能凸顯文質彬彬、從容涵養的爾雅特色。一個重陽剛之氣,一個重陰柔之美,兩者沒有善與不善之分,只要彼此欣賞相互尊重,就會成就多元的走路文化。

覺悟到拋棄自己原有的本色,是妄自菲薄的,體認到刻意模仿他人的特質,是愚蠢盲目的,才能做好自己,活出自己的生命價值。否則,畫虎不成,就反類犬了。

美善需要質樸與真誠

「東施效顰」與「邯鄲學步」的故事聽起來有所誇張,但這種風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默默地發生著。西施因心痛捧心而顰,東施也無來由地跟著捧心而顰,「顰」的風氣就此產生了,如果眾人皆顰,就愈見顰之醜陋了。

燕人妄自菲薄,去趙國的邯鄲學步,學步的風氣一旦產生了,多元文化也就沒落了。果子熟透了要爛,鮮花開足了要謝,人到年紀大了要衰,這是自然的法則,新新生滅的宿命。

人類世界裡,不僅生存的法則,生活的方式與社會的風氣,也存在著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三理四相,理所當然,應與時俱進,知所學習,知所變革,才是永續發展的時勢所趨。

但是在變與不變、學與不學之間,存在著應變是否得宜、模仿是否需要、選擇是否正確等的諸多智慧。美與不美,善與不善,取決於心中的一念。一念美,看什麼都美;一念善,做什麼都善,動機與初衷,過程與結果,成了美善的重要因素。

從美的欣賞與善的作為,可看出一個人的修養;從社會風氣的良與莠,正與邪,可看出一個國家的盛與衰,強與弱。

美與善雖然沒有絕對的標準,但卻有普世的共同性,那是一種和諧的、自在的,合宜的,帶有豐富情感的悲憫與喜悅性。各民族,宗教,國家,社會,個人都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美善標準。所以,所有的美善都應該被尊重。尊重與包容,可以凝聚美善,免於純樸人性的潰散,可以讓世界更多元、更美麗、更璀燦。

作者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本文出自

淡水尋速

【本期封面】攝影/王靖婷
若紅毛城、老街與渡船頭是淡水傳統的代表,那麼捷運與輕軌可說就是淡水走入新時代的象徵。新建案如雨後春筍冒出,為了一個負擔的起、屬於自己的家,人們往都市邊緣遷移,每天匆忙移動在台北與淡水擁擠的路廊上,新的交通建設計畫被期盼解決堵塞,又被期望能吸引更多居民,但它們能通向更理想的都市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