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與實共構的寓言故事

從宏觀角度看,世界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可以共枯,也可以共榮。是枯是榮,人類可以作出正確的選擇,只要勇敢去除一己之私與一國之利。

一、這種勇敢算是勇敢嗎?

齊國有兩個喜歡誇耀自己勇敢的人,一個住在城東,一個住在城西。

一天兩個人不期而遇。

其中一個人說:「百般無聊,我們不如去喝點酒吧!」

另一個指著數步之遙的酒店說:「就到那間酒店喝如何?」

兩個人在酒店暢飲數巡後,其中一個說:「我們何不弄點肉來吃?」

另一個說:「你身上有肉,我身上也有肉,不如我們各自割下自己的肉,相互交換著吃!」

另一個人心想:「你有這樣的豪氣,我怎能示弱。」於是硬著頭皮,爽快答應了。

兩個人就這樣,強裝若無其事,面不改色地一一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相互交換,並蘸著豉醬吃了起來。為彰顯自己的勇敢,兩個人誰也不喊痛,誰也不卻步,直到血肉模糊而死。

這是《呂氏春秋》中講的一個寓言故事,是否真有其人其事,不得而知,但呂不韋想藉這個故事彰顯的是:「像這種愚蠢的勇敢,倒不如不要有。」

故事可能是虛構的,道理卻是正確的。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崇尚勇敢。「捨身取義」是一種勇敢;「奮不顧身」是一種勇敢;「敢於犧牲,永不認輸,永不放棄」也是一種勇敢。勇敢被戴上了的「勇於挺起脊梁,敢於鐵肩承擔」的冠冕。

古今中外英雄豪傑的傳奇故事中,都給予了「勇敢」的特質。但他們的勇敢不是「匹夫之勇」,不是「暴虎馮河之勇」,而是勇於給天下蒼生一個太平盛世的勇敢,給平民百姓一個正直公道的勇敢;給人世間一個和諧社會的勇敢。

好勇鬥狠不是真正的勇敢,黨同伐異也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敢。

只要反躬自省,確定這樣做是有利天下蒼生,就義無反顧地去做,才是真正的勇敢。

齊國的那兩位喜歡誇耀勇敢的人,他們所表現的勇敢,是毫無價值的匹夫之勇。他們只為博取「勇敢」的虛名,毫無意義地斷送生命,不僅愚蠢可笑,而且可憐可悲。

二、有時合作比勇敢重要

每個人都需要勇敢,但必須是有意義,有智慧的勇敢。

國家的領導人也都需要勇敢,那是「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敢!而不是為一己之利,為一黨之私的勇敢。

匹夫逞勇,是他自己的事;國家領導人逞勇,是一國老百姓的事。利與義之辨,就是「勇敢」真偽之辨。面對勇敢真偽的取捨,沒有人可以輕忽。

古籍《爾雅》中曾提到:西方有一種動物,名字叫比肩獸。牠的前腳像老鼠一樣短,後腳卻像兔子那樣長。走起路來,走慢了,前後腳就會互絆,走快了,就會跌倒。但牠經常找來甘草給常在一起的「岠虛」這種動物吃。「岠虛」的形狀像馬又像騾,跑起來既伶俐,又快捷。當比肩獸遇到危險或面臨災難時,岠虛就立刻揹起牠,迅速地逃離現場。

這兩種動物各有所短,也各有所長,兩者通力合作,取長補短,相互依存,同枯共榮,這是天下萬物的生存之道。

古代的這兩種卑微的動物,都懂得相互依存,通力合作的生存之道,難道人類就不懂?

三、人不能獨富 世界不能獨覇

當今世界,不論是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或國與國之間,都缺乏這種互相信賴、相互依靠、通力合作的共善共好作為。大家只為己謀,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導致衝突戰亂,世局不安。

一個人的富裕,是相對於別人的貧窮而言。當整個社會陷於貧窮,只有一個人富裕或極少數人富裕,那麼這個富裕的人,不是非常自私,就是非常自利。當眾人皆貧,唯己獨富時,不是霸道,就是剝削壓榨,財富過度集中,是一種病態的社會現象,也是引爆動盪不安的前兆。

如果一個國家的強盛,建基在別的國家的戰亂和貧窮落後上,如此的一國獨強,又何益於世界文明的進步,這樣無人匹敵的國家,必定毫無正義和包容的雅量,講究的一定是覇權。

遺憾的是,現在世界各地充滿你死我活的鬥爭,而且還方興未艾。再這樣發展下去,天下恐無寧日可言。世界不安了,獨富獨強豈能心安?鳥獸都知道合群的重要,難道人類果真不如禽獸?

老子《道德經》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這就是地球永續,人類薪火相傳的良方妙藥。

自然界,不論是宇宙的浩瀚,或微生物的渺小,它們都在有序的「無為而無不為」的運作著。它們因緣生,因緣滅,都日以繼夜地運用彼此的力量互相支撐。無視弱小的獨強或獨富,都會導致整體的失衡或失序而坍塌。

在浩瀚宇宙中,人類確實非常渺小,但在地球上,人類卻非常巨大。有些人可以大到讓某一物種生,讓某一物種滅。同樣的,也有某些強權,可以讓言聽計從的國家山河繼續美麗;也可以讓忤逆意旨的家國鄉土破碎;霸權集團可以選擇讓世界戰亂,也可以選擇讓世界和平。

從宏觀角度看,世界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可以共枯,也可以共榮。是枯是榮,人類可以作出正確的選擇,只要勇敢去除一己之私與一國之利。但在強權競逐的現在,在講究權力就是真理的今天,這又似乎是痴人說夢。

四、《艾子雜說》的故事

可惜世界各國的領導人,權勢在握,自認才智過人,以凌人之姿,處處指點江山,時時臧否人物,假公平正義之名,行一己私利之實;借自由民主之制,行一黨專政之治,順我者生,逆我者亡,機關算盡,奉承者都說英明,日後青史必說愚昧,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肉食者之智」。

《艾子雜說》有這麼一個故事,故事當然是虛構的,但含意卻值得玩味與深思。故事是這樣說的:

艾子的鄰居都是齊國見識淺薄的人。

一次,艾子聽見隔壁的兩個人在對話。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說:「我們和齊國的大官一樣都是人,為什麼他們總是比我們聰明,而我們又顯得非常愚笨呢?」

另外一個人回答說:「因為他們每天有肉吃,所以聰明。我們吃的都是蔬食淡飯,所以愚笨。」

「要不,我們不如把剛收成的糧食給賣了,用賣得的錢,買些肉吃它幾天試試。」

幾天後,艾子又聽見那兩人的對話。

一人說:「自從吃了肉以後,心裡清楚多了,遇事也變得聰明了。不僅人聰明了,還能探求事物的道理。」何以見得呢?只聽見另一人說:「沒有錯。我現在觀察到人走路時,為什麼腳總是向前邁進?因為如果向後伸出,豈不是要被後面的人踩到了嗎?」另外一個人也說:「我也發現人的鼻孔為什麼要向下?因為如果朝上,不就被雨水灌進去了嗎?」

他們說著說著,不禁高興地相互稱讚吃了肉之後果然變得更聰明了。艾子聽了,感嘆萬千地說:「難道肉食者的聰
明才智,果真如此這般嗎?」

這個故事裡所說的「肉食者」,指的是達官貴人,看似聰明,精於剖析事理,其實極為淺薄粗鄙,甚至愚昧可笑。難怪史書《左傳》會慨乎其言,總結地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五、艾森豪的包容雅量

艾森豪將軍曾有個參謀,經常與他意見相左,看法迥異。有一天,這位參謀決定請辭。艾森豪問他:「為什麼突然要辭職走人呢?」

參謀老實回答:「我和你經常意見不同,大概你不會喜歡我吧!與其等著被你開除,還不如知趣地早點另謀出路。」

艾森豪聽後很驚訝說:「你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如果我有個跟我意見一致的參謀,那麼我們兩人當中,不就有一個人是多出來的嗎!那還有什麼意義呢?」最後,艾森豪把參謀給勸留下來了。

一加一,不是為了等於一,或小於一;而是要為等於二,或大於二。

團隊的力量,不是數學題,而是彼此互助互補的激盪力。

中國人的造字頗奇妙, 「包容」的「容」,底下硬是加上了個大大的「口」字,彷彿叮嚀著世人:「要接納不同的意見,要接納不同的聲音,要接納不同的主張,不要只會杜絕眾口,否則將失去許多寶貴的觀點與見解。」

一個人能否成功,關鍵不在於是否有「征服別人」的力量,而在於是否有「容人的雅量」。理性、冷靜與包容是種涵養,也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對許多人來說,可能認為是唱高調,「知易行難」,真能做到嗎?如果我們能誠實地面對自己,經常自問:「我有辦法跳脫自以為是的框架嗎?我能接受別人從不同角度,對自己提出批評嗎?我能接受另一種不同思維的方案嗎?」

只要真誠的「一日三省吾身」,或許答案就會出現。

作者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本文出自

無竹令人俗

【本期封面】攝影/陳榮豐
海拔一千六百公尺的雲林石壁,竹林與柳杉林形成一片綠海,疏伐整地之後,一座以減量設計、環境美學理念實踐的竹森療園區優雅現身。過去我們把竹林當薪材使用,論斤秤兩,今日才發現竹林價值其實無形更勝有形。這一項由政府與民間合力促成的竹林活化創生計畫,為曾經荒廢的五百甲竹林鑲上一顆療癒的綠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