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人生的美感境界

科學日愈昌明、物質日趨豐富的現在,人們在電子媒體和智能網路無所不在的影響下,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態度,生存的方式,都發生了巨大改變。文學的涵養逐漸失寵,生活的藝術逐漸被忽視,美感正在從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快速流失中,這些正好是心靈愉悅的重要元素。

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把人生的三種境界,用宋朝三位傑出詞人的名句概括,王國維算是近代用宋詞界定人生境界的奇葩。

但他所引述三境界諸詞,文意隱晦,究竟何指?除王國維外,恐怕大多數人霧裡看花,少有理解,只能任由讀者各作解讀。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宋朝晏殊〈蝶戀花〉裡的詞。暫且不考據作品的出處和原意,直接從文字尋找蛛絲馬跡,這種境界似乎是一種頂著冷冽風霜,堅忍不拔,登高望遠,尋找人生出路的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柳永〈鳳棲梧〉的名句,從關鍵詞,可感悟那種念茲在茲,日夜不懈,戮力以赴,即使遇到艱難,也不輕言退怯的境界。

至於「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則出自辛棄疾〈青玉案〉。暗指白天朝思暮想,夢裡千尋萬覓,但歲月流金,人海茫茫,直到髮白鬢霜,才突然發現原來那人近在咫尺,就在燈火闌珊不遠的地方。

花開花謝,緣起緣滅,人過得再瀟洒,從空無而來,又隨空無而去,那是一種頓悟,頓悟人生無常,隨緣自在的境界。

人生境界,虛無飄渺,正如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的:「盛唐諸公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人生如詞話,境界之說,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在剎那的無常現實生活裡,只能苦中作樂,在各自的心靈裡找個停泊處。所以王國維才會說:「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其實,歷代文人用詩詞,寫人生境界的不少。如宋代蔣捷的〈虞美人.聽雨〉人生三境界: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的人生三境界,比起王國維,更寫實,更易懂,更讓人心有戚戚焉。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少年涉世不深,年少輕狂,憧憬著諸多浪漫美好的理想和夢想。大好的人生才剛開始,未經生活的波濤巨浪,青春正茂,意氣風發,帶著一身純真,登歌樓,聽雨聲,像詩一樣,幻想著人生大好美景就在眼前。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人到中年,已過大半輩子,體驗到生活的不易,旅程的艱難,不分晨昏雨晴,重責在肩,惶恐在抱,聽雨客舟的孤寂,江闊雲低的蒼涼,看見了西風斷雁,聽到了孤雁的鳴叫,「家事、國事、天下事」同時湧來;「家業、事業、立功業」忽焉而至,那又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心境。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人生歷盡滄桑,髮白鬢霜,進入晚年,時不我予了。曾經輕狂的少年,有過勞碌的壯年,來到孤寂的晚年,感慨萬千,多重的時空,不同歲月的人生,悲歡離合總是那樣無情,陳年往事像跑馬燈,不停地在腦海中浮現,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惆悵,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嘆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萬緣放下了,靜寂聽雨僧廬,人在紅塵,跳出紅塵,就任憑雨聲點滴到天明吧!那是一種走過才能看透的境界。

歌樓、客舟、僧廬,三種不同的場景,點出不同年齡,不同經歷,不同境遇的不同感悟,其中含藏著千絲萬縷的慨嘆。
辛棄疾亦有人生三境界: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少年、中年、老年各有不同的愁。少年不懂中年的愁,正如中年不懂老年的愁一樣,各年齡層有不同的愁緒。少年不是不識愁滋味,而是不識中年與老年人的愁緒,少年也有自我年齡的煩惱和憂愁。

其實「愁」不是件壞事,而是一種心靈的感受。

古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有著一種收穫的喜悅,又有一種即將冷冽冬天的憂鬱,心緒必需作些轉換。「為賦新詞強說愁」也好,「卻道天涼好個秋」也罷,各有辛酸苦辣,都值得再三回味。

禪宗也有三種不同境界:

青原惟信禪師對門人說: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後來參禪悟道,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第一種是一般凡人的境界,只信眼見為憑,不思真假虛實,不究萬物實相。

第二種境界是修行時洞見成壞空、生住異滅、生老病死的過程,帶些疑惑與否定,存疑和批判,是準備超凡入聖,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橋接境界。

第三種境界是從此岸到彼岸,經過反覆驗證,洞悉事物的本質實相,了解「緣起性空」的自然法則,了悟萬物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在心靈上找到了休歇處,擺脫俗世因緣的羈絆,見山依然是山,見水依然是是水,山已不是原來的山,水已不是原來的水。知道「常即是無常,無常即是常」,懂得新新生滅,代謝不住,「真空妙有」的真諦,被束縛的執念得到大解脫,生命不再被別人定義,感受到原來人生可以過得這麼灑脫,生活可以這麼大自在,心中篤定,疑惑頓除,詩樣的境界自來。

不論是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還是蔣捷、辛棄疾或青原惟信禪師的悟道境界,都建立在美感的基礎上,有美感,自成高格。

美感,包括求真、求善與求美。美感是真善美的總和,需要正念、善念和適時的轉念。

遺憾的是,在科學日愈昌明、物質日趨豐富的現在,人們在電子媒體和智能網路無所不在的影響下,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態度,生存的方式,都發生了巨大改變。文學的涵養逐漸失寵,生活的藝術逐漸被忽視,美感正在從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快速流失中,這些正好是心靈愉悅的重要元素。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如果有美學的涵養,再悲壯、再傷感、再孤寂、再蒼涼,都可以笑看人生,正向對待。因為都有它的美,它的善與真。有了美感,就懂得轉念與欣賞。

研究文藝心理學的美學專家朱光潛認為,生活應該藝術化。也只有生活藝術化,人生才能擺脫愁苦、悲憤和抑鬱的牢籠,正向面對難得的人生。

境界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是理性和感性的內化。閱讀和靜思是心靈的內化的起點。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曾寫下「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手掌握無限,剎那即永恆」,中國禪宗也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說法。世界就是一粒沙,如來就在一片樹葉上,一朶花可以是天堂。

人生美學無他,境界而已。境界何物?涵養而已。涵養何來?閱讀、正念和欣賞而已。

作者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本文出自

黃裳鳳蝶

【本期封面】攝影/林柏昌
黃裳鳳蝶是台灣特有亞種,以屏東墾丁,尤其港口溪村以南到鵝鑾鼻為主要棲地。牠很美、是全台灣島最大的蝶,飛得特別高,最愛訪花海檬果、火筒樹、龍船花等紅紫色蜜源植物,但黃裳鳳蝶不好拍攝,自由生態工作者林柏昌由成功高中生物社啟蒙,即投入生態觀察教育三十年,能拍到這幀雄蝶高飛畫面誠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