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北回賀慈濟村的艾家

歷史有時候總是講不清,甚至以訛傳訛就成為正史。大動亂時代,就有數不清的小型悲喜劇,艾家只是其中的典型。看懂了時代,就看懂了泰難民的悲喜劇與艾家的故事。

一、永懷艾新伯

艾新伯離開人世已經多年了,但每次踏上泰北的土地,腦海中總有他的身影,那可能是一種累生帶來的緣份,才能如此牽記。

認識艾新伯已經有二十七年,其實他的真實名字叫艾福雲,新柏是他的小名,過去不知道,都以為他叫艾新伯,這次聽他大兒子艾順昌談及才知道。

那年慈濟三年扶困計畫伊始(一九九五年),決定在回賀村幫山區難民興建慈濟村。艾新伯當時約莫三十來歲,參與並見證了五十六戶的整村重建,以及之後的榮景。

工程於一九九五年三月起建,同年六月竣工,回賀村從錯落零亂的破舊茅屋,變成有水有電,水泥鋪地,道路井然有秩的典型社區,每戶屋簷瓦蓋,可以當作長久安身立命的家。

新村落成後,慈濟又贈予數萬株茶苗,並由農業專家林阿田負責培訓講習,講義由林阿田親筆所寫,一字一句都刻入為翻轉亞細亞孤兒命運的愛心。為了幫助理解,林專家還手繪各種操作圖形,用心良苦,讓人尊敬。

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泰北難民既然受困山巔壑谷,必須靠種植為生,農業技術講習才能幫助他們找到生機,走出困境。

慈濟在三年扶困計畫中,舉辦了無數次講習,有較長時間的三、五天,集中種子講習,地區鄰近各難民村都可以選派人員參加,學成之後,回到村裡,負有教導村民如何農耕的使命。

講習採用的方法必須速成,所以實作重於理論。難民村的村民教育程度不高,但肯日晒淋雨,肯耕肯拼,只要一技在身,再艱難的環境都可以活出像個陶淵明。

二、不忘林阿田

對泰北難民村農業的貢獻,不得不提到林阿田,一個非常俗氣的名字,帶有鄉土的味道,連講話的用詞語氣,都有十足的人間煙火味。他在泰北工作多年,和難民村都有朋友般的交情,所以他的團隊在哪裡都能暢行無阻。他親自到各難民村教導村民如何將荒地開墾成梯田、如何將梯田種植成茶園,果園和菜園。

由於泰北山區,不論海拔高度和氣溫的適宜性,都是種茶和水果的有利條件,所以我們在泰北山區極力推廣。

此後種茶,製茶蔚為風潮,滿山滿谷的茶園成為泰北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曾經承包回賀慈濟村建設工程的李秉權,當時經營小型茶廠,卻能抓住機緣,趁勢而起不斷發展。雖然他英年早逝,但他的子女卻能克紹箕裘。

多角化經營與創新研發,各種茶飲、茶點、茶食琳琅滿目,站在翠峰茶園的觀景台上,點一杯綠茶,配上一份茶點,清風徐來,放眼滿山翠谷的綠,晴空萬里的藍,頓時心曠神怡,不禁想起了李秉權,當年承建回賀慈濟村的夥伴。

三、回賀村追根溯源

一九九五年泰北回賀慈濟村重建當時,村長是艾福順,艾新伯擔任青年會長。他們是兄弟,但不是親兄弟。故事說起來有點長,也有一點複雜,但不是很複雜。簡單地說,艾福順的本名叫李元忠,父親叫李萬有,因為小時候體弱多病,依民間習俗,必須給他人當兒子,依別人的姓,才可逃過厄運。就這樣,他成為當時擔任軍醫艾大明的兒子,並改名為艾福順。

而艾大明是艾新伯的親生父親,其實艾新伯的原名叫艾福雲,新伯是他的小名,於是艾福順就成為艾福雲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

艾福順的親兄弟叫李老章,他是慈濟尚未重建回賀村之前的村長。李老章回憶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共內戰方殷,風雲詭譎,硝煙多變,國民黨軍隊在各地節節敗退,不少反對共產黨的百姓,隨著國民黨的軍隊退入滇緬山區,再由滇緬山區進出泰緬邊界。

他說:在十七歲那年,他背著體弱多病的九歲弟弟李元忠(也就是艾福順)走過崇山峻嶺,經過十天才來到回賀。而艾福雲(也就艾新伯)則是跟著父親艾大明先到美斯樂芒岡村。過了兩年,艾新伯才落戶回賀村。

艾新伯誠懇老實,在艾福順之後獲選為村長,服務村民十餘年。在擔任村長的期間,知道茶葉是泰北未來的「茶金」,不僅是村民的命脈,也是脫貧的一道光。

他和慈濟結上很好的緣,配合慈濟三年扶困計畫以及計畫完成之後的許多年,不管助學教育,定期物資發放,他無不有求必應,全力支援,回賀慈濟村所以讓人念念不忘,永續發展,都有他摻和的汗水和貢獻。

四、村長不是好差事

直到他往生的前幾年,還為村民請命,再向慈濟要求捐贈十萬株阿薩姆茶苗與一千五百到二千公斤的茶種子,讓村民再用力推廣。現在每年茶葉是村民每年的重要收入來源。

重視華語教育,是他一生的願望。在回賀慈濟村,設有華語學校,聘請華語老師,提供村內孩童在泰國小學下課後,利用傍晚的一、二個小時,以及週六、週日全天,學習華語。希望孩子長大後要飲水思源,知道什麼是故鄉,什麼是他鄉,自己的歷史文化不能忘。

一直到十年前,艾新伯年紀大了,健康也走下坡了,覺得自己再也不能勝任村長的工作,這個時候,他的大兒子艾順昌站出來了,義無反顧的挑起村長的重擔。

當時艾順昌原本在曼谷有一分穩定的工作,從來沒有返回泰北山區的打算,但為回賀村民設想,也為艾新伯的願望,他毅然辭去曼谷的工作,返回家鄉並獲選接任村長。

五、傻子才願意回泰北

對年輕的艾順昌來說,這可能是他人生的交叉線,留在曼谷,或回到回賀山區,人生命運當然不一樣。但他沒有多想,他只記得他父親艾新伯常掛在嘴邊的「服務村民,捨我其誰」的使命感。

明知偏鄉苦,為什麼偏往偏鄉行?他說:現在回賀村的年輕人都出外打工,留下來的不是老弱的,就是幼小的,如何照顧好老和幼,村長責任重大。名義是村長,實際是苦差,工作辛苦,待遇微薄,年長的人無法勝任,年輕的人又不願意低就,我不做,誰來做?如果村民群龍無首,回賀村又將何去何從?在這艱難的時刻,艾家不做,誰來做?總不能讓我父親的努力和願望付諸東流。

他回憶剛接任村長時,村裡的大大小小事,都要他來處理。每天就像身上背著一塊大石頭,既沉重,又要邁力往前走,這才讓他體會到什麼叫辛勞。

新官上任,他首先是解決聯外道路的拓寬,其次是架設通訊互聯網的通暢,再就是村中孩子教育深化,和全力解決部分村民尚未獲得身分的問題。

這些問題,每一項都挑戰。但他說:「既然在其位了,就要謀其政。」現在道路拓寬了,互聯網暢通了,孩童可以受到常規教育了,村民的身分問題也大多解決了,足以告慰三年前往生的父親了。他也獲得泰國政府頒發的最佳村長獎。接下來,他的使命就是讓回賀村繁榮起來,號召年輕人返鄉,讓回賀村成為見證歷史的景點。

艾新伯育有子女九人,六男三女,都跟慈濟結下很好的緣份。其中有六位艾家子女、孫輩,不辭路途迢遙,從清萊省的回賀山區到清邁省的芳縣,跨省跨縣,就讀清邁慈濟學校。

六、懂得感恩的女孩返鄉了

最小的女兒艾順琴清邁慈濟學校高中畢業後,獲得慈濟基金會提供的公費生名額,來台就讀慈濟大學。

她從小就立志要當老師,要在泰國推動華語教學,慈大東語系中文組畢業後,她回到泰北擔任清邁慈濟學校的華語老師。年紀輕輕,有目標、有方向,走自己想要走的路,確實難能可貴。教學僅只有兩年經驗,卻已能獨當一面,頗有大將之風,是值得造就的人才。

做為受惠於慈濟的泰北偏鄉孩子,艾順琴還有一個心願,那就是將來要在回賀慈濟村設立慈濟紀念舘,要讓整村的子弟,不管現在的,或未來的,都要永遠記得慈濟一直以來無私的付出和貢獻,翻轉了偏鄉窮鄉孩子的命運。這分恩情,是她父親艾新伯生前念念不忘,身為艾新伯的女兒,她必須讓父親的願望實現,何況這是一大因緣,也是歷史的保持和見證。

由於生活安定了,年輕人又能受到較好的教育了,整個回賀慈濟村更具生命力和活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雖然不少,但是回饋家鄉的熱情不減。不論留在當地創業,或者遠赴他省工作,甚至飄洋海外,他們大都卓然有成,也都能用回饋替代鄉愁。村內有泰國小學,有中文學校,孩子上完泰文正規學校,下課後又上華語學校,有了中泰英三語能力,成為他們就業或創業的巨大優勢。現在回賀慈濟村,幾乎家家有摩托車、汽車、電視機、洗衣機,手機更不必說,相當普及,就連小學生都幾乎人手一機,生活的改善已非當年可比。

七、莫忘那一人、那一念

艾新伯已於三年前因病往生,但他一脈傳承的子女兒孫目前已有三十六人,下一代人的繁衍勢不可擋,預期將來還會更多的子子孫孫,成為艾家的中流砥柱。

艾家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不論在咫尺,或在天涯,都有密切的連結和強大的凝聚力,這是艾新伯在世時營造形成的家風。父親雖已經往生,但長兄為父,艾順昌還是凝聚著整個家族的向心。他們不論誰開設商店或公司,都以9pm為名,意思是「九個兄弟姐妹的艾家」,彰顯整個家族榮辱與共、相互扶持的決心。這不僅是親情,也是孝心,他們用行動,告慰父親於九泉之下。

大哥艾順昌擔任村長,守著家鄉,有傑出表現。四弟艾順康在市區開了一間規模不小的超商,旁邊還經營咖啡店,既現代化又不失特色,頗受消費者青睞和好評。

歷史有時候總是講不清,甚至以訛傳訛就成為正史。大動亂時代,就有數不清的小型悲喜劇,艾家只是其中的典型。看懂了時代,就看懂了泰難民的悲喜劇與艾家的故事。

相逢就是有緣,難得和他們幾位兄弟姐妹相聚,一起拍個照留作紀念。拍完照又各奔西東,為開創各自的前程努力,何時再見無期,相互祝福一番,揮手告別,他們高興,我們也高興,但願泰北慈濟回賀村的艾家,人人一帆風順!心想事成!也希望他們世世代代,莫忘那一村、那一人、那一念!

作者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本文出自

北海道

【本期封面】攝影/安藤誠
彷彿凝視著鏡頭的北海道赤狐,是北海道的代表動物之一,從下巴到腹部長著白色體毛,耳朵內側及腳踝為黑色體毛。鏡頭後的攝影師安藤誠,長居北海道東部的鶴居村,是「亞洲最佳自然攝影」大獎常勝軍,也是北海道政府認證的專業戶外嚮導,帶領旅人深入觀察生態樣貌,並且學習守護這些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