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蘭經手抄本 歷百千劫 巧手復舊

一本五百年前手抄的古蘭經,血淚斑駁,遭蟲柱、被水淹,還歷經火劫。圖書修復師徐美文正用鑷子、典具紙一吋吋修補,耗工兩年餘,還五百頁阿拉講述的聖經本來面目。

圖書修復師徐美文正用鑷子、典具紙一吋吋修補,耗工兩年餘,還五百頁阿拉講述的聖經本來面目。(攝影/劉子正)
圖書修復師徐美文正用鑷子、典具紙一吋吋修補,耗工兩年餘,還五百頁阿拉講述的聖經本來面目。(攝影/劉子正)

應該是我看過最古老的一本書,這書上無論是蟲咬痕跡或是破損跡象,都是集結各種書籍的病態。

透過筆跡及書頁裡留下的訊息推斷,應該是在西元十五世紀至十六世紀間,由十個人接續抄寫而成,因此,紙張的年代、顏色也不一致,對修復來說是個挑戰。」臺灣圖書醫院書籍修復師徐美文,正低頭檢視極有可能是五百多年前的手抄古蘭經。這本古蘭經皮革裝訂,封面硬化、與書身已分離,同時歷經火燒、水淹土埋與蟲損,書頁裡疑似有血跡、霉斑、泥土、花瓣、毛髮、植物種子以及蟲糞等痕跡。

這本古蘭經的封面和封底各有兩個大洞(左圖提供/大愛電視節目部),專家猜測牛皮製的封面原本鑲有寶石,但經歷戰爭和各種天災人禍,寶石剝離,封面只剩大洞,且牛皮硬化裂化(右圖提供/臺灣圖書館)。
翻開內頁也斑駁不堪,露出麻纖維(左圖提供/臺灣圖書館),扉頁之間縫線斷裂,寄居三種不同的書蟲,還夾著看似昆蟲翅膀,後來證實是花瓣(右圖提供/大愛電視節目部)。在修復師眼中,它集所有病態於一身,猶如重症病患。古蘭經共五百法條,主要故事與猶太教舊約、基督教新約聖經類同。

初步檢視,百年古蘭經至少存有三種書蟲,必須置放至低氧除蟲箱進行一週的除蟲,接著得再次檢視古蘭經,徐美文以不破壞書本、紙張結構為原則,用軟毛刷一頁一頁的清潔,再將五百多頁的手抄古蘭經重新編碼,然後將封面與書身分離,再次透過橡皮擦及橡皮粉進行乾式清潔,每一道工序都很費時,徐美文說:「精細修補就是得要花這麼多的時間,因為你少了一個步驟,對古蘭經來說都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修復古蘭經時要一步步來,先將古籍放入低氧除蟲箱一週時間,灌注99.9%的氮氣,徹底除蟲。(圖片提供/大愛電視節目部)
分離書皮書身,將書頁重新編號,用軟毛刷一一刷除異物(左圖),接著用橡皮擦順時鐘打著圈做乾式清潔(右圖)。(圖片提供/大愛電視節目部)

精細修補 還書本色

徐美文曾經有修復西式裝幀古籍的經驗,但是修復將近五百年的古籍這是第一次。將古蘭經拆解後,如何還原成最接近百年古蘭經的本來面貌,徐美文按部就班地在古蘭經中尋找蛛絲馬跡。

因此,徐美文將書頁間的昆蟲、排遺、植物,以及紙張材質取出,透過顯微鏡仔細比對。其實,修復過程中,科學檢視相當重要,徐美文與修復團隊將古蘭經檢出的三種紙張,在顯微鏡下發現,紙張的纖維長度相當長。

流傳數百年的古蘭經手抄本,輾轉自台灣穆斯林胡家人手中公諸於世,斑駁的麻紙上看得出不同筆跡與深淺不一的墨色,有蟲蛀洞、有汙漬。(攝影/劉子正)

擁有十五年文物修復經驗的徐美文,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博士,投身「紙張」研究多年,對於紙張的歷史瞭若指掌,她說:「中東的造紙技術是從唐朝傳過去,那時,大食帝國(阿拉伯帝國)從唐朝擄獲一批專業的造紙匠人到阿拉伯世界,由於中國紙張歷代造紙纖維不同,唐代使用麻纖維及楮皮纖維製成,但是阿拉伯世界樹木生長不佳,以樹皮纖維造紙較罕見。因此阿拉伯人所造的紙張是使用破布及大繩頭中的麻纖維,在十五、十六世紀造紙原料大概有麻紙、楮皮紙等,我們推斷這本古蘭
經所使用的紙張是麻紙。」

透明柔細的典具紙很適合修復雙面印刷或抄寫書,徐美文想方設法從日本高價購進。(圖片提供/臺灣圖書館)
由於古書每頁的顏色、紙質都有些不同,因此要染成原本舊的感覺,得嘗試調色。(左圖/臺灣圖書館;右圖/大愛電視節目部)

紙,是修復書籍的基本功,總算推斷百年古蘭經紙質,但卻遲遲找不到現代類似的紙質,圖書醫院曾經找出老舊楮皮嘗試補洞,但是搭黏之下與古蘭經的紙張並不合適,甚至找了多家的造紙廠也製作不出類似紙質,徐美文忽然想到,她曾經購入一款麻紙,而且就在國立臺灣圖書館的倉庫裡。

最後終於在自家的倉庫裡找到與百年古蘭經紙質、厚薄度,以及年代相仿的日本麻紙。徐美文說:「因為麻紙的顏色很白,古蘭經書頁的紙色深淺不一,所以我們要想辦法染成舊舊的感覺。」秉持臺灣圖書醫院修舊如舊的理念,徐美文決定自行調製染料替麻紙進行染色。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本文出自

古蘭經修復

【本期封面】攝影/鄭映航
三年前,穆斯林慈濟志工胡光中將一本珍藏的古蘭經手抄本呈送給證嚴法師,證實是十五、十六世紀,至少十人接力抄寫。泛黃且脆化的書頁裡有血跡、有水痕、有霉漬,還被蟲蛀,甚至還有火燒的炭黑。兩年多來修復師鍥而不捨的努力,修復一頁就如裱一幅畫般吋吋講究,跨宗教對文化的尊重與珍惜盡在還古蘭經本來面目的歷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