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鷹 瀕危的部落文化守護神

熊鷹是台灣最壯碩的大型森林性猛禽,因其與百步蛇紋相似的羽毛斑紋,以及神祕、威武、可敬卻不容侵犯的氣質,深受南部排灣族與魯凱族人推崇,編入起源神話。但也因羽色珍貴,熊鷹的生存難題也更顯複雜。

熊鷹是台灣最壯碩的大型森林性猛禽,因其與百步蛇紋相似的羽毛斑紋,以及神祕、威武、可敬卻不容侵犯的氣質。(攝影/黃永坤)
熊鷹是台灣最壯碩的大型森林性猛禽,因其與百步蛇紋相似的羽毛斑紋,以及神祕、威武、可敬卻不容侵犯的氣質。(攝影/黃永坤)

屏東泰武鄉,一場充滿喜慶的原住民婚禮。幸福洋溢的新人身著傳統服飾,歡欣迎接人生重要的日子。來自佳興部落傳統領袖家族的排灣族新娘頭冠上插滿羽飾,阿美族的新郎頭上也有象徵尊貴身分的長羽毛,正式加入這個傳統領袖家族。

在排灣族傳統婚禮,新人頭上配戴的羽飾不但代表雙方結親的誠意與祝福,也有婚禮正當性的意思。而這場婚禮更受眾人注目的原因,是新人配戴的並非傳統使用的真鷹羽,而是工藝創作的仿真羽毛。

新娘的表姊,佳興部落Djakudjakuc家族的現任傳統領袖沈文伶回憶起二○一九的這一天還是滿滿感動。除了開心婚禮溫馨盛重,她更感謝家族中有了第一對使用仿真羽毛的新人,讓婚禮祝福的不只是地上歡騰的人們,還有天上飛翔的熊鷹。

壯碩威武的山林熊鷹

台灣最壯碩的森林型猛禽是熊鷹(Mountain Hawk-eagle, 學名:Nisaetus nipalensis) , 這個名字從日本名Kumataka(クマタカ)轉譯而來,台灣襲用;牠也被稱為赫氏角鷹,得名於牠頭頂的角狀小冠羽。

熊鷹是森林性猛禽,一般人難睹其霸氣鷹姿。(攝影/邱嘉德)

熊鷹有多「熊」?台灣常見的大型森林性猛禽還有林鵰與大冠鷲。三種猛禽身長差不多,但若論翼展,大冠鷲展翼輕輕鬆鬆便長於一百六十公分,林鵰更是可逼近一百八十公分;而熊鷹展翼,達到一百六十公分長就算高於平均水準。論重量,林鵰與大冠鷲多落在一.五公斤左右,而熊鷹的雌鷹約莫三公斤,雄鷹二公斤,體型制霸、格外威武。因猛禽最多可抓取比自己重近兩倍的獵物,熊鷹帶回巢內育雛的食物,除常見的飛鼠、松鼠,鷹爪有力,連台灣獼猴、山羌都時有所見。

長年研究台灣猛禽的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所教授孫元勳指出,與常盤旋於天的林鵰和大冠鷲相比,壯碩的熊鷹覓食格外節省體力,牠的戰術常是「等待、瞄準、伏擊」。

二○二○年,孫元勳在玉山國家公園觀察記錄,熊鷹每日飛行不超過一小時,對比林鵰每日可飛到四小時而言,真的比較「不愛動」,而這也加重了牠的神祕色彩:輕易看不見蹤跡。即使是賞鳥界達人,要看到生性隱密、保護色完整,並可棲息在陡峭的邊坡巨木上,偏離人類生活環境甚遠的熊鷹,也很靠運氣。

但也有人愛其神祕、威猛、高貴的姿態,與牠建立起累世累代的熟悉感。

背負轉生使命的部落文化守護神

熊鷹與南部的原住民族淵源不淺,尤其是屏東、高雄、台東一帶的排灣與魯凱族。牠們有自己的排灣族名(qadis/adis)與魯凱族名(alisi),在這兩個原住民族中,牠們被編入起源故事,被賦予近乎守護神的位階,巡視與守衛部落領地。

「人死了以後就會變成百步蛇,當百步蛇成長肥大到某個程度,牠的形體會縮短,並會發出聲音,會吹sese-se的口哨聲。等到停止吹口哨後, 牠會發出qapqap-qap的聲音,也就在這段時期,牠漸漸地生出羽翅,然後再長出尾羽,最後變成熊鷹。飛上天空牠就改發piu-piu-piu的聲音。我們的這位神靈可能就這樣升上去了。這是創始以來就代代相傳的真實傳說。」

已故的人類學者胡台麗曾長期走訪屏東的排灣族部落,上述段落出自於《排灣文化的詮釋》一書,記錄了來義鄉古樓村排灣族人的「真實傳說」,關於排灣族、百步蛇、熊鷹間代代轉生的故事。

百步蛇與熊鷹互為轉生的「證據」,就是遍布百步蛇身標誌性的三角紋樣,也像是熊鷹亞成鳥(一到三曆年) 羽毛上,黑白交錯的三角紋樣,據稱三角紋樣愈多枚則愈尊貴。魯凱族也有百步蛇蛻變為熊鷹的故事,部落裡咸流傳百步蛇是部落的守護神,飛到天空成為熊鷹,視野開闊的守望部落,巡視下的土地皆是領袖的獵場。

百步蛇圖騰,在排灣與魯凱部落地位至高;而熊鷹亞成鳥羽色與百步蛇紋相似的三角紋樣也讓牠有靈鳥、聖鳥的地位,直到熊鷹成鳥後,三角紋樣逐漸轉變為橫條紋,就失去了神話色彩。

既然尊貴,熊鷹亞成鳥的羽毛就不是一介凡人「配得上」的裝飾了。

排灣與魯凱族傳統視其為保護神,貴族以上階級結婚時會配戴熊鷹羽飾,因支持保育,佳興部落的貴族Veneng結婚時配戴仿羽出場。(圖片提供/沈文伶)

基本上,熊鷹羽毛只有排灣與魯凱族最高領袖才有資格配戴,象徵土地、山川與部落的管理權。經最高領袖認可的勇士與為部落做出重大貢獻的平民,也可被授權配戴,但其配戴權不能世襲。

另外,熊鷹羽毛還會在領袖或貴族的婚聘場合使用,以表隆重。

熊鷹地位崇高,傳統獵人極少將牠視為主要獵物。獵人會撿自然脫換的落羽進貢給領袖,或是抓到後,拔掉最長的羽毛獻給領袖便放飛。又或是真的獵殺到熊鷹,則需透過部落靈媒進行相應的慰靈儀式,否則將為村裡帶來厄運。

羽毛珍貴,但不濫取。得到的過程、使用的方式、時機,誰被授權配戴、可配戴幾根,每個部落家族皆有規範;熊鷹之羽不只象徵權力,還有與之緊密結合、應在部落裡承擔的職責與義務。

沈文伶清楚記得兒時曾看到獵人將落羽進貢給長輩,但「熊鷹傳說每個部落的版本都不太一樣。」她調皮地莞爾一笑,最常聽到的是曾祖父對晚輩告誡,不要出門亂跑啊,強壯的熊鷹會飛下來把孩子抓走。

「雖然只是遠遠看牠飛過去,但心底總會升起一股敬畏。」她說。

熊鷹壯碩,連台灣獼猴都難逃其鷹爪一抓,也能扮演稱職的森林生態平衡角色。(攝影/黃筠傑)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本文出自

古蘭經修復

【本期封面】攝影/鄭映航
三年前,穆斯林慈濟志工胡光中將一本珍藏的古蘭經手抄本呈送給證嚴法師,證實是十五、十六世紀,至少十人接力抄寫。泛黃且脆化的書頁裡有血跡、有水痕、有霉漬,還被蟲蛀,甚至還有火燒的炭黑。兩年多來修復師鍥而不捨的努力,修復一頁就如裱一幅畫般吋吋講究,跨宗教對文化的尊重與珍惜盡在還古蘭經本來面目的歷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