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生命價值,活出人生意義

人生短暫,分秒正在老去。人生難得今已得,即使生命只在剎那互換間,也應活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生如寄,猶記當年稚童嬉戲,一轉身就是銀絲白鬚。人生短暫,分秒正在老去。

從呱呱哭聲,空手而來,到最後喘息,空手而去。人生難得今已得,即使生命只在剎那互換間,也應活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那些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做過的事、愛過的人、喜歡過的東西、欣賞過的風景,都在潛移默化中,勾勒我們雅俗的一生。

縱然人生有風雨陰晴、有荊棘坦途、有烈日樹蔭,芸芸眾生,我們依然是吮食著人間煙火的平凡人。空過生命,厚實生命,不同的選擇,不同的人生。

生命有長有短,價值有輕有重。付出必有收穫,絕對的付出,有絕對的收穫。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可以選擇放曠利他,直到一無所有。

儘管世人百般索求,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其餘盡歸天地蒼生。揮揮手,瀟灑走,能饒人處且饒人,能放手處且放手。生命共同體,任何人都不能是體系的破口。人類的前途,世界的永續,地球的未來,都不能缺少任何一個盡責的你和我。

慈悲是遠航的帆,善行是前進的槳,智慧領引著方向,汪洋中有烈日、有海浪、有孤寂、有黑暗,但仍然有浩瀚的繁星陪伴,雨過天晴,可看見一路清澈湛藍的希望。

在人生從此岸到彼岸的渡船上,要活出像個有經驗的水手,用愛歌唱,用善欣賞,用寬容的心活出詩樣的文章。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不就是在求個潤澤蒼生,心安自在;求個社會共好,和諧無爭;求個放曠通達,善惡分明。

十世紀初,唐末五代(九○四年至九七六年)時局動盪,永明延壽禪師隱世不離世,脫塵不離塵,與山林為伍,卻心繫蒼生。有《山居詩》云:

達來何處更追尋,放曠誰論古與今。
風帶泉聲流谷口,雲和山影落潭心。
資身自有衣中寶,濟世誰藏室內金。
策杖偶來林下坐,鳥聲相和唱圓音。

永明延壽禪師俗姓王,名延壽,字沖元,號抱一子,錢塘人,為法眼宗三祖,又被後世淨土宗推崇為淨土宗八祖,是位禪淨兼修的高僧。

歷史上,每一位高僧都有一個傳奇,每個傳奇都有非凡的意義。《宋高僧傳》延壽禪師「其性純直,口無二言,誦徹《法華經》,聲不輟響。」

《景德傳燈錄》也記載:「總角之歲,歸心佛乘。既冠,不茹葷,日唯一食。持《法華經》,七行俱下。才六旬,悉能誦之,感群羊跪聽。」意思是說:延壽禪師從小心儀佛門,出家後持戒甚嚴,不沾葷食,每天一餐,精誦《法華經》,通徹經文中字裡行間的精華妙意。他天生穎慧,能一目七行,六十天就能背誦整部經文,講經時羊群都來跪聽。

有關永明延壽禪師的傳奇故事不勝枚舉,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年代久遠,已難考證,也不必考證。但他的一生確實秉持著二個夙願:「一是終身常誦法華經;二是畢生廣利群品。」

《法華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經文中應用各種的方便譬喻,長文偈語、本生傳奇,敘事縱橫時空,詮理貫通古今,法雨普施,潤澤蒼生,暢述了佛陀本懷,素有「經中之王」之稱,延壽禪師拳拳服膺經中義理,故發願終生持誦不輟。

「畢生廣利群品」,是延壽禪師的第二夙願。慈悲利他是大乘佛教的主旋律,失去濟世的精神,就不再有大乘佛法。禪師身處亂世,天災、人禍、兵厄、瘟疫,此起彼落,故矢志窮一生之力,拯救生靈於塗炭,挽回世風於日頹。

這首《永明山居詩》既寫景,又言志;既寫自然,又寫心意。想追尋放曠,又不捨眾生;想策杖山林,又感身為佛門弟子有淑世的責任。一種情懷,百種心思,如湧泉般傾瀉於字裡行間。

第一句:「達來何處更追尋,放曠誰論古與今。」大意是:自從通曉佛法,了知「苦集滅道」四聖諦,認清「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生住異滅」三理四相的自然法則後,修行路上再也沒有什麼可追尋的了。放開心胸,與天地萬物打成一片,感悟「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萬物緣起性空,無來無去,無貴無賤,無得無失,何必與他人爭論「擊石火,閃電光」,如夢似幻的古與今呢?

第二句:「風帶泉聲流谷口,雲和山影落潭心。」從無可追尋的遠古時間,拉回到當下萬物競存的空間,修行人清淨如水,心如明鏡,人來照人,物來照物,來去自如,無有差別。泉流谷口,聲隨風過;白雲青山,影落潭底,虛實具存,真假皆無。

唐朝崇慧禪師在答學僧問時所說的「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是一種清澄虛漠的境界;一種萬物與我合一的境界;一種無古無今,亦古亦今的境界;一種「一朝風月」就是「萬古長空」,「萬古長空」就是「一朝風月」的境界。沒有「一朝風月」,哪來「萬古長空」?而「萬古長空」卻又盡在「一朝風月」的境界。

蘇東坡有詩云:「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溪聲日月不停地訴說著山河大地的奧祕,從遠到近,又從近到遠,溪聲娓娓的細訴,已沒有遠近之分了。

青山不動地展現清淨本色,從古到今,從今到未來成古,山色已無古今之別了。

這種「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玄之又玄的奧祕,即使窮盡文字,寫了八萬四千偈,都無法跟別人貼切地道出其中的究竟實相來。然而蘇東坡竟用了短短二十八個字,「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絕唱,就盡在此詩之中。延壽禪師此句亦不遑多讓。

第三句:「資身自有衣中寶,濟世誰藏室內金。」意指每個人都有慈悲的本性,也都有行善助人的本事,只是大多數的人不能自覺,少有人善用。

此句延壽禪師運用法華七喻中的「衣珠喻」,指出自認貧不是貧,而是不知富。每個人都有「衣中寶」,這顆繫在每天穿著在身上、價值連城的明珠寶貝,既可資身,又可濟人;既可自渡,又可渡他。可惜眾生迷惘,始終沒有發現這顆衣中寶,也不知道自身藏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室內金,錯失自己可以用它來拔苦予樂,廣結眾生緣,成為富中之富的機會。白白辜負了可用來資身的衣中寶,也枉有可以濟世救人的室內金。

人生貴在能「信願行」。相信自己有行善助人的能力,發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的宏願,並堅定地身體力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確了,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貴人,也能成為別人的貴人。這是延壽禪師的苦口婆心。

第四句:「策杖偶來林下坐,鳥聲相和唱圓音。」修行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比別人更淡泊無欲的生活方式,看似無為,卻是無所不為;看似閒適自處,卻是忙著與眾生打交道。

不論策杖獨行或林下偶坐,關情的是一沙一石、一草一木;知音的鳥唱蟲鳴,是一種大自然中最和諧、最圓滿、最動聽的聲音。

人本無凡聖之別,物本無貴賤之分。物之所以貴,因人貴之而貴,因人賤之而賤。貴賤在人,不在物。凡之所以為凡,因心凡而凡;聖之所以為聖,因心聖而聖,凡聖在心,不在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心懷慈悲,正向面對,閒也好,忙也罷;富也好,窮也罷;達也好,挫也罷;貴也好,賤也罷,心存善意,就會有好的結局。

尊重別人,不輕自己。林下花間,山巔谿壑,路曲荊棘,驚雷暴雨,自有一番韻味,寵辱不驚,我心淡定,自會活出一種意境。

紅塵擾攘,世事百態,人活在世俗裡,處事不必與俗同,亦不宜刻意與俗異;做人不求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要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衣冠濯清漣而不妖,紅塵任他喧囂,我自擁有自在格調。

作者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本文出自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本期封面】攝影/林韋言
漫遊.安平港外放水燈。每一次空拍機的升空,都是一場無可預期的冒險,有時在上空盤旋半天,景色卻在眼下不著半點痕跡;然而有時,在遠方的溪州上遇見採收農作的農人們,他們便成為一幅幅的風景寫作盡收眼底。藉由空中視角看見曾文溪流域人們生活的軌跡,我不停地在空中飛行,等速遇見想像中的他們,漫遊曾文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