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散步 尋找曾經的童年往事

永和的巷弄複雜,近年來城市面貌更是變化劇烈,張正在此地住了大約二十年,期間歷經家族生意的興起與失敗,他陸續換過五個以上的住所,今日舊地散步重遊,他卻已經無法確認身後的公寓大樓是否為他曾居住的地點。

永和巷弄複雜,近年城市面貌更是變化劇烈。張正在此地住了約二十年,換過五個以上的住所;今日舊地散步重遊,已無法確認他曾居住之地點。(攝影/安培淂)
永和巷弄複雜,近年城市面貌更是變化劇烈。張正在此地住了約二十年,換過五個以上的住所;今日舊地散步重遊,已無法確認他曾居住之地點。(攝影/安培淂)

地人一說起永和,總說這裡是一個迷宮。不過對於本地長大的人來說,街道巷弄愈是隱晦曲折,愈是自己家。

迷宮

少年時期的我們因地制宜,發明了一個特別適合永和的巷弄、或許可以稱之為「迷宮」的遊戲:四、五個人在巷弄交叉口各據一方,猜拳。誰猜贏了,大家就一起往那個方向前進。沒幾步又會遇到巷弄交叉口(這東西永和盛產),再猜拳、再決定前進方向。

可想而知,這樣幾乎永遠也走不到目的地。

最常走的區域,是現在捷運頂溪站二號出口後方那一區。從昔日的永和戲院廣場出發,走進兩層樓長排矮房區,接著是不同時期興建有如百家爭鳴的房舍間的巷弄,窄得不容汽車行經,剛好適合屁孩們打鬧嬉戲。

印象裡,這附近有一間民營的免費圖書館,應該是好心地方仕紳提供的木造平房老宅,很像上京趕考半路上會遇到聶小倩的那種房子。國中時,我們一家四口加上兩位阿姨,擠在信義路上只有一房一廳的「小屋(這住處的暱稱)」。被課業重壓的青春期的我,晚上會懷抱著莫名的少年煩惱,到這間圖書館準備隔天的考試。

可惜最近幾次重訪,一直沒找到記憶中的圖書館。網友說,是「王氏圖書館」嗎?已經改建大樓了。

前前後後、斷斷續續,我在永和住了大約二十年,至少住過五個地方:仁愛路(當時的仁愛公園預定地旁)、秀安街(永和國小旁)、信義路(靠近已拆除的振興醫院)、竹林路(竹林小學對面)、仁愛路(中段)。為了寫這篇文章,我最近頻繁重訪永和,一步一步走過曾經的住處、駐足某些留有記憶的地點。有些地方改建為大樓,有些當年的新建築已經落魄黯淡。還有很多不痛不癢不大不小的事,如果不是重遊舊地,永遠也不會再想起。

永和密集的人口,養出永和多樣的飲食育樂,永和戲院後的低矮住宅與小巷,有各式各樣的營生。

仁愛公園

彼時家族生意正盛,抑或在股市裡賺了錢,買下緊鄰仁愛公園預定地的簇新公寓。不過我們來得太早,仁愛路甚至尚未完全貫通,現今永平國小所在地仍是惡臭的垃圾掩埋場,公園不知猴年馬月才會落成。公園預定地邊緣的沙土空地,是沒人管的停車場。父親自製了一個籃球架(一根粗壯的木頭,上方釘了籃板籃框),插進土裡,讓停車場兼具籃球場之用。

停車場再過去一點,是雜草亂木竹叢。我沒膽子走進去冒險,但不知哪來的興致,在林地邊緣草叢闢了一畦小菜圃。遇到選舉,四處掛滿候選人旗幟,小學生的我盤算著,這些旗幟挺適合作為菜圃的圍籬,試著解開綁在電桿上的旗幟,無奈(幸好?)尼龍繩綁得超緊,小學生無法獨力完成,遂作罷。

本來在這兒住得好好的,但家族事業似乎出了問題,必須賣房搬家。小學生不明所以也身不由己,只得跟著走,留下一篇捨不得離開的週記。

如今的仁愛公園,是永和境內唯一的一個大型公園,擁有地下停車場、共融遊戲場,以及一顆莫名其妙的巨型白蘿蔔雕塑。

作者母親開設的海灣兒童英語補習班,正在舉辦英語演講比賽。(圖片/張正)

我站在公園旁寬闊的人行道,隔著川流不息的車輛看著對馬路那一整排老舊公寓,不太確定兒時住的是那一戶。倒是想起當年公寓入口的小花壇,種了夜裡散發濃郁香氣的夜來香。也想到應該要向那時的樓下鄰居道歉,小時候我精力旺盛,回到家會拿躲避球朝著牆壁猛力丟,彈回、接起、再丟,碰碰碰一直丟一直丟,偶爾才被抗議。

永和曾經被規畫為花園城市,預計要蓋七個公園,不過實際上,其他的公園預定地都成了住宅和學校,只剩仁愛公園以原本一半的面積勉強成真。說起花園城市,我想到的中正橋下來的永和路,道路中間的分隔欄杆上曾經架了一盆一盆的花朵盆栽,定時更換。那時聽大人們說,這個奇特的設置和當時市長的家族事業有關。不過,刁民永遠懷疑政治人物貪贓枉法,也未必是真的。現在道路中央是高聳筆直的樹,當年的盆栽,應該承受不住車輛廢氣早早壯烈犧牲了吧。

竹林小學

比起不停搬遷的住處,我的小學六年倒很穩定,都在永和竹林路上的竹林小學。真的是很小很小的學校呀!教室大樓形成面對馬路的ㄇ字型,圍著三個躲避球場大小的柏油操場,一眼即可望穿。我站在對馬路看著母校,幾乎指得出我在不同年級所待的教室,教室裡坐滿上身淺藍下身深藍制服的小朋友就在眼前。

那是小孩爆炸的年代,政府喊著「兩個恰恰好,一個不嫌少」的煞車口號。一個班級五、六十個人,一個年級五個班,這小小的校園硬是塞進一千七百人(不知道為什麼我記得這個數字)。其實圍牆之外的永和,也是個擁擠的大宅院,四十年前的一九八一年就已經湧進二十萬人(之後一直維持這個數量),幾近飽和,人口密度世界第一。小孩子不懂事,一度頗以這樣的第一名為傲(其實不值得驕傲呀)。

作者與父母及弟弟,一家四口在永和秀安街住處客廳合影慶生。(圖片/張正)

竹林小學斜對面的電梯大樓三樓,是母親在親友們協助下開辦的英語補習班兼課後安親班,一度也曾是我們全家的住處。

母親卯足全力拚經濟,扛起家計。她清早親自到派報場夾廣告單(因為委託別人夾廣告單可能被整疊丟掉),半夜拉著父親在永和大街小巷的信箱裡塞廣告單(也是因為委託別人塞信箱廣告單可能被整疊丟掉),青少年的我偶爾幫忙,例如到與竹林路平行的菜市場裡「發墊板」。是墊板,不是必須彎腰鞠躬拜託路人拿一張的廣告單。

與竹林路平行的菜市場,是一條蜿蜒的長巷,從永和路貫穿到著名的韓國街(中興街),而且從頭到尾加了蓋,人多時悶熱,人少時陰溼。查了google 才知道,巷子是有名字的勵行路,到了現場看到布條,才知道這叫做溪州市場。

對於不上市場不分五穀的我來說,這條菜市場只有與替母親發廣告墊板的記憶。墊板的一面是九九乘法表,另一面印了補習班名稱,底圖是我和弟弟兒時的可愛照片。因為是用得到的文具,往來的婆婆媽媽搶唷:「給我給我!」「我家有兩個小孩,給我兩張!」「我家有三個!」台灣經濟起飛的時機,加上成功的宣傳與戮力打拚,母親的補習班生意像菜市場的人潮一般興旺,過了幾年,又在仁愛路買了新家。

外公開心地逗弄著作者和兩位年齡相近的表哥。(圖片/張正)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本名Alberto Buzzola,《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作品【海峽系列】獲2011年金鼎獎最佳攝影獎。〈難行仍行:邁向理想環境的交通規劃〉獲2012年吳舜文獎最佳專題攝影獎。
本文出自

植物肉

【本期封面】攝影/安培淂
因應全球的節能減碳風,速食界龍頭麥當勞也在台灣推出第一顆植物系漢堡,其實這種模擬成肉食的料理並非新發明,從早期的黃豆,到小麥、豌豆、大米等植物性蛋白質,皆可擬真為各種動物肉的纖維。如果口感、營養都可做到類似葷食,又能不殺生,慢慢減少對肉食的依賴,將不失為另一種飲食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