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為我們上了一堂課
在疫情面前,人類應該學會謙卑,知道自己的渺小。人生苦短,把握短暫的人生,過著有意義的生活,才是生命的終極目標。有人說:「人人都會死,但不是每個人都活過。」在這裡所說的「活過」,是指活得有價值、有尊嚴、有意義的過程,在經歷這場疫劫之後,但願人人都「活過」,不虛此生。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在疫情面前,人類應該學會謙卑,知道自己的渺小。人生苦短,把握短暫的人生,過著有意義的生活,才是生命的終極目標。有人說:「人人都會死,但不是每個人都活過。」在這裡所說的「活過」,是指活得有價值、有尊嚴、有意義的過程,在經歷這場疫劫之後,但願人人都「活過」,不虛此生。
在病毒面前,人類最好的抗疫態度,是戒慎戒殺,是自愛愛人,是以靜制變,是善待自然,是養成淨潔的良好生活習慣,是管好「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貪欲與縱情。總之,防疫的良方妙藥就是簡樸生活,尊重生命,節制口慾,與病毒和解,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在迎接後疫情時代來臨時,希望人類能牢牢記住,新冠病毒疫情帶給我們的大哉教育,並從中記取教訓,學會好好善待環境,善待生命,善待自己,善待周邊的每一個人,還給後代子孫健康乾淨的地球,還給人類一個免於恐懼的小確幸。
疫情讓我們很悶,染疫者讓我們很憂,往生者讓我們很痛。醫界大老楊思標教授往生,和慈師父同天捨報,因緣不可思議,或許是約好同行吧!他們善與愛的漣漪正在不斷延伸與擴散,這是人生的價值,也是生命的意義,值得緬懷與景仰。
政府正如火如荼的推動「長照2.0」,企圖給失能失智的年長者有一個更為良善的照護制度,專業的照護或金錢的補助固然重要,其實他們最需要的是生命熄滅之前的尊嚴,與走下生命舞台的最後亮麗餘光。徒有制度不是對治社會老化的萬靈丹,如何對症下藥,了解老少的心態,在施行「長照2.0」制度過程的人為善待,才是重點良方。
正向的心念很重要,而且正向的心念是可以練習的,保持「平靜」是練習正念的第一步。平靜不代表沒有噪音、沒有困擾、沒有難題,而是指身處在這些干擾之中,心依然安寧,覺悟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是心的悸動。
二○○三年SARS病毒教訓人類的往事本已漸行漸遠,現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又將恐怖的場景拉回眼前。人類最大的缺點就是健忘,健忘不應該在動物身上動刀動槍,將牠們的屍體放入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