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編輯這期封面故事《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時,辦公室的同仁紛紛討論起自己對台灣河川的採訪回憶。《經典》多年堅持呈現台灣人文地理,當看到「二○二二年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潛行攝影計畫,除了喚起回憶,更希望能透過雜誌載體向讀者傳遞這份感動。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編輯這期封面故事《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時,辦公室的同仁紛紛討論起自己對台灣河川的採訪回憶。《經典》多年堅持呈現台灣人文地理,當看到「二○二二年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潛行攝影計畫,除了喚起回憶,更希望能透過雜誌載體向讀者傳遞這份感動。
你是否注意到公共空間的自然地景,正從傳統植栽造景方式,慢慢被種類繁多、高度不一、看似雜亂的植物景觀,取代一場訴諸美感與生態的小小革命,正悄悄蔓延開。
無論肉真亦假,我們飲食都可有所選擇,不殺生,不只是一股趕流行的蔬食風潮,更是對生命的尊重與省思,證嚴上人曾言,「只要我們發心,把真如本性提起,就能透徹。真如本性,原來就是一個『善』字。」為善不難,從每日入口的飲食即可做起。
一場關於「為什麼人們喜愛拍攝植物」的解謎之旅,從用鏡頭捕捉造型進而想了解更多。這股求知慾,究竟會把人與植物的關係推向何處?
近年人們對插花或居家花材的需求漸升,許多過去未曾廣泛使用的原生植物也逐漸現身,甚至因此醞釀產生非典型的花卉藝術創作。花藝文化或非台灣固有,但誰說我們不能重新探索原生花與藝相遇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