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編輯這期封面故事《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時,辦公室的同仁紛紛討論起自己對台灣河川的採訪回憶。《經典》多年堅持呈現台灣人文地理,當看到「二○二二年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潛行攝影計畫,除了喚起回憶,更希望能透過雜誌載體向讀者傳遞這份感動。

編輯這期封面故事《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時,辦公室的同仁紛紛討論起自己對台灣河川的採訪回憶。濁水溪、淡水河、北港溪、秀姑巒溪,其中當然也包含曾文溪。

時間拉回到二○○八年,當時《經典》派出採訪團隊,鎖定台灣的山川,從出海口到源頭,上溯十二條台灣河川,並寫下這座島嶼不同海拔的生態與人文樣貌,集結出版成《川流台灣——福爾摩沙水經注》一書。

《經典》多年堅持呈現台灣人文地理,因此當看到「二○二二年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中由攝影師沈昭良擔任策展人,集合二十位攝影師展開的潛行攝影計畫,除了喚起回憶,更希望能透過雜誌載體向讀者傳遞這份感動。

計畫中不同攝影者的影像創作,獵人、震撼人心的儀式,水庫、攔砂壩與不停運行的抽砂船、農忙的高麗菜田、巷弄間的文化象徵等,都屬於曾文溪的片段,一起拼成這條水脈的不同名字。

理解一條河流,如此多元,而討論都市中的人文風景,也能如此細膩。劉鋆拜訪台灣散落各地的獨立書店,在〈小,但重要的存在——繽紛的獨立書店〉中呈現了台灣在地的文化面貌,在各地扎根的獨立書店,不只是賣書的場域,更成為人們與土地、文化連結的據點。

特約撰述鄒欣寧觀察近年各地公共空間和建案,有別熟悉的遍地花海與整齊草皮,逐漸闖入了「野」、「雜」,在〈雜亂有章——原生原貌的公共地景小革命〉中,除了潮流轉變,更想探問,什麼是符合台灣現地的自然式設計?

「讓地景成為『如它所是』(As it is)的樣子」,景觀設計師王文心在受訪時這樣說。我們相信只要愈來愈多人接受「美」未必得是秩序至上的單一模樣,城市在雜亂有章中,或許才能展現更有機性的永續發展。

撰述王海咪在〈風中綠金——從陸地走向海洋〉探討台灣風電發展,我們預期風力發電將爆發式成長,但事事皆有多面性,再生能源的建設不必然等於生態友善,離岸風場施工打樁的噪音容易造成鯨豚空間判定紊亂,有研究指出族群剩不到一百隻的中華白海豚,在打樁期間會放棄原本的棲地而游離。風電對台灣的能源結構有其必要,而盡可能地降低對生態的影響,更是重中之重。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本文出自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本期封面】攝影/林韋言
漫遊.安平港外放水燈。每一次空拍機的升空,都是一場無可預期的冒險,有時在上空盤旋半天,景色卻在眼下不著半點痕跡;然而有時,在遠方的溪州上遇見採收農作的農人們,他們便成為一幅幅的風景寫作盡收眼底。藉由空中視角看見曾文溪流域人們生活的軌跡,我不停地在空中飛行,等速遇見想像中的他們,漫遊曾文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