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疾與科學的嬗變
我們面對流行疫疾的對策,基本思維就是阻斷絕滅,採行的方法是隔離染病的可能,設計引發身體免疫的疫苗以及研發殺滅病毒的藥物,這其中許多是近代科學的思維。然而,在近代醫學逐漸認識本身困境的當下,面對這全面性的疫疾挑戰,是一個另闢新徑的大好契機。
不信疫後春天喚不回
在病毒面前,人類最好的抗疫態度,是戒慎戒殺,是自愛愛人,是以靜制變,是善待自然,是養成淨潔的良好生活習慣,是管好「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貪欲與縱情。總之,防疫的良方妙藥就是簡樸生活,尊重生命,節制口慾,與病毒和解,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當疫情成為「新常態」 借鏡他國抗疫之路
與病毒共存、與口罩共處的「新常態」來到我們眼前,除了關注台灣,也借鏡他國曾走過及正在走的抗疫之路,做好準備。
溫柔的力量 mRNA疫苗發明者的故事
RNA疫苗的誕生看似光速,實際上,卻是許多科學家的心血結晶。其中關鍵推手凱特琳.卡瑞柯博士,投入研究達四十年,漫長歲月裡的種種挫折,在她接種疫苗的剎那,有了暖心回報。
疫苗 生產與分配的正義
此次的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各國的反應及表現將決定二十一世紀對全球健康政策及措施的影響力。國際正義難尋,台灣若能團結以防疫及疫苗產業破除疫苗種族隔離(Vaccine apartheid),達成疫苗正義,將獲得國際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