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疫情成為「新常態」 借鏡他國抗疫之路

與病毒共存、與口罩共處的「新常態」來到我們眼前,除了關注台灣,也借鏡他國曾走過及正在走的抗疫之路,做好準備。

陸軍化學兵搭乘台北捷運,準備前往下一站執行消毒作業。(圖片/Ceng Shou Yi/達志影像)
陸軍化學兵搭乘台北捷運,準備前往下一站執行消毒作業。(圖片/Ceng Shou Yi/達志影像)

動是最棒的事情。」(The great affair is to move.)著有冒險小說《金銀島》的十九世紀作家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曾在遊記中如此抒發,套用在兩百年後新冠病毒肆虐的今日,絕對是全世界所有人的心聲。經過一年多鎖國、封城、宵禁、隔離,有些國家迎來久違的行動自由,有些國家的進展卻如洗三溫暖一般跌宕起伏。

今年五月以前的台灣,疫情生活相較國際顯得格外正常,直到本土累計病例超越境外移入病例,對付病毒從「邊境防堵」轉為「全面抗疫」,一夕改變了你我熟悉的日常。如同各國疫情爆發的初始,台灣也瀰漫著焦慮、恐懼,並隨著確診數、死亡數與疫苗施打順序的變化,持續沸騰。

雖然這些沸騰的情緒及輿論必然存在於自由民主、資訊流通的社會,但如果過度放大、甚至錯誤解讀,則會帶來疫情之外的另一種傷害。好好釐清疑慮,才有辦法緩解焦慮,同時也應將眼光放向島外,借鏡其他國家曾走過以及正在走的抗疫之路,為台灣的未來做好準備,避免再度陷入恐慌。

致死率(Case Fatality Rate),是指確診病例當中,有多少人因該疾病而死亡。
從圖表中可見,各國的新冠肺炎致死率在疫情爆發初期都有明顯上升的趨勢,英、美去年曾達10到15%,「高原期」維持一段時間;台灣的致死率則從今年五月中以來攀升。(資料擷取時間:2021年7月17日,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
隨著採購、捐贈的疫苗陸續到貨,台灣開始趕進度接種疫苗,擴大疫苗覆蓋率。政府訂下十月底達成六成民眾接種一劑的目標,前提是疫苗供應量充足。(圖片/Ann Wang/達志影像)

提升疫苗覆蓋率的前提

「我們的疫苗呢?」全台疫情警戒升到第三級之前,民眾還普遍欠缺施打疫苗的意願,疫苗覆蓋率(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只有1%。當疫情急轉直下之後,大家才驚覺「要打仗了卻沒子彈」!

採購不足、仰賴捐贈、看得到用不到的問題一一浮現,供需失衡導致全民緊盯接種順序、搶打殘劑、搶預約名額,在在反映了民眾的迫切。隨著各管道的疫苗陸續到貨,政府也加速趕進度,並訂下十月底達成六成民眾接種一劑的目標,前提是疫苗供應量充足。

「接種疫苗是唯一的出路。」中研院院士、流行病學家陳建仁強調。他在臉書向大眾解釋,不是打了疫苗就不會染疫,而是一旦感染,能讓被訓練過的免疫系統有效降低體內病毒量,避免重症及死亡。不只是保護自身,愈多人接種就有愈多免疫者共同減緩病毒傳播。

學界普遍認為,至少需有60%人口產生抗體才會形成「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即一定比率的人口因為接種疫苗或自然患病而產生保護力。這也是為何各國正拼命擴大疫苗覆蓋率。

其他先遭到新冠肺炎肆虐的國家,去年開始積極提高覆蓋率,疾病發生率及致死率多半都有逐步下降的趨勢。身為疫苗接種前段班的以色列,截至七月中66%人口至少接種一劑(60%完整兩劑,6%僅一劑);四月起陸續解除戶外、室內口罩配戴令。雖然後來Delta變種病毒入侵,在室內得重新戴上口罩,政府並未因為恐慌而給予更多限制,試圖讓人們回歸正常生活。

Delta變種病毒入侵以色列,專家擔心機場檢疫出現破口。(圖片/Amir Cohen/達志影像)

從圖表中可見,各國的新冠肺炎致死率在疫情爆發初期都有明顯上升的趨勢,英、美去年曾達10到15%,「高原期」維持一段時間;台灣的致死率則從今年五月中以來攀升。(資料擷取時間:2021年7月17日,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

明明以色列在今年一月的第三次封城期間還處於水深火熱、來到每百萬人平均新增確診數九百九十六人的高峰(台灣五月高峰為二十五人,七月降為一人),後來確診數能大幅下降,歸功於真正超前部署的疫苗接種計畫。以色列是如何辦到的?

外媒分析指出,以色列之所以能快速推展,首要關鍵就是確保充足的疫苗庫存。去年向美國輝瑞(Pfizer)藥廠購得數百萬劑疫苗,並協議提供全國九百萬名接種者的醫療資料作為交換條件,讓輝瑞追蹤效力。

以色列衛生部長埃德爾斯坦(Yuli Edelstein)告訴《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如果我們沒提交換條件,藥廠根本不會正視以色列,而會先找市場更大的地方。」儘管國內對於保密的採購價格有雜音,但以國政府認為「只要能將經濟從一連串封城中解救出來,無論高價購買或採購過量疫苗都合理。」

五月起,以色列已擴大接種對象至青少年。(圖片/Sebastian Scheiner/達志影像)

借鏡同屬強敵環繞的小國,台灣政府是否有這樣的膽識與決策力?就算第一時間力有未逮,為了接下來數年全體國人所需的疫苗,如何在加緊研發國產疫苗的同時,及早向國外廠商簽約部署,考驗當局面對醫療公衛及政治問題的智慧,否則疫苗之亂將不斷上演。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撰述
本文出自

玩字型

【本期封面】攝影/安培淂
當活版印刷成為往昔,它所留下的鑄字、排版技術,依然叫人懷念。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它的書寫工具,活版印刷前,漢字以毛筆寫就,既記錄了日常,也留下許多名帖;電腦誕生後,前兩者皆走進歷史,不再是書寫的主流,然而它們獨一無二的特色,仍是當代字型設計師靈感與創意的來源,豐富字型變化的最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