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病毒共存的日子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一年多來,改變了全世界的日常。被譽為國際防疫模範生的台灣,曾以為可以安然「下莊」,卻在下半場,防疫神話破滅,病毒或威脅或改變了我們的生命、生計,與生活。

台北林森北路巷內的夾娃娃機店,拉上封鎖線。全國疫情三級警戒後,大量休閒娛樂場所被迫關閉。(攝影/劉子正)
台北林森北路巷內的夾娃娃機店,拉上封鎖線。全國疫情三級警戒後,大量休閒娛樂場所被迫關閉。(攝影/劉子正)

今年清明假期起,台灣社會就格外不平靜。

四月初清明連假第一天,台鐵太魯閣號出軌,釀成四十九死,引發社會震撼。過了母親節、端午節,來到六月十七日,台灣因新冠肺炎而過世的人數,在一個月內從十來名快速飆升到四百九十七名,超過了太魯閣號罹難者的十倍數量,且五月底起,每天以平均數十例的速度增加,對未知與死亡的恐懼一度籠罩了全台灣。

疫苗一夕間變得一「苗」難求,眾人爭著優先施打疫苗,有如爭取諾亞方舟的保命船位。

但來到谷底之際,曙光開始出現。六月初,日本贈送台灣一百二十四萬劑疫苗,美國也在六月下旬送來兩百五十萬劑,就像今年遭逢百年大旱的台灣終於下了雨。同時,進口疫苗採購、國產疫苗也馬不停蹄地進展中。
此外,從六月中旬起,確診數明顯減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更表示,疫情受到控制,希望接下來死亡病例可逐漸減少。
過去一年多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的新冠病毒,成功入侵台灣社區,短短一個多月來,徹底撼動台灣人習以為常的世界,威脅無數人的生命、生計,或影響日常生活。

原本載著市民的公車被改裝為載送確診病患的防疫巴士,並配置隨車醫護人員。

國際防疫模範生的失策

新冠肺炎自二○一九年年底爆發至今。有別於世界各國疫情嚴峻,始終在封城、解封的輪迴,身為海島國家的台灣嚴守邊境,防疫有成,無須採用嚴格管制,堪稱國際防疫模範生。

然而短短時間內,這個小心翼翼維護已久的防疫神話破滅。

回到二○二一年五月十號,是新冠肺炎爆發以來的第二個母親節,也像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儘管母親節前才爆發桃園市諾富特飯店群聚案,但或許台灣先前的群聚事件都能安然解除危機,大眾不再戒慎恐懼,社會洋溢歡慶佳節的氛圍,那時的私人聚會也自然不太會有口罩與社交距離。

這波疫情從台北萬華茶室大爆發,並火速蔓延至全台(左圖)。國軍化學兵前往確診者足跡一一消毒。日常生活因為新冠病毒的侵入,而變得無比緊張(右圖)。

母親節當晚,就如許多家庭,住在宜蘭的小旻(化名)夫婦帶著孩子,回到附近娘家聚餐。然而天倫之樂下,數次變種、散播力更強的新冠病毒其實已悄悄入侵許多家庭與社區,但包含小旻一家在內的台灣社會,仍絲毫未察覺。

母親節隔天,因前日來訪娘家的朋友確診了,小旻一家與娘家共七個人,全都被衛生局匡列為接觸者,須採檢、隔離。「我們是宜蘭縣第一批被匡列的人。起初我腦袋一片空白,後來瘋狂地在車上、家裡到處噴酒精。也一直想為何這種事會發生在我們家身上?」小旻說。儘管全家後來都幸運地無人確診,小旻仍難以忘懷在一片祥和下,收到隔離通知的恐懼,許多記憶仍歷歷在目。儘管事隔一個月,她說到激動處時,仍落了淚。

他們的確診朋友屬宜蘭遊藝場的群聚案,此案共有五人確診,另外同天,六、七十公里以外的新北市五股區,也傳出獅子會會長確診。有鑑於這兩起都是不明感染源的本土案例,當天指揮中心宣布台灣已進入社區感染階段,並立即升為第二級警戒。

接下來一週,台北市萬華區成為疫情重災區。本土案例更是一天比一天增加,從七名、十六名、二十九名,到五月十五日的一百八十名。行政院長蘇貞昌罕見地召開臨時記者會向國人說明,並將雙北提升至第三級警戒,當天更出現如末日來襲的搶購潮。

台北市華中橋及環河快速道路交匯處傍晚六點的景象。原本塞滿大小車輛的交通顛峰,卻呈現幾乎「空無一車」的景況。

疫情從鄰近萬華的新北市板橋、三重、中和等地,同心圓地向其他行政區與外縣市快速擴散。

四天後,全國跟進提升至三級警戒,全國各級學校學生停止到校上課,並鼓勵企業分流上班或全面居家辦公,各地政府更陸續禁止餐廳內用,種種措施都希望阻斷病毒的失控傳播。台灣進入最緊繃的防疫時期。

死亡,登門造訪

台灣的本土案例原先一直都遠少於境外案例。五月十一日,本土案例累積一百零六名,僅是境外案例的約十分之一,一個多月後,本土案例卻快速飆升至一百倍、一萬兩千名以上(截至六月十七日),遠超過境外案例。

不僅確診數飆升,「北投一家四口三人猝死」、「內湖電視台攝影猝死馬桶上」、「三重基層醫師猝死」各地猝死事件也屢屢傳出,多起事件更在事後證實死者感染新冠肺炎,卻未能即早發現與治療。不論是死亡後才確診,或是確診後沒多久就死亡,都讓社會人心惶惶,深怕下一個輪到自己或親友。

七十多歲的王小姐(化名)於六月初確診,與同樣確診的先生、兩個兒子分送不同醫院。短短幾天後,王小姐在負壓隔離病房內收到先生離世的消息,悲慟之餘,除了未染疫的二兒子,其他家人都無法協助辦後事。「我以前很容易因為小事而哭,現在卻不知道該怎麼哭。」照護護理師轉述王小姐的話,王小姐許多時候都格外沉默。

遭逢喪夫之痛的王小姐,不僅還在辛苦治療,連先生最後一面都無法見到。平凡的退休生活瞬間變了調,更不知曉病毒如何入侵了他們家。

沉默不語與崩潰大哭表達的都是痛徹心扉的痛。

新北市中和的機動快篩站,快篩人員疲憊不堪(左圖)。雲林斗南火車站,為返鄉遊子就地快篩(右圖)。

台北慈濟醫院(以下簡稱北慈)的一名確診患者吳先生,儘管戴著氧氣罩,仍哭得撕心裂肺,哭聲更從厚厚的門傳到病房之外。含辛茹苦拉拔他們長大的老父親,挺過了七、八年前的換肝手術,卻沒能挺過這場大疫。

在四百九十七名死亡人士中(截至六月十七日),六十歲以上的人占了絕大多數,七十五歲以上更是占了22.7%。若沒有這場大疫,許多人的人生應該不會如此倉促地畫下句點,也不會有那麼多人一夕間頓失摯愛。

第一線醫護人員與這些確診患者靠得最近,他們日夜站岡,奮力從死亡之神的手上,救下更多生命。

「我那時是自願轉調過來的,想著若我們都不過來,那誰顧這些確診患者?」北慈護理師林郁萱表示。

疫情升溫之後,各家醫院醫護人力緊繃,指揮中心更一度呼籲輕症者改送加強版防疫旅館,或在家隔離,或北病南送,試圖減清雙北地區超載的醫療量能。許多醫院也從各科室緊急轉調人力至專責病房。

在北慈護理團隊徵召下,有二百多位護理人力投入專責病房和加護病房輪班,許多人更是抱持著短期內不能回家的決心,「以前我休假日一定回家,但五月決定來專責病房後,跟家人說,可能半年不回去了。我怕我不小心帶原,傳染給家人或居住的社區。」林郁萱堅定地表示。比起恐懼自身健康,從業十年的林郁萱更掛念著病患,「我很希望病患康復回到社區後,不要被邊緣化,他們也不願意生病。」

慈濟醫院醫療人員近身照護確診病患。(圖片/台北慈院)

然而院內感染愈加頻傳,甚至有醫護人員的家人染疫而死。網路社群再次流傳起:「你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提醒大眾,現在我們能安心在家,有賴醫護與眾多第一線人員堅守崗位。

維繫國人生命安全是政府最重要的任務。為了阻斷疫情傳播,台灣除了全國停課,更祭出各休閒場所的停業令、全台餐廳禁止內用、婚宴與公祭取消等等,大幅影響了原先蓬勃的民生經濟。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撰述
《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淡江大學畢,雪城大學藝術攝影創作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為2010年吳舜文新聞獎,2014卓越新聞獎,2016年金鼎獎,以及2010年2016年中國廈門台海新聞獎年度攝影得獎者。
本文出自

與病毒共存的日子

【本期封面】攝影/劉子正
雲林斗南火車站快篩站,為返鄉遊子篩檢。新冠病毒五月中以失控速度傳播,擴及全台,確診數與死亡數飆升。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一年多來,改變了全世界的日常。被譽為國際防疫模範生的台灣,曾以為可以安然「下莊」,卻在下半場,防疫神話破滅,病毒或威脅或改變了我們的生命、生計,與生活。